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自称臣是酒中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说说唐朝诗人笔下的酒情怀

从自称臣是酒中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说说唐朝诗人笔下的酒情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042 更新时间:2024/1/20 20:53:13

换言之,唐朝诗人最会喝酒,最懂喝酒,所以有很多以“酒”为题的诗歌,宣泄了他们种种的情怀和心境。从世界的“酒文化”来看,除了唐朝诗人以外的人们喝酒无非是着迷于微醺大醉的生理快感,正是所谓充满糜烂之态的“朱门酒”,但只有唐朝诗人把“酒”和“情怀”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让唐朝诗人的“酒”拥有了许多人生境界,透过他们笔下的“酒”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举了三位词人的词,以此照应人生的三重境界。效仿王国维的思路,不妨也把唐朝人的“酒”划分为三重境界,看看唐朝诗人们是如何运用“酒”来展现“酒情怀”的。第一重境界就是一个人立足于这个世间,有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向世人?

唐朝的诗人们用“酒”给出了答案,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写的是李白。李白的“酒情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一个人的“罗曼蒂克”史。为什么说“酒中仙”是一个人处世哲学中的第一重境界呢?

李白拥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唐玄宗却只把他看做一个附庸风雅的御用文人。李白不愿自己被轻视,他是有才华的,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这种“自命不凡”的心态,我们是“有理想、有才华、有追求”的三有青年,但生活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不尽人意。

这时候就该低头认输吗?

李白的“酒情怀”不这样看,他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姿态给出回答,因此“酒中仙”象征着个体对现实、对命运的反抗,而不是沉溺在酒之中自暴自弃,它展现的是一个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或者向世俗低头的精神。因此在李白的“酒情怀”中,他在《月下独酌》中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非常孤独的描写,但是李白宁愿孤独,宁愿对影成三人,也不愿成为像高力士那样的人。虽然他在现实中处处受挫,心中的政治抱负和才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但是他在《将进酒》中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这个时候,个体难免有焦虑、苦闷的时候,有压力非常巨大的时候。但这些在诗人们看来并不是妥协的理由,因此他用“酒”来消除“万古愁”。在这一重境界中,“酒”并不是自暴自弃,酗酒避世的产物,在精神上它成为了一个人的寄托,一个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醉分两种,一种是世人的醉,大众都醉醺醺的那就不是好事,因此中国老话说“世人皆醉我独醒”;其次是个人的醉,这是个体命运和现实之间的对抗,屈原的《渔父》中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酒”同样拥有这样的效用。

在唐朝人的“酒情怀”中,“酒”之于个人的效用是与浊世划分立场的事物,我宁愿酩酊大醉,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做“酒中仙”,也不愿做“蓬蒿人”。这种“酒情怀”是对个体崇尚自由、反抗现实的绝佳描写,正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正如魏晋名士们爱吃“寒食散”,唐朝的诗人们爱喝酒,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拿来证明自己不愿向现实黑暗妥协的工具。并非是魏晋名士们真的都是一群瘾君子,唐朝的诗人们都想做“酒中仙”,实在是“为世不容”,因此刘伶终日大醉,直呼“死便埋我”!

而这便是唐朝诗人“酒情怀”中的第一重境界——

如果说李白的“酒中仙”代表的是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那么“酒情怀”所彰显的第二重境界必然是对个人的升华,而这种升华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抱负,家国情怀。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为什么说这是唐朝人“酒情怀”中的第二重境界呢?因为它关注的是个体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杜甫写“白日放歌须纵酒”,所谓的“纵酒”并非是指酗酒,早晨起来喝三杯,中午喝三杯,晚上再来三杯的“酒瘾”。

“白日放歌”写的一个人遇到了很开心的事情,对杜甫来说,这件大喜事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因此他放声高歌,需要“纵酒”以宣泄自己的喜悦。杜甫为什么这样喜悦呢?是因为那场给唐帝国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杜甫很开心,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迎来新的转折和光明感到的喜悦,这就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怀,与国同喜,与国同悲。陆游在《示儿》中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陆游没有看到也没有等到宋朝的“王师”北定中原的景象,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了。倘若陆游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想必他一定会像杜甫一样“白日放歌须纵酒”吧。

王翰在《凉州词》中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通篇的家国情怀呼之欲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展现的是一个人宁愿大醉也要奔赴战场为国效力,马革裹尸的大决心和大勇气,这是一种何等视死如归的勇气和情怀呀!

