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家境贫困,自幼入宫,天启帝即位后,魏忠贤因其内人客氏深受皇上喜爱,魏忠贤因此飞上枝头变凤凰,在天启帝在位得天启年间一直享有很大得权力,一个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的人得到重权,自然是肆无忌惮,滥用职权。
据史书记载,魏忠贤上位之后就打压东林党,东林党最大的党派,由一群文人大夫组成,朝中大部分大臣都不满宦官得势,而魏忠贤此时就在朝廷垄断势力,笼络支持自己的人,打压反对的人,此时期许多人成了无辜的刀下魂。
魏忠贤还在不断的积蓄势力,持续笼络人心,最终接管东厂。东厂霸道横行,只要是和魏忠贤有过节,或者魏忠贤记恨的人,不管真假,抓起来关押监狱,屈打成招。哪怕言语片刻议论魏忠贤都不行,东厂都将逮捕起来用刑。人们在路上都不敢随意议论魏忠贤,只能眉目示意。
魏忠贤这样做无非是挑起内战,加深矛盾,可是魏忠贤上台期间却也承担着保卫明朝的责任,没有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明朝,最大的威胁不是明朝的政权争斗、人民矛盾,而是北方的清军,正对明朝的都朝虎视眈眈。魏忠贤必然要保证清军不会攻打过来,就派大量的军队压制辽东的清军。
这也说明魏忠贤不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权力斗争,眼光还放眼海外,阻止清军进入关内,避免战争四起。要镇压关外叛乱的军队,自然需要大量的财务支撑。但是魏忠贤并没有加大赋税,在老百姓身上搜刮油水,而是在富庶的东南地区进行征税,适当增加工商税和海关税,从而丰盈了国库,支撑了远征辽东平乱的军队。
然而魏忠贤对江南地区进行征税,却伤害到“东林党”的利益,因为东林党纷纷将资产投入江南地区的商业,江南地区赋税增加,当然就触及到东林党派利益,东林党与魏忠贤矛盾更加深重,把魏忠贤视为祸国殃民的奸臣。
当天启帝去世,魏忠贤也支持崇祯皇帝登基,同时提醒崇祯皇帝千万不得重用东林党那群迂腐之臣,不然就将国家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魏忠贤也自缢而亡,崇祯帝还将魏忠贤肢解,头颅悬挂城墙上,崇祯帝也不会听魏忠贤这个奸臣的一句话,登基之后就重用东林党。
东林党执掌大权之后,并没有站在国家利益而考虑,做出的一件件事情更是比魏忠贤还过分。江南的赋税取消,而把财政收入目标转为西北地区的老百姓身上,派兵到贫瘠的西北地区收税,人们苦不堪言,民众内部矛盾不断积压。
堂堂崇祯皇帝怎么会任凭东林党摆布,但是如果崇祯皇帝压根不知道其中缘由就说得清楚了。东林党这群文人,看起来是没有攻击力,但是却嘴巴过人,唬得崇祯皇帝团团转,让崇祯皇帝真的以为财务困难,崇祯皇帝本身就是个不敢作为,不想冒险的人,也不想落得祸国殃民的千古罪名。
可是因为国家国库不足,也难以支撑北方参军的战士们,后果容易想象,清军强大起来,明朝已经难以压制。看到这里已经明了,魏忠贤“不讲理”,却也不为名利,一切还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正是映证天启帝的那句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而东林党压迫民众,欺瞒皇上,人们过得苦难不堪,他们的腰包倒是鼓鼓的。
人们对魏忠贤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只能通过历史材料了解人物形象,可是向来只有胜利者才能书写历史,通过历史知晓朝代更替,大事件爆发,可是人物性格却可能会有书写者的主观臆测,令人不免唏嘘。至于魏忠贤是什么样的人,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季北略》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