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事:朱元璋时期的状元陈安,才高兴20多天,为何就遭车裂?

故事:朱元璋时期的状元陈安,才高兴20多天,为何就遭车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86 更新时间:2024/1/22 3:36:31

科举制度的发展从隋唐到明朝,制度逐渐完善,直到明朝对于科举考试无论从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都变得更加严密。

没有显赫的家世,一清二白的贫寒子弟又能有多少人可以混迹于朝廷而如鱼得水,大部分人最后都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明朝的陈安,这个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才高兴20多天,为何就遭车裂?

重订科举取士,八股限制才华

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对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及贪污受贿的律法制定及其重视。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朱元璋的这两个举动前者是为巩固政权,增强国力,后者是为了安邦定国,在他看来极其重要。

洪武十五年,新建朝的政治趋于稳定。但在朱元璋纵观全朝的文武大臣,大多数人仍然坚持着元朝的政治理念。

明朝需要新鲜血液进行改革换代,于是下诏复开已经停摆了十年之久的科举,更在洪武十七年规定科举的定式。

为了禁锢学子的思想,他规定了科举文体必须选用八股文,更规定了考试需从四书,五经中选取章句命题。让考生答题必须“代圣人立言”模仿古代圣人的语气写作。

而朱元璋也正是利用这种生硬的写作文体,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之中,让这些学子变得更易掌控。

经过科举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圣贤书”为求入仕,一心钻研八股的学者。

在长久地为追求入仕为官,就会造成与世俗脱节,致使知识面狭窄。

虽然八股文形式成为一种固定的答题方式具有局限性,但是确实相对于其他形式是比较公平的,不存在随偏好所定其优秀与否。

朱元璋此次改革科举,采取八股文广招天下贤士,为明朝建设更坚固的政治防线,使得初立的明朝政治得到巩固,这项举动更是为明清两代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开创了先河。

或许正是为了让科举制度更好实行,让暗潮涌动的明廷得到更好的平衡,势必就会因为政治需求而产生一些牺牲品。

洪武三十年“春榜”状元陈安,是为其中最为典型的牺牲品。

明朝状元陈安,闽中十才子

陈安,明朝状元,年少成名,在未成为洪武三十年“春榜”状元之前就已经颇具才名,与林鸿、陈仲完、唐泰等十位杰出青年并称为“闽中十才子”更是能诗擅文,虽家境贫寒,但仍然刻苦学习。

古时候,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以维持家庭开销。直到入学的年龄都还不能入学,只得跟着母亲学习,以沙当纸,芦苇为笔,进行识文断字。

陈安或许比不上其刻苦。但陈安自幼贫寒,他深知寒门子弟踏入官场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

为此他也是做到了卷不离手的努力,更是在条件艰苦的生活下持之以恒,不忘初心,

但是科举考试难度之高,其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部分,每三年举行一次。

每一位科举生员更是得通过重重关卡最后才能榜上题名,正是因为这样的严密选拔,科举制度下的状元,榜眼,探花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陈安作为中榜状元本应该是炙手可热的新贵人才,却只是快了二十来天,就被朱元璋赐了车裂之刑罚。

车裂,在每一个朝代被提到都是令人谈虎色变的刑罚。足以见其残酷,到底是何种原因才会让朱元璋一个极其注重人才的君王如此重刑的处理这位新科状元呢?

洪武三十年科举作弊案

洪武三十年,即是陈安金榜题名的这年科举考试,此科举进士因大江以北无一人上榜。

落第的北方举子纷纷上疏言不平,告其考官“私其乡”。

其原因有二:一是考官刘三伍和白信道都为南方人。二是状元陈安,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都为南方人。

看到此次事件如此巧合,明太祖大怒,难以容忍如此干扰科举的行为。

更是针对此次事件专门成立了以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位得力亲信的“调查小组”。

在查阅试卷后,仍然是陈安列为第一名,仍为状元,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阅卷时,一位考官自作聪明将落榜的北方举子中质量较差的试卷拿给朱元璋看。

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相信南方举子的质量高于北方举子的质量。

在这件事被人举报后,朱元璋派遣张信等人翻来覆去搜索资料,审阅试卷,却没有找出舞弊的证据,只能上报朱元璋,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

但是在如此僵硬的局面,或许是为拉拢北方学子,也或者是一时的天子一怒,朱元璋在知道陈安等人是无辜的情况下,仍然下旨将涉及此事的人除刘三伍流放以外,其余全部死刑。陈安更是被赐车裂酷刑。

《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安第。

可见,这次事件涉及重大,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南北举子质量参差,平衡朝廷南北比例

朱元璋一个极其多疑的君王,他疑心科举作弊之事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疑心事件发生的巧合性。

如果说他不相信这么多举子中全为南方人拔得头筹,那么他也不会相信这次事件爆发的目的。在持续的僵局下让南北双方的举子争论的不可方休,水火不容。

在明朝初期就出现了要求官员异地任职的法令,“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但是这一届官员全是南方人,显然是不平衡的。

但南北教育本来就存在差异,南方的文化经济更为发达,因此教育资源也会更加好一些,教育质量也更佳。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南人读书,北人为将”一说。

所以陈安为状元本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那一年的南北举子比例实在太大,且那时元廷在北方举子心中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为了拉拢北方文人,朱元璋甚至不惜牺牲掉同年的一些优秀南方举子以及文官,以求南北官员平衡,拉拢北方文人。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明朝的文人武官才会出现相互制衡,在朝堂之上才不会有一边倒的局面。