岑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写“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这就是唐朝诗人“酒情怀”中的第二重境界,它充满了一种“风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为家国而努力搏斗,舍弃个人身家性命,或为开创功名,或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大情怀,大抱负。

因此,在唐朝诗人的第二重境界中,“酒”成为了一种寄托家国情怀的媒介,在这些“酒”之中它在第一重境界中升华了,将个人的抱负和理想上升到家国的层面。这个时候的“酒”不再是“对影成三人”,而是像辛弃疾《破阵子》中总结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何要“醉里挑灯看剑”呢?

辛弃疾对第二重境界做出了最好的总结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就是“酒情怀”中的第二重境界——

前两重境界对个人的处世哲学和个人的家国情怀做出总结以后,那么第三重境界是怎么表现的呢?显然第三重境界将会升华到一种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之上。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对前两重境界的升华,一种顿悟,一种上下求索后的豁然开朗。

那么唐朝诗人们是如何在“酒情怀”中对前两重境界做出升华的呢?李白在《行路难》中这样写——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第二重境界的家国情怀是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一个人在世间依然拥有种种追求,拥有各种抱负的描写。通过“了却君王”的“天下事”,最终为自己赢得功名和荣誉。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然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人呢?

中国历史上不乏像阮籍这种才华横溢的人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或者像王勃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感叹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名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难免会认为自命不凡,带着某种使命而来,自然想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但古来真正能够名利双收,终遇伯乐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活在当下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升华。人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固然是好事,但有时候我们也要适时的放弃和放下。因此“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升华和总结。

李贺在《将进酒·琉璃钟》中写“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为何要“劝君终日酩酊醉”?用李白的诗歌来回应说正是“且乐生前一杯酒”。刘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醉候”,也是一个追求自我,以酒避世的名士,刘伶对自己的名声、对礼教都不屑一顾,由于政治上司马氏采取政治高压,魏晋名士们转而开始寻求一种俊逸洒脱的生活方式,他们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何须身后千载名”,而不是享乐主义。

李白写“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为何酒倾倒愁绪、愁苦就不来了呢?用白居易的诗歌来说是最好的答案——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此正乃唐朝诗人“酒情怀”的第三重境界,其所表现的是犹如魏晋名士们淡泊明志,俊秀飘逸的生活主义,是活在当下,是乐观主义,而不是纸醉金迷,醉死梦生的糜烂和堕落。而唐朝诗人们用他们杯中的“酒”,手中的“笔”为世人勾勒的正是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殊的“酒情怀”,酒的文化。这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唐朝诗人们杯子中的酒显然具有非常深远和高深的境界,他们喜欢喝酒并非是单纯追求生理快感,而是在“酒”里面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情怀和感悟。

显然,他们才是世界上最会喝酒、品酒、懂酒的人,皆因为“酒”中藏着境界。

更多文章

  • 狄仁杰冒死劝武则天戒色,武则天给他看了两样东西后,他顿时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神探狄仁杰与武则天

    自秦王嬴政一统华夏,建立秦朝开始,在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仅诞生过一位女皇帝,这就是武则天。她执政后,大兴科举、广揽人才,还首创了殿试制度。唐朝在她的治理下,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个传奇的女皇帝,除了做了这些丰功伟绩,当然还有些事情做的并不为人称道。以宠幸面首为例,就被当时正值的大臣劝阻过很

  • 她是唐朝最美公主,毒害皇帝妄图掌权,却被自己的弟弟夺走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便是唐朝时期的安乐公主,安乐公主的父亲就是唐中宗李显。而她童年时期生活非常的曲折,早年的时候李显还没有登上皇位时,就不小心被贬到了远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安乐公主的母亲动了胎气,让安乐公主提早就来到了人世间。而在安乐公主出生的时候,家里穷到连一个襁褓都没有,而她的父亲脱下了自己的衣服把安乐公

  • 唐朝公主被母后摆布,夫君遭到牢狱之灾,一气之下让唐朝坠入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公主从小被宠坏,唐朝公主的悲惨下场,唐朝公主被驸马害死最后灭族

