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是锦衣卫?

为什么是锦衣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59 更新时间:2024/1/2 22:16:48

此时的京师,宛如一座流血的地狱。

索命的恶鬼,便是名为“缇骑”的锦衣卫。

他们刺探官吏,屡兴大狱,众臣畏惧,人人自危。

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地暴怒了。

他以锦衣卫用事者非法凌虐为由,下令焚毁刑具,并将锦衣卫的囚犯,送刑部审理。

锦衣卫自然心里苦。

在百官眼里,他们可能是恶鬼。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人人畏惧的锦衣卫不过是工具人罢了。

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巧妙的时机把搜集到的证据呈上去,再用点巧妙的手段进行审理,最后巧妙地咬出皇帝心中的名字。

如果不“非法凌虐”,胡党如何能斩尽杀绝?

要是没有阎王撑腰,又有哪个小鬼敢去“非法凌虐”?

该嚣张就嚣张,该收敛就收敛,这是一个锦衣卫应有的觉悟。

六年之后,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又掀起一波大浪。

很明显,皇帝心里的死亡名单还没有完。

就在这年,朱元璋再一次“怒了”,申明锦衣卫所抓之人必须送交刑部,不能私自处理。

一张一弛,一拉一扯。

这就叫顶级驭下。

▲锦衣卫,图源/电影剧照。

01 锦衣卫使用手册

锦衣卫原是朱元璋的侍卫,算武人。

他们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上到护卫皇帝、随军出征,下到抽盘税课、看守陵寝,没事还能去抓抓小偷强盗。

当然最“臭名昭著”的职能是监察和司法。也就是抓人和审理。

自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建立以来,监察和司法一直就是文官的活儿。

对皇帝而言,士大夫群体既是辅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伙伴,也是自己雇佣的相臣。

一旦产生龃龉,文人很容易拧成一股绳,走向皇权的对立面。

这样一群人,还握有监察的权力,那岂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驯服骜的文人,皇帝常用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利用士大夫“文人相轻”的弱点,人为制造隔阂,皇帝居间利用,左右逢源;一个是另外组织一支力量,对士大夫群体进行体外约束和必要的打击。

也就是一支独立于文官士大夫群体,只听命于皇帝的“体外监察”力量。

唐代叫丽景门,宋代叫皇城司察事,到了明朝,就叫锦衣卫。

像这种“核武器”,不能轻易使用。

要维持其高效运转,有两个要求。一是尽可能不与体制内的人发生私人关系;二是要隐藏起来,就像躲在枝叶当中的鹰隼,引而不发,以“势能”取胜。

正所谓没打出去的拳头最吓人。

如果随随便便都能打出去,那还有什么威慑可言呢?

所以,皇帝要学会适时地用锦衣卫,并且适时地暴怒。

朱棣以藩王起兵即位,得位不正,颇疑朝臣对自己怀有贰心。

于是他起用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既治锦衣,又典诏狱。一度被朱元璋废弃的锦衣典狱,又重新出现。

纪纲是一个晓习法家、探钩人主心意的家伙,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手段把事办成。因此颇获朱棣信任,对他视同肺腑,凡朝廷有重大案狱“悉下纲治”。

▲纪纲,图源/电视剧照。

纪纲遂广置官校,日夜刺察臣民阴事,锦衣卫四出侦事,宛如明初。

哪怕是与朱棣一起打天下的成国公朱能也不得不避让。

只不过,有些配角演着演着,就觉得自己成了主角。

当时有一场射柳比赛,纪纲想学一学秦朝的赵高,来一场射箭版指鹿为马。

他对锦衣卫镇抚庞英说:“我故意射不准,你把柳枝折下来,大声呼喊说我射中了,看看众人有没有敢出来纠正的。”

箭出不中,庞英欢呼,在场的人竟无一个人敢出面纠正,纪纲看着眼前唯唯诺诺的众人,的确无人敢难为他。

然而,这只蠢狐狸忘记看向身后。

清代学者查继佐曾经一语道破明成祖与纪纲之间的关系:“帝非不知纲,以纲防川,川塞而乃可以无纲矣。”

