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莽用生命作代价,验证了纯粹用儒家治世,根本行不通

王莽用生命作代价,验证了纯粹用儒家治世,根本行不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801 更新时间:2023/12/12 20:46:37

王莽留给后人的贡献是,亲身验证了儒家那一套理论只适合供着,完全按照儒生的理想去实操起来,要多不靠谱,有多不靠谱。

客观地认识王莽

王莽已经死了1999年,后人关于王莽的评价,基本上恶评如潮,白居易赋诗说他: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很明显,王莽被后来的知识分子定义为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

到现在,网上出现各种流量文,把王莽设定为穿越者的人物形象。

但是没有人关注,王莽是历史上唯一的“民选皇帝”,他的谋权篡位没有费一兵一卒。

难道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在封建社会家天下思想的影响下,想要谋权篡位取代前朝,不经过残酷的流血战争,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王莽做到了,关键是整个过程如同春风化雨,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由汉朝向新朝的过度。

这绝对超出寻常人的能力范围。

耐心读过汉史,诸位会发现王莽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之所以这么说,绝不是哗众取宠制造噱头,更不是恶意“洗白”。

生活上,王莽发迹的过程中,充满各种影帝级表演。

理想上,他是周礼的捍卫者,他醉心于一千年前的西周盛世,热衷于托古改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复活周礼,把汉朝或者新朝带回那个他认为“民风淳朴”的西周社会。

事业上,他采取了一种极其刚猛且超前的改革手法。后世很多经典的变法,都从王莽的经验与教训中做了参考借鉴,比如王安石变法、宇文泰变法、戊戌变法,包括张居正改革也适当借鉴了王莽,只不过把“托古”换成了“尊古”。

纵观王莽的一生,他真的没有半刻清闲,实打实的一位工作狂。在翻来覆去的“折腾”中,落得国破身死、千秋骂名的下场。

话说存在即是合理。把关于王莽卑劣的阴暗面放在一边,王莽身上还是拥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王莽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

一个朝代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朝代的灭亡同样是历史的选择。

西汉经过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的折腾,基本上有一天没一天了。

各种社会矛盾呈现井喷式爆发,经济危机、贫富危机、道德危机成为西汉头上的三座大山。

在封建社会,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只有两种解决的办法。要么交给大规模的战争去洗礼,要么就是依靠道德教化人心。

除此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根治办法。

正因如此,王莽成了那位“天选之子”,成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人。

王莽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半生,他是大汉王朝的道德楷模。已经位极人臣了,夫人依然穿着粗布短衣为老母亲端茶递水。

儿子嚣张跋扈,失手打死一个下人,王莽责备儿子以命相抵。在私有制社会,奴婢根本不被当“人”看待,他们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但是王莽不这么认为,他倡导“人人平等”,奴婢也是人,既然杀了人,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王莽的亲儿子给奴婢抵命一事,成为西汉末年最热的一条“热搜”。

说起这段历史,有人评价说,王莽是在表演,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大的野心和攫取更多的利益。

但笔者想反问,哪怕是在演戏,换作诸位的话,能不能跟王莽那样肯下如此大的本钱,演得如此认真。

如果不能,那诸位有什么理由揣测王莽当时的心理活动。

不管王莽的动机如何,人家真的这么做过。

在外戚和宦官过把瘾就死,大汉王朝道德沦丧、世风乌烟瘴气的年代。

德行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很是耀眼。而王莽的表现实在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一片人心的净土。

难道这样的人,不该出来拯救黎民苍生吗?

