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不仅仅是在杜甫眼中,乃至于是在全天下人的眼中,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千古一相”的人仅仅只有诸葛亮,所以人们在提到丞相这个名词,而不加以特指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诸葛亮。然而诸葛亮又凭什么能够成为大家公认的“千古一相”呢?
这里面自然有着人们对于诸葛亮智慧的钦佩,有着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的仰慕,但是更多的其实还是诸葛亮那一份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诸葛亮在还是少年的时候,尽管只是一个在隆中隐居的农夫,在说起自己可以获得古时候管仲、乐毅那种成就的时候,都会遭到乡亲的嘲笑,但他却依然不改初心。 最终在刘备来访的时候,诸葛亮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身在隆中而谈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而其关键一战便是赤壁之战。当时刘备军队为曹操所破,无奈之下只能避走南方,曹操率领20万大军一路南下,想要直接吞灭孙吴与刘备,一举平定南方统一天下。
当时吓得雄踞江东的孙权,都开始考虑自己投降之后,会得到怎样的待遇,这个时候是诸葛亮跑去江东“舌战群儒”,最终让孙权下定决心抵抗,并且与刘备结成联盟,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火烧了20万曹军,在获得此辉煌战果以后诸葛亮面不改色,只是微微抚掌而笑。
但是后来刘备占据蜀地,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不得已而火烧了3万藤甲兵,看着那熟悉的火光冲天而起,诸葛亮却毫无赤壁之战时候的淡定自若,而是极为痛苦地说了一声“有损阴德,我必折寿也”,我们知道诸葛亮在演义中是有着各种奇妙能力的,他说会折寿那就确实是会折寿,后来在五丈原尽管用尽心力再行续命也还是没有成功。
那么火烧曹军与火烧藤甲兵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为何会带给诸葛亮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呢?其实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早就已经道破了玄机:“孔明,天下奇才也!”诸葛亮是一心为了天下的奇才啊。 对诸葛亮来说,火烧曹军是为了兴复汉室,对于天下是有利的,虽然能够淡定自若,但是火烧藤甲兵则不然,毕竟这些藤甲兵名义上也已经是“汉”的子民,而且基本为少数民族,这把火下去对原本就人口稀少的民族来说甚至说得上是灭族惨祸,心系天下的诸葛亮尽管在不得已而为之,但心情有些惨痛自然也是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