为了明朝的政治发展,陈安等人的无辜惨死在帝王眼中就显得无足轻重。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文人的无奈,更是帝王的权衡。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在沈万三那存了1文钱生利息,1月后沈万三竟要还5亿多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给沈万三一文钱是咋算的,沈万三建议朱元璋恢复铜钱,朱元璋对钱粮和兵甲是如何处理的

    但正是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困,所以他十分仇视富人阶层,比如他对自己手下的达官贵人几乎做到了零容忍,但对平民老百姓却宽宏大量,所以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初期一片欣欣向荣,朝廷清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乱,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而此时的朱元璋也没有多少钱,因为钱全部用来打仗了,但建国初期,

  • 明朝的领土有多大?两千万还是四千万?为何明朝版图争议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的实际控制疆域有多大,明朝的领土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明朝后期的领土有多大

    不可否认,自己以前也比较喜欢明朝,但在一些人盲目崇拜之下,以及到处宣传明朝的厉害时,这让自己变得比较理性。而明朝的版图开始被极大化。这导致自己越来越不接受这种变化,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不是盲目的崇拜。那么明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是两千多万?还是四千多万?网上都有不同的结果。从教科书中

  • 明朝哪一个皇帝代替崇祯,才有可能挽救危局?国人回复出奇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它的开始,是一只破碗,它的结束,是一根细绳。那只破碗,指的自然是朱元璋手中的破碗。朱元璋当过乞丐,拿着破碗走南闯北,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而那根细绳,指的自然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了。崇祯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用一个细绳,结束了他自己的性命,殉了他的社稷。崇祯皇帝这个人

  • 南京朱元璋女儿墓被发现,出土大量文物,一件事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女儿墓图片,朱元璋女儿墓发掘纪录片,墓史迷踪朱元璋女儿墓

    古时候的皇帝在驾崩后,经常有陪葬和殉葬的相关制度将一些人的命运残忍的定下,那时候都是皇权至上,上级的命令是绝对的,所以没有人能够反抗。除了人陪葬,在皇亲国戚的墓穴里总是会充斥着许多琳琅满目的黄金珠宝,这些陪葬品总是会引得盗墓贼的垂涎而得以重见天日。但是今天要介绍的一座被发现的墓穴却有些不同,透露着古

  • 南京曾出土的尸骨,是朱元璋为上位杀死的兄弟,明太祖形象扫地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临死前杀功臣,洪武23年朱元璋杀谁,朱元璋杀的最大的功臣

    《韩非子·难一》中有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其实不只是在战场上兵不厌诈,在政治商场上也同样需要各种伪诈谋略的手段。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王都是使用这种手段的个中高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01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都,这里曾经发掘到一些重要历史遗迹,2004年,位于南京

  • 北宋18岁天才画家:一生只传一幅画,靠此画火了10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代画100幅欣赏,北宋十大稀世画,北宋文人画代表画家

    宋太祖赵匡胤上位之路颇具争议,他通过兵变夺取了政权,因此整个宋朝都在打压武将的地位,对文人更加推崇。赵匡胤还专门创办了翰林书画院,到了1104年的时候宋徽宗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画学,广招天下的绘画天才,聚集在一起进行培养,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皇家学院。北宋有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天才画家,一生只给后世留

  • 包拯晚年无子,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却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包拯在60岁寿宴上感叹膝下无子,包拯60大寿感叹老来无子,包拯晚年生活照

    北宋宋仁宗年间开封府的府尹包拯,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包青天。能被老百姓称之为“青天”,当然是因为他作为开封城内百姓的父母官,为人公正,铁面无私,为官清廉,秉承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并且言行一致,平叛诸多冤假错案,其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流传千古的案件,《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真假状元》等。

  •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的家庭非常注重他的教育,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了解得非常透彻。刘伯温长大之后,在天文,地理以及兵法方面,均有所造诣,最终也是成为了历史长河之中无比闪耀的存在。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才明白其中深意,可惜太晚了。 明太祖对于刘伯温已经有所了解之后

  • 元朝权臣手握重兵,欲强娶皇后!皇后:我女儿年轻,换她可以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最有政治手腕的皇后,元朝权臣,史上最猖狂的权臣娶皇后为妻

    此人叫做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一样,他也是元末时期的名将。孛罗帖木儿的父亲是答失八都鲁,由于出生于将门,孛罗帖木儿从小就在军营长大,并且从父亲身上学习很多兵法和战场上的经验。元朝至正一年四月(公元1351年),朝廷强征百姓修治黄河决口,百姓挖河时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元朝暴政灭亡的丧钟就此

  • 完颜亮当了十二年皇帝,为何被称为“海陵王”?他真的那么荒淫无耻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上的完颜亮,完颜亮算皇帝吗,完颜亮皇位怎么被夺的

    庙号就是皇帝驾崩后进入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祭祀的称谓,相当于入席的座位号,是皇帝身份的标配,没这个东西就没资格吃祭祀,就享受不到皇帝的待遇。一个没有皇帝待遇的皇帝还叫皇帝吗?完颜亮上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前任完颜亶的皇帝身份,他降封完颜亶为“东昏王”,以王侯礼将他与裴满氏合葬。直到金世宗即位后,才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