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发展从隋唐到明朝,制度逐渐完善,直到明朝对于科举考试无论从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都变得更加严密。
没有显赫的家世,一清二白的贫寒子弟又能有多少人可以混迹于朝廷而如鱼得水,大部分人最后都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明朝的陈安,这个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才高兴20多天,为何就遭车裂?
重订科举取士,八股文限制才华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对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及贪污受贿的律法制定及其重视。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朱元璋的这两个举动前者是为巩固政权,增强国力,后者是为了安邦定国,在他看来极其重要。
洪武十五年,新建王朝的政治趋于稳定。但在朱元璋纵观全朝的文武大臣,大多数人仍然坚持着元朝的政治理念。
明朝需要新鲜血液进行改革换代,于是下诏复开已经停摆了十年之久的科举,更在洪武十七年规定科举的定式。
为了禁锢学子的思想,他规定了科举文体必须选用八股文,更规定了考试需从四书,五经中选取章句命题。让考生答题必须“代圣人立言”模仿古代圣人的语气写作。
而朱元璋也正是利用这种生硬的写作文体,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之中,让这些学子变得更易掌控。
经过科举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圣贤书”为求入仕,一心钻研八股的学者。
在长久地为追求入仕为官,就会造成与世俗脱节,致使知识面狭窄。
虽然八股文形式成为一种固定的答题方式具有局限性,但是确实相对于其他形式是比较公平的,不存在随偏好所定其优秀与否。
朱元璋此次改革科举,采取八股文广招天下贤士,为明朝建设更坚固的政治防线,使得初立的明朝政治得到巩固,这项举动更是为明清两代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开创了先河。
或许正是为了让科举制度更好实行,让暗潮涌动的明廷得到更好的平衡,势必就会因为政治需求而产生一些牺牲品。
洪武三十年“春榜”状元陈安,是为其中最为典型的牺牲品。
明朝状元陈安,闽中十才子
陈安,明朝状元,年少成名,在未成为洪武三十年“春榜”状元之前就已经颇具才名,与林鸿、陈仲完、唐泰等十位杰出青年并称为“闽中十才子”更是能诗擅文,虽家境贫寒,但仍然刻苦学习。
古时候,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以维持家庭开销。直到入学的年龄都还不能入学,只得跟着母亲学习,以沙当纸,芦苇为笔,进行识文断字。
陈安或许比不上其刻苦。但陈安自幼贫寒,他深知寒门子弟踏入官场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
为此他也是做到了卷不离手的努力,更是在条件艰苦的生活下持之以恒,不忘初心,
但是科举考试难度之高,其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部分,每三年举行一次。
每一位科举生员更是得通过重重关卡最后才能榜上题名,正是因为这样的严密选拔,科举制度下的状元,榜眼,探花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陈安作为中榜状元本应该是炙手可热的新贵人才,却只是快了二十来天,就被朱元璋赐了车裂之刑罚。
车裂,在每一个朝代被提到都是令人谈虎色变的刑罚。足以见其残酷,到底是何种原因才会让朱元璋一个极其注重人才的君王如此重刑的处理这位新科状元呢?
洪武三十年科举作弊案
洪武三十年,即是陈安金榜题名的这年科举考试,此科举进士因大江以北无一人上榜。
落第的北方举子纷纷上疏言不平,告其考官“私其乡”。
其原因有二:一是考官刘三伍和白信道都为南方人。二是状元陈安,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都为南方人。
看到此次事件如此巧合,明太祖大怒,难以容忍如此干扰科举的行为。
更是针对此次事件专门成立了以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位得力亲信的“调查小组”。
在查阅试卷后,仍然是陈安列为第一名,仍为状元,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阅卷时,一位考官自作聪明将落榜的北方举子中质量较差的试卷拿给朱元璋看。
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相信南方举子的质量高于北方举子的质量。
在这件事被人举报后,朱元璋派遣张信等人翻来覆去搜索资料,审阅试卷,却没有找出舞弊的证据,只能上报朱元璋,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
但是在如此僵硬的局面,或许是为拉拢北方学子,也或者是一时的天子一怒,朱元璋在知道陈安等人是无辜的情况下,仍然下旨将涉及此事的人除刘三伍流放以外,其余全部死刑。陈安更是被赐车裂酷刑。
《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安第。
可见,这次事件涉及重大,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南北举子质量参差,平衡朝廷南北比例
朱元璋一个极其多疑的君王,他疑心科举作弊之事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疑心事件发生的巧合性。
如果说他不相信这么多举子中全为南方人拔得头筹,那么他也不会相信这次事件爆发的目的。在持续的僵局下让南北双方的举子争论的不可方休,水火不容。
在明朝初期就出现了要求官员异地任职的法令,“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但是这一届官员全是南方人,显然是不平衡的。
但南北教育本来就存在差异,南方的文化经济更为发达,因此教育资源也会更加好一些,教育质量也更佳。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南人读书,北人为将”一说。
所以陈安为状元本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那一年的南北举子比例实在太大,且那时元廷在北方举子心中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为了拉拢北方文人,朱元璋甚至不惜牺牲掉同年的一些优秀南方举子以及文官,以求南北官员平衡,拉拢北方文人。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明朝的文人武官才会出现相互制衡,在朝堂之上才不会有一边倒的局面。
为了明朝的政治发展,陈安等人的无辜惨死在帝王眼中就显得无足轻重。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文人的无奈,更是帝王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