王莽被儒家误导了

王莽的人生结局,并不能说明他的能力不行。能力不行的话,也达不到如此高的成就。

王莽失败的根源,是被儒家的理想化所误导。

现在流行的说法,评价王莽失败的根源是他异想天开的变法措施,对奄奄一息的汉朝和摇摇欲坠的新朝来了致命一刀。

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宏大的历史,复杂的治世工程,要是人人都能看懂的话,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高人。

王莽那些看似不着调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人心,至少给绝大多数的穷苦人带来了一丝希望。

抑制土地兼并、杜绝奴婢买卖、推行“王田制”,试问,哪个穷苦人不喜欢这样的措施。

王莽不是死于失去民心,而是死于豪强贵族的围剿。

王莽的前半生是依靠道德美名上位的。所以,他太迷恋于道德,以至于上瘾了,相信道德的力量是无穷、无敌般存在。

他忽略了一点,假如道德要是能够根治社会危机的话,孔子在他的年代,早就恢复周朝了,根本不会有后来的秦朝和汉朝。

但是身为西汉的儒学大师,而且是下了血本去身体力行捍卫儒学。

儒家学说已经彻底把王莽改造了。

他坚定地认为,只要托古改制成功,恢复了周礼,建立周朝那套制度,社会秩序便能恢复如初。

所以,他效仿井田制搞了王田制,仿照礼乐搞了圣乐,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究儒学和周礼上。

更要命的是,朝廷有一大批儒生围在王莽身边陪他一起“玩”,而且玩得不亦乐乎,把所有注意力全都放在这上面,放弃了眼前严重的社会实际问题。

匈奴蠢蠢欲动、新朝有人造反、地方出现旱涝蝗灾、黄河泛滥等等问题,一概不闻不问。

诸位看,史书记载:

单于栾提咸攻击掳掠依然如故。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此时的匈奴成不了气候,直到新朝最大的劲敌刘玄刘秀刘盆子出现了,王莽还在寄希望于周礼,依靠祈祷的方式解决问题。

最终,王莽身首异处,头颅、舌头都被人切了。

儒学的缺陷,早有人发现

对于王莽的结局,不知道诸位有什么感触,大快人心还是惋惜悲悯?

有没有人想过,王莽的悲剧是所有儒生的不幸。

王莽的托古改制,是封建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儒家学术治世的实践。

王莽用十五年的时间,加上生命做赌注,验证了一个道理:

封建社会里,彻底用儒家那套学说治世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封建乱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骗人玩的把戏,真这么玩的话,那是玩火自焚。

孔子早在王莽前500年就已经论证了这一点,奈何王莽没有领悟到儒学自诞生500年不得重用的深层次原因。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汉宣帝曾训斥儿子汉元帝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朝有汉朝自己的制度,是以法家的霸道与儒家的王道结合起来,怎么能够效仿周朝纯用所谓的礼仪教化,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么能够委以重任。

汉宣帝说这段话时,把法家的霸道放在儒家王道的前边,说明法家霸道的重要地位,要在儒家的王道之上。

再退一步讲,儒家的王道适用于“防君子,但防不住小人”。问题是,君子不需要用说教的方式教化,小人即使苦口婆心的劝导,也是无济于事。

因为有了王莽的负面示范。

后世王朝口头上都说自己在用儒家治世,实际上,背地里用的全是法家那套东西。

诸位,意下如何?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鸿门宴上,刘邦一行6人最后仅5人离开,留下的那个人后来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在鸿门宴里的主要经历,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何能死里逃生,刘邦是怎样离开鸿门宴的

    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两人在咸阳的郊外鸿门进行了宴会,这场宴会的发生背景很复杂,过程更是惊心动魄,而最终的结局也让无数的后人,为之叹息扼腕不已。 项羽与刘邦两人都是反秦义军的领袖,反秦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是楚义帝熊心,项羽尽管拥有实际上的兵权,但在名义上只是一名楚将。在公元前207年,熊心召集诸

  • 魏蜀吴三国中,为何说刘备的成功最为艰难?曹操孙权有何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曹操孙权谁更厉害,孙权刘备和曹操三人最大的优点,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排名比较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奠基人,孙权则是吴国的开创者,刘备是蜀汉的开创者,东汉末年基本就是他们三人的舞台,所以后世的人们又将那一段历史称为三国。而在这三位开创者中,人们又公认说刘备的成功是最为艰难的,这是为何呢?与刘备相比,曹操孙权有何优势呢? 曹操出生于155年,他的祖父曹腾是费亭侯,父亲曹嵩不仅继承