最终,纪纲因暴虐不法,滥行权势以及七七八八的罪名被御史所弹劫,并处死。

在纪纲“贴心”地奉献了自己的脑袋之后,锦衣卫又隐于枝叶之后,虽然典治诏狱,但气焰中消,行事规规矩矩。

他们不动,文官们也不敢乱动。

朱棣看着温驯的臣子,这才是真正的“有纪有纲”。

▲朱棣,图源/电视剧照。

02 “黄金年代”

然而有人坏了规矩,那人便是明英宗。

翻阅《明实录》可知,在英宗之前,锦衣卫侦缉虽然存在,但监察百官不法行为的事例非常少见,唯独到了英宗一朝,行事校尉们的出镜率几乎是翻了几番。

核武器成了常规武器,这和明英宗的经历息息相关。

曾流落草原,也曾枯守南宫。复辟之后,往左看,是夺门之变的功臣集团——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一个文臣,一个武官,一个宦官,个个都心怀鬼胎。往右看,是当年抛弃自己、辅佐景泰帝的官僚集团。

▲明英宗曾被瓦剌人生擒,图源/电视剧照。

在这种环境里,哪里有安全感可言?

所幸还有锦衣卫。于是,逯杲、门达等“救星”应运而生。

石亨、曹吉祥等人夺门成功后,势力迅速扩充,“久之帝觉其奸意稍稍疑”。

而逯杲在暗处搜集证据,准备反击。

主持侦缉队伍的逯杲忠实地履行了皇帝亲军的职责,给了英宗十足的安全感。

他不仅把石亨以及曾推荐自己的曹吉祥列入名单,即便是作为锦衣卫上级的门达也在监控范围。这是朝廷的法司做不到的事情。

天顺五年(1461年),英宗与夺门权臣间的矛盾最终激化,逯杲死于曹吉祥养子曹钦发动的叛乱,门达接手。

门达用事期间,“中外官僚重足而立,天下骚然不安”。锦衣校尉所到之处,如同恶犬扑食,总要咬出几个坏人,总兵、镇守、巡抚、巡按、三司、有司官无不畏惧。

群臣越萎靡,英宗就越有安全感。

袁彬的案件就能说明问题。

在土木堡被掳后,校尉袁彬始终陪伴在英宗身边,多有维护,英宗视彬如骨肉,有要求无不答应。

▲与英宗出生入死的袁彬,图源/电视剧照。

门达掌权后,权倾中外,唯有内阁李贤与指挥袁彬二人十分讨厌,和自己不亲近。于是他准备罗织罪名,害死袁彬。

在门达的构陷之下,袁彬被下镇抚司拷问。按理,英宗至少应该袒护袁彬,但事实上只是要求不要害了袁彬性命即可。

死道友不死贫僧。在英宗眼里,保证锦衣卫抓人,才是第一要务。

再者说了,只要英宗大发慈悲,假惺惺地宽宥一两个人,朝堂的臣民便会跪在地上,歌颂皇恩浩荡,以求宽政。

好人坏人都当了,又赢得了皇权稳固,何乐而不为呢?

只不过,这个庞大的机器一旦发动,就再难停下,除非你有洪武永乐的手腕。

英宗做不到,也不想做。

天顺年间,锦衣卫迎来它的黄金年代。

然而,登上山顶,就意味着下坡。

03 文官的反击

英宗去世,锦衣卫失去依仗。

明宪宗即位之后,便把门达贬去贵州,锦衣卫最风光的时代宣告结束。

终于,文官开始反击。

从宋代开始,文官与武将的地位发生了逆转,重文轻武成为社会普遍心态。

明初因为朱元璋的原因重武轻文,武官的地位远高于文官。随着国家和平,士大夫开始掌握话语权。土木之变,武职元勋大批遇难,导致武官群体的话语权大为缩小。

而锦衣卫恰恰是一个军事机构。对于士大夫来说,出身武人的行事校尉直接监督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简直不能忍受。

