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后来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坑杀20万降卒,威震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而后不久,刘邦的先头部队攻入咸阳,秦王朝灭亡。
既然项羽已经实现了"亡秦必楚"的梦想。功劳最大,兵力也最强的他,这个时候,已经无法容忍有一个"义帝"骑在他的头上了,于是阴使英布在送义帝乘船的途中,暗害了"义帝"。
刘邦听说这件事,当即抓住机会,为"义帝"发丧,袒露着左臂痛哭流涕,并为"义帝"举哀三天,并派出使者,通告诸侯:"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然而项羽却杀了他,如此大逆不道,我要出动关中的所有兵马,讨伐他。"
由此,楚汉相争的序幕正式拉开。
这便是刘邦讨伐项羽所列九大罪名的一个,但也很有效: 高举道德大旗,抢占舆论高地。
杀"义帝"这件事,可以说是项羽的一项重大的失策,正因为如此,让刘邦抓住了一次把握道德制高点的机会,从而占到了先手。
虽然说道德是一种看似虚无的东西,但是往往越是虚无的东西,越是拥有巨大的能量。《道德经》中便多次有“ 无形胜有形”的讲述。这也正是中国人向来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原因。
对于权谋家来说,是操控道德,让它成为自己的工具。
项羽突破了道德的限制,却不懂得怎么样利用道德。而刘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异常敏锐。
自先秦以后,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世界是脸谱化的。脑子里面只有好坏对错,并不能,也不想看透事物后面的真相。所以说一个人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就能征来“志同道合”的盟友,以及众多百姓的支持。
占据道德制高点,首先要标榜自己的无私。
其实刘邦和项羽,只不过是中国的一场内战而已,双方只不过是为了一己之利在斗争。然而刘邦却把握住了这次机会,把一场内战,标榜成为了忠君爱国的正义战争,项羽为了争权夺利而弑君,而自己为了讨逆而起兵。
这么一来,双方就有了好人与坏人的分别了。
其次,要对对方的人品进行攻击。刘邦主要是针对项羽的残暴这一点进行攻击,夸张描述他有多么嗜血。另外再针对"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攻击他的狭隘。毕竟,人们往往还是喜欢和推崇品德高尚的人。
最后一点,就是针对对方的支持者进行攻击。
虽然经历了前两轮的打击,但对方的支持者还是有很多。要让对方的支持者觉得再跟着这个老大混,是没面子、没前途的事,才能真正完成最后一击。
刘邦先是挖走了项羽阵营的很多人才,让项羽阵营的人才蠢蠢欲动。之后派出了陈平,拿着四万金,进入项羽军中搞离间,使项羽不信任大将钟离昧,逼走了范增。
这么一来,项羽军中将士看到"亚父"都呆不下去,自然产生了失落情绪。
最后,韩信再用一招"四面楚歌",瓦解对方的精神斗志,从而产生绝望。然后项羽彻底溃败。
总而言之,虽然道德是很虚妄的东西,但是大众就吃这一套,能自如操纵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因此,我们多读读历史,其实好处还是多多的。现实中的很多难题难事,古人早就经历过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经验,在过往的几千年历史中,往往有迹可循。
作为中国历史爱好者,一般绕不过两本大作:《史记》和《资治通鉴》。
当然,这些大作是文言文,很多人没有一定的功底可能读不进去。不过不要紧,头条现在有一套《白话资治通鉴》,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文教授黄锦鋐领衔,27位教授合译而成,翻译准确度不成问题。通俗易懂,也不携带个人妄语,不是市面上的那些粗糙滥制之货。
家里常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时候随手翻翻,就会发现,自己的见解和洞察力完全不一样了。自小穷困潦倒、没上过学的朱元璋,当年领兵作战,在困难时期,快吃不上饭了都还在捧着《资治通鉴》品读,终于开创大明朝。可见此书对人的全面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