    在当时的皇宫之中,公主们不仅避免了“和亲”的命运,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政权,更夸张的是有些公主甚至可以左右王朝。在这些公主当中,最出名的则是武则天心爱的小女儿,她也被人称为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出生则受尽了父母的宠爱,随着时间推移,长大之后更与母亲武则天共享一位夫君,可奇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让武则天看重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重用枕边人,难道真的老糊涂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生活,太监小顺子为何能让武则天重用,武则天重用过哪些宰相

    但我们今天的女主角不是阴山公主,而是一位比她还权力滔天的女性,她就是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女皇武则天,她是王朝的女皇帝,自然在宠幸男宠上面没有人敢说她什么,那么武则天选择男宠的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肯定是要帅气,也就是古人说的英俊,谁不想自己的情人或丈夫是一个长相好看的人呢?更不用说皇帝武则天了,在历史上武

  • 1946年汉奸汪精卫坟墓被炸,尸身未腐,口袋还放有一张3寸纸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墓地也极为奢华,棺材由顶级楠木打造而成,坟墓也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整个墓室都十分牢固。不过即使是做了完全的措施,他的坟墓仍旧没有保住。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就立即下达密令,将汪精卫的坟墓炸毁。奇怪的是,当棺材被重新打开之后,人们发现他的尸体尚未完全腐烂,口袋里还放着一张3寸的纸条。那么

  • 《甄嬛传》中的年世兰原型,现实中的年羹尧妹妹很得雍正皇帝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甄嬛传里的年羹尧,雍正为什么最爱年世兰,雍正到底喜欢年世兰吗

    现实中的华妃是不是这样的呢?并不是。现实中,年羹尧这位嫁入雍亲王府当侧妃的妹妹,没有被记录下名字。她是年羹尧父亲年遐龄的老来女,跟年羹尧年龄相差有十五六岁。(下图据传为年羹尧像)年羹尧我们暂且称呼现实中的年羹尧妹妹为年氏。年氏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嫁入雍亲王府为侧妃,是康熙皇帝亲自指婚,所以是康熙亲自为儿

  •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让张学良率军抗日,张学良为何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这时,行政院长汪精卫和宋子文亲自飞抵北平,登门拜访张学良,希望张学良能率军抗日,但是,张学良却表示了拒绝,不同意出兵,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一个月前,国民政府与日本就淞沪局势签订条约后,沪宁杭地区的危局暂时被解除,但是东北的局势却呈加重态势,让国民党大为头疼。同时,国内民众也纷纷走上街头,痛斥国民

  • 武则天和慈禧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为何一个被赞,另一个却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武则天和慈禧太后是同个人吗,慈禧和武则天是一个朝代的人吗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女性皇帝,那就是武则天,她的称帝之路,也正是通过后宫获得皇帝的宠爱,进而能够有驾驭天下的野心和能力,不过女皇帝虽然只有武则天一个,女人当权的例子却不仅仅只有这样的一例,除了武则天以外,还有一个女人也是在中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清朝的老佛爷慈禧太后。武则天和慈禧都是属于女人当权,

  • 13岁少女被雍正疯狂宠幸,死后七年无人理睬,乾隆:全部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13岁嫁给雍正的妃子,14岁嫁雍正的皇帝,最受雍正宠爱的神秘女子

    对的,她的确只是一名常在。我们都知道,清朝后妃制度完善以后,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与答应八个等级,常在在后妃等级中排第七位,仅高于答应,地位是属于比较低的。康熙朝的后妃制度并不完善,常在、答应这些等级,长时间是不存在的,她们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庶妃。到了雍正朝,后妃制度才最终完善起

  • 吕不韦推荐他 12岁可以玩弄3个诸侯国 秦始皇拜他为上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吕不韦的真实身份,吕不韦是怎样当上丞相的,吕不韦最出名的一个故事

    [var1]吕不韦的门客人才众多,其中就包括十二岁的“甘罗”,有一次秦国想攻打赵国,想和燕国结盟,所以互换人质,接着又想让张唐去燕国担任丞相,吕不韦亲自去和张唐说,却没有成功,这让吕不韦很是烦闷,作为门客的甘罗看到吕不韦闷闷不乐,就想帮助他请张唐去燕国,刚开始吕不韦不相信一个小孩有这个本事,但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