  • 魏明帝送来冬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都不发,11年后才发现他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懿死后留下的五句话,司马懿临终说的话,司马懿临终前大喊四个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在诸多事件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人。围绕着司马懿的很多争议,至今也会让人们为之展开一番激烈的辩论。有一年,魏明帝送来冬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都不发,11年后才发现他高明。 司马懿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小就展露出了他并不平凡的一面,对于四书五经,他掌握得都比同龄人要快,在为曹操效力

  • 魏延单挑五虎上将,最终谁能取胜?对比曹魏这名大将便可知晓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延能进五虎之列吗,魏延能和曹魏谁打成平手,魏延五虎谁厉害

    然而魏延却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遗命,他还想要继续北伐,说:“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大事邪?”可见在魏延的心中,他自己是比诸葛亮还要强,至少也是同一层级的存在,哪怕诸葛亮已经去世,他也可以去获得北伐的胜利,可是他的这种自信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来自于武功吗? 大家都知道蜀汉有五虎上将,那是刘备创业时仗以

  • 诸葛亮烧20万曹军淡定自若,为何烧藤甲兵却折寿?司马懿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火烧三十万曹军,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杀了多少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次和曹军大战

    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不仅仅是在杜甫眼中,乃至于是在全天下人的眼中,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千古一相”的人仅仅只有诸葛亮,所以人们在提到丞相这个名词,而不加以特指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诸葛亮。然而诸葛亮又凭什么能够成为大家公认的“千古一相”呢? 这里面自然有着人们对于诸葛亮智慧的钦佩,有着对

  • 马超攻打葭萌关,诸葛亮若派赵云出战结局如何?答案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马超为何攻打葭萌关,赵云大战马超完整版视频,三国战纪马超赵云

    环顾整个三国时代,除了吕布以外,可正面硬抗关、张、赵、黄、马5大高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磕头兄弟,而赵子龙相当于刘老板的4弟,老黄在诸葛亮收取荆州之时就归顺了他们,只有收服马超的时候花了不少的气力。 马超字孟起,人美武艺高,出身高贵的他还是名将之后。本来马帅哥也割据是一方的大佬,可

  • 项羽被刘邦围攻,为何他没有选择突围,而是选择自刎江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项羽怎么被刘邦打败的,项羽和刘邦对峙时躲在哪,项羽输给刘邦过程

    因为决策的失误,项羽功亏一篑,从即将继位的帝王,变成了被刘邦追杀的存在。刘邦将项羽逼到了乌江的边上,项羽这时候没有选择渡江,更没有选择突围,而是选择用自刎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

  • 项羽本有机会卷土重来,为何却在乌江毅然自刎?刘邦临死之际才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为什么不肯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刘邦临死前谈项羽,项羽如果渡过乌江能否卷土重来

    而第一次改朝换代的那一段由汉代秦的历史,到后来其实就是由西楚霸王项羽以及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之间的战争,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汉争霸”。项羽是楚国名将世家的后人,一开始占据“为无辜楚王报仇”的大义名分,再加上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兵战胜四十万精锐秦军的无敌威名,在诸侯中声威赫赫,奉他为所有诸侯

  • 霍去病攻下4座重镇,汉武帝分别取上4个霸气名字,我国受益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近年来许多电视电影作品描述了汉族与匈奴的战争,人们也慢慢熟悉了那一段历史。其中也诞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例如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等人,不过最让人崇拜的当属冠军侯霍去病,他年少成名,数次战役便彻底击溃匈奴,为后来汉族稳定的生存环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不过许多人都不知道霍去病攻下过四座重镇,汉武帝还给它

  •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终生不伐蜀国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司马懿知晓诸葛亮之死,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前留一计,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为何不战

    公元234年,诸葛亮人生最后一次伐魏,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百余天后病逝于军帐之中,一代名相就此落幕。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撤军回到成都之后才对外公开死讯,一时间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此事不仅震惊当时与之作战的魏国,也成为了吴国人争相讨论的话题。通常来说,作为三国中实力最为薄弱的蜀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