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宋仁宗年间开封府的府尹包拯,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包青天。能被老百姓称之为“青天”,当然是因为他作为开封城内百姓的父母官,为人公正,铁面无私,为官清廉,秉承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并且言行一致,平叛诸多冤假错案,其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流传千古的案件,《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真假状元》等。
虽然包拯有着包青天的美誉,断案如神,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包拯晚年无子,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却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一个普通的北宋家庭之中,最受到重视便是是否有可以传宗接代的男丁,有没有子嗣是评定这个家族是否有未来的最为关键的要素。
自从汉朝以来,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使人们渐渐形成了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孝道作为普适的判断标准,从而使家庭观念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子嗣的有无作为孝道的关键要素,而包拯号称北宋第一清官,却在人至暮年之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因意外而亡,同时儿媳在儿子死前并没有孩子,这直接使得包拯一脉断绝子嗣。
以至于包拯即使在六十大寿之际依然眉头紧锁,但就在这时一件谁也不曾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拯的儿媳不知去哪抱来了一个看上去已经有两岁多的小男孩,当着众人的面宣称这是包拯的儿子,这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践行着儒家的思想和观念要求,在二十五岁之时与其妻董氏完婚,婚后生活甚是完美,董氏先是顺利地怀上了包拯的大儿子,而后又产下一个女儿,可谓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包拯非常看重自己的儿子,一是因为儿子出生之时,包拯已经年过四十,在古代已属高龄。二是宋仁宗对包拯重用,以致于在包拯的儿子还在呀呀学语之时,就授予他官位,希望包拯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父亲的衣钵。
由于是独子,包拯更想要包家开枝散叶,于是便早早地为儿子挑选夫人,希望儿子能够尽快地让他看见孙子,让他放心的去见包家的列祖列宗。儿子与崔氏成亲不久,便生下一子,这让包拯异常欣慰,认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包拯的儿子在执行公务时因公殉职,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包拯来说无疑是沉痛一击。祸不单行,包拯的孙子因感染风寒,无故早夭,包家香火就此断绝。儿子孙子相继离世,令包拯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包拯很快从丧孙之痛中走出,为了给包家留后,包拯又迎娶了妾室孙氏,希望她能够帮助包家延续后代。
可是包拯与孙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怀孕的迹象,于是包拯将孙氏送回去了。可是没想到在自己六十大寿之时,儿媳崔氏带着一个小孩来说是他的儿子,这让他的脸色愈发难看,以为崔氏是在打趣他。
崔氏看大家很迷惑,便开始讲述孩子的由来,原来在回去的路上,妾室孙氏有了孕吐的迹象,彼时只有孙氏和崔氏知道这件事,于是她们决定先瞒着包拯,等到六十大寿之时给他一个惊喜。包拯听闻后,十分的开心,对他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由此看出,一如包拯这样名留青史的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烦恼,中国人对于子孙香火有着不一样的执着,这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所导致。天伦之乐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拥有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亲情永远割舍不了。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