即便自己真的有问题,也不该锦衣卫来管。

弘治十五年(1502年),海西女真贡使入京朝贡,路上遭到蒙古部众劫杀,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等率军救援,斩敌首38级。

不料张天祥的仇人突然跳出来,伪造了一份文书,说张天祥杀死的是无辜蒙古部众,是冒功骗赏。明廷于是派大理寺左少卿吴一贯,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杨玉前往调查。派遣的人很讲究,一个文官,一个武官。

吴一贯等草率调查后认定张天祥杀民冒功一事成立,张天祥不久死于狱中。

张天祥的叔父张洪不服,多次上疏称冤,孝宗于是派出东厂缉事校尉前往辽东秘密调查,结果查出了猫腻:吴一贯甚至没有到过现场!

随后孝宗问起张天祥一案。名臣刘健称,此事法司已有定论。

孝宗拿出东厂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缺乏证据,吴一贯甚至不曾亲到案发现场,全凭猜测,事多不实。

刘健依然嘴硬。他说,“此事情已经法司勘问,皆公卿士大夫,言足取信”。言下之意,东厂校尉与士大夫不在一个层次,没资格质疑法司结论。

阁臣李东阳进一步表示:“士大夫未必可尽信,但可信者多,其负朝廷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一个简单的案件,却先扣上一个帽子,你不信文官的定论,就是不信任整个士大夫群体。

此案在孝宗的坚持下,最终以吴一贯贬官,张天祥父子获平反结束。

但张天祥是否冤枉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健等人的态度。

▲中兴名臣李东阳画像。

士大夫自称国之股肱,对待张天祥一案本应以事实为依据,秉公处置,然而,刘健、李东阳等所谓中兴名臣的态度却是一味地强调士大夫可信。

刘健、李东阳等人号称一代名臣,尚且如此执着于党同伐异,遑论他人?

可笑的是,在张天祥一案中,锦衣卫杨玉奉命与吴一贯一起前往调查,却完全隐身。事后孝宗御审时,杨玉称:“臣武人,不知书,不知律,惟一贯是从。”

唯唯诺诺,只敢听从。

孝宗大怒,将杨玉连降五级,发配云南。一个锦衣卫,没有独立见解,一味附和文官,要你有何用?

然而,由于文武地位的逆转,武官们附庸风雅,向士大夫靠拢,已成风气。

即便是嘉靖朝大权在握、位列三公的陆炳,对付平民和异己毫不手软,对付士大夫却是仁慈至极,保护无辜者甚多。

当屠刀失了锋锐,屠夫就要考虑换一把了。

04 锦衣卫的异化

明宪宗成化年间,以前鲜见于史料的东厂,频繁出现。

作为一个独立于外廷的监察机构,东厂明显比锦衣卫更为适合。

至少,文臣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阉宦;而阉宦也没有升职加薪的苦恼。

此后,秘密侦缉大都是厂卫并称。

▲后来居上的东厂,图源/电影剧照。

锦衣卫的内部,在明中叶悄悄发生变化。

明代官场分为文武两块,文官科举,武官世袭。所以,武官集团主要由明初军将的子孙后代构成,是一个封闭的圈子。

随着一项制度的推行,这个封闭的圈子被打破了。

这就是文臣荫武

什么意思呢?文臣如果对社稷有大功劳,他的子孙可以获得出任武职的机会。

普通的武职自然不好作为赏赐,因此,一般所荫的武职都是锦衣卫,毕竟锦衣卫属于皇室禁卫,地位优渥。

内阁大臣、兵部官员、地方督抚等都想为子孙寻个好出路。尤其是嘉、隆、万三朝,几任阁臣都热衷于为子孙谋求武职。夏言、翟銮都是凭着父辈的功劳得荫锦衣,而严嵩、徐阶、髙拱、张居正都为儿孙们争取到了当锦衣卫的机会。

到了晚明,大批士大夫子弟成为锦衣卫,防火防盗防锦衣卫与外廷交往,结果人家直接从内部下手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锦衣卫究竟是皇帝的亲信,还是士大夫群体的附属品

万历时期,刘守有任锦衣卫掌印官,靠的是他的爷爷兵部尚书刘天和。

锦衣卫军官本该是射箭骑马,和一群粗人混在一起。可他不一样,从小就游走于公卿之间,游玩于诗社之中。梅国桢是他表兄弟,张居正是他熟人,王世贞、王世懋是他死党。

即便身为锦衣卫,可是情商不能忘,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送人情就送人情。于是,刘守有便有了“士大夫与往还,狱急时,颇赖其力”的美名。

因此,即便是张居正死后,身为“江陵爪牙”的他依然高枕无忧,掌权二十年,得善终。

刘氏之外,兵部尚书吴兑孙吴孟明、兵部尚书郭子章孙郭承昊、兵部尚书田乐子田尔耕,都是天、崇祯时期显赫一时的锦衣大帅。

无一例外,都是见风就倒、圆滑至极的人物。

当然,也有“桀骜”的。

比如兵部尚书张学颜孙子、锦衣卫指挥张懋忠,在万历朝军政考选中失败,但因其“负才艺,交名流,故司马孙也”,公卿大臣忙上忙下,生怕国家错失一个人才。

这人也懂得投桃报李。在天启朝的党争中,张懋忠与东林党人相合,抗击阉党,结果被崔呈秀打入《东林朋党录》,算是锦衣卫的一朵奇葩了。

▲晚明锦衣卫沦为党争的工具,图源/电影剧照。

文臣荫武,不但没有改变锦衣卫滥杀嗜杀的暴戾之气,反倒是把文臣的一堆毛病带进了锦衣卫,贪腐、党争、懦弱……就如同晚明浑浊的政治环境。

不知纪纲、门达这些前辈看到后世的盛况,会不会感叹时运不济,埋怨自己只会打打杀杀,而不知人情世故。

05 明亡于厂卫?

明朝覆灭之后,世上便没有锦衣卫了。

但是,从明末开始便有了这么一个说法,明亡于厂卫。

在后世,锦衣卫都无法摆脱鹰犬、特务、密探、爪牙的头衔。

当然史书都是由士人写作的。

美化文臣,贬低武人,是常有之事。

冤吗?

不可能不冤。

从头到尾,锦衣卫都是皇帝的工具人罢了。

虽然烧杀抢掠的事情也干了不少,但锦衣卫主要针对的就是士人群体。

一个监视外廷官僚的工具,恐怕背不起明亡的大锅。

当然我们换个角度,明亡的说法还有很多:明亡于党争?明亡于天灾?明亡于流寇?

甚至还有把锅甩给某个具体的皇帝: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明亡于崇祯?

似乎每个观点,都有合理性,但都当不起明亡的全部原因。

世上每一个群体都有其欠缺的地方。皇帝有皇帝的毛病,士人有士人的缺点,厂卫也有厂卫的坏处。

当大部分人都开始逃避自己的职责的时候,当皇帝不协调各方,总理朝政的时候,当士人不知直谏、只知党争的时候,当厂卫不履行监察职责,而沦为党争工具的时候,当武人不精心训练、只知攫取利益的时候。

每个群体,都不在其该在的位置,这明便该亡。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张金奎:《八十年来锦衣卫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

张金奎:《锦衣卫监察职能略论》,《明清史研究》,2020年第5期

崔航:《厂卫系统与明代监察制度》,《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7期

秦博:《明代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探析》,《史学月刊》,2015年第11期

更多文章

  • 岳飞没有留下《武穆遗书》,但岳元帅的兵法精华,还是流传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岳飞的十大谋略,岳飞的真实事迹简介,岳飞的岳有繁体字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岳飞在二十岁的时候就从军了。从建炎二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在绍兴四年,他收复襄阳六郡。在绍兴六年,他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至此以后,岳飞在战场上的

  • 宋朝自然灾害严重,范仲淹却抬高米价,百姓竟不可思议拍手称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范仲淹是历史上北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可是在1050年间他所下达的一项命令,令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原来那个时候的浙江正在经历自然灾害。众多农民为了活命只得延路乞讨。可是当地的很多地主和富户为富不仁,他们竟然黑心的特意去抬高米价。这样的背景之下,有更多的人被饿死。就在这个时候范仲淹下了一道命令,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十六位皇帝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元璋背后的心酸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事记

    朱元璋“奇”在苦孩子当了皇帝。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国帝王中,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属于天潢贵胄;汉高祖刘邦是农家子弟,担任过乡间亭长(类似现在的村长);隋文帝杨坚出生于贵族世家,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随国公;唐高祖李渊是关陇贵族之后,父亲李昺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后代,父亲赵弘殷官拜后

  • 明朝年轻的太后拉拢张居正,为了权还是色?张居正死后才知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来看张居正的这一次意外死亡或许会给自己落得一个全尸的结局。就在张居正死后头七都没有过完,就有各位大臣联合上书皇帝要求清算张居正。这个时候一直与张居正传有绯闻的李太后却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年轻的太后拉拢张居正自然只是为了自己儿子和权利。张居正被抄家张居正去世才四天的时间,万历皇帝就收到许多朝廷重

  • 李渊的野心有多大?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便知道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总之,很多名字并不是随便乱取的,以名著为例子,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了六贼,为何还能成佛?答案藏在六贼的名字当中,因为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是六根,孙悟空打掉的是自己的六根。金庸武侠《倚天屠龙记》中,为何张三丰终生未娶?答案藏在其弟子武当七侠的名字中,因为武当七侠的名字连起来,便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

  • 见了武则天的复原图,才了解为何唐太宗不爱,李治却痴迷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治武则天真实历史,武则天为什么和李治葬在一起,李治为啥不杀武则天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掌握皇帝实权的女性很多,秦国的宣太后;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宋朝的刘太后;辽国的萧太后及清末十分出名的慈禧太后。但她们都是幕后操纵者,没有走到台前,以个人名义实行皇权。历史上真正登上皇位执政的女性只有一位,就是武则天。相对于她成为“女皇”,更令人惊奇的是她侍奉了父子两代君王的

  • 武则天是死于疾病还是谋杀?一块墓志铭揭开了武则天的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的真正死因,武则天秘史御医给武则天看病,武则天为什么退位后突然死亡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他67岁即位,82岁去世,是即位年龄最大和寿命最长的皇帝。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武周王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是非常卓著的。然而对于武则天的死因,正史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野史上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唐高宗去世后不

  • 请叫我“富贵儿”,一个来自唐朝银饼的自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银饼的来历,请叫我富贵儿唐朝银饼的自述,唐朝吃货的幸福生活

    “怀集庸调”银饼唐开元十年(722年)最大径10.8厘米,厚0.3-0.8厘米,422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怀集庸调银饼。正面刻有铭文五行:“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其中“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怀集县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 “洊安庸调”

  • 唐朝时期为什么没有剩男剩女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大龄剩女,唐朝大龄剩女有多少岁,唐朝剩女多还是公主多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结婚总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总觉得现代人结婚似乎越来越难,我身边三十好几的大姑娘小伙子一群一群的,还都耍着单。有的说媳妇不好找,有的说没有钱养家,还有的说,结婚干啥,一个人过得不是也挺好?听了这话,我可就有点着急了。你这话也就是放在现代说说了,要是

  • 唐朝有多强大?毁灭性的“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坚持150年,唐朝安史之乱后有多弱,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

    内忧方面,主要是刚刚经历了数百年战乱的华夏大地,在隋朝短暂统一后,再次陷入战乱,人心不稳;再者,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举措,及隋末战乱带来的人口骤减,使全国人口从开皇年间的890余万户,骤减到了贞观年间的300万户: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在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和军事力量,这样大幅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