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讲究入土为安,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身后事的重视甚至要超过生前之事。上至王公贵,他们的墓穴中,经常会放置着数量众多价值巨大的陪葬品,下至于一些穷困家庭,当自己长辈去世之时,不惜卖地也要为自己的长辈办一个好的葬礼,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身后之事的重视。
然而自从三国时期曹操为筹措军费而设置摸金校尉,自此以后盗墓成风,无数王公贵族的坟墓遭到了挖掘,破坏。于是为了防止坟墓被盗窃,有的人选择设置疑冢来隐藏自己的真实墓穴。而设置这些疑冢的人大多是身家富贵之人,墓中藏有珍宝,所以才会被盗墓贼盯上。人们都说包拯一生清廉,那么他为何要设置疑冢呢?专家打开包拯墓之后不禁叹息一声。
对于包拯,可谓人尽皆知,“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都不陌生,在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心目中,包拯无疑是个恐怖的存在,因为包拯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将接受法律的审判,而对于那些平民百姓而言,包拯则是他们心中的神明,为民请命,伸冤做主。
包拯的陵墓在1987年的时候迁徙到了包河东南面,占地面积有1500平方,他的新陵墓是由我国的著名古建筑学家潘谷西设计建造而成的,自建造好之后每日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去拜祭这位清正廉明的的清官。那么包拯最初的墓地在哪里呢?
关于包拯的墓地原址究竟在哪里在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原址在河南,毕竟包拯在开封做官,也有的人认为在合肥,因为包拯的出生地在安徽合肥,许多专家因为包拯的墓地在哪里而争的面红耳赤。
关于这个话题,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一直到1973年这件事才算是有了一个彻底的定论。合钢二厂因为厂子需要扩建,所以需要对厂子周围存在的陵墓进行迁徙,也正是在这次的迁徙过程中,发现了包公墓。
在这里一共发现了十二座的包拯家族墓,而在其中就有一座是包拯的墓,在墓志中还详细记载了包拯的生平经历以及在包拯死后如何被运回家乡合肥的过程。这次的挖掘彻底的对之前考古专家们所争论的问题做出了解释,包公墓的原址在合肥。然而这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但是专家们却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为何包拯的墓像是被草率的迁徙过呢?
专家在挖掘这个包公墓群的时候,在包拯与妻子的合葬墓中专家察觉到了蹊跷,在墓中专家找到了两块墓志铭以及一堆杂乱的尸骨。看到这样的景象,专家不禁产生了疑问,那就是为何这些遗骸杂乱不堪?
专家们为了找到答案,对这个墓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随后专家们在这个墓穴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个疑似被“官盗”的墓穴,所谓的“官盗”指的就是某个政权安排的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盗墓,比如曹操曾设立专门的军队进行盗墓。在这个墓穴中,专家出土了一件十二神佣,这件神佣的出土向考古界证明了这里就是包公墓的原址。
在宋朝,朝廷对于官员们的陪葬品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十二神佣在宋朝则是只有两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来陪葬。因此这个在包拯家族墓群中发现的十二神佣只与包拯的官员等级相匹配,所以这个墓是包拯墓无疑。
而包拯墓被“官盗”过,根据专家们的推测,很有可能是金兵干的事。根据史书记载,金兵入侵庐州,对这里所埋葬的宋代官员们的墓穴进行了挖掘,尽管在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很有可能包拯的墓是在那个时候被金兵挖掘了。
而金兵之所以挖掘这些官员陵墓,最大的可能就是为了墓中的陪葬品,以此来筹集军费。在三国时期曹操就为了筹集军费而设置摸金校尉一职,对汉朝陵墓大肆挖掘,所以才会有后世的汉陵墓十有九空的说法。
而关于包公墓设有疑冢的说法, 是因为包公墓因为战火被破坏之后,包拯后人将其陵墓进行迁徙,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后世之人去包公墓拜祭的时候墓中没有包公,渐渐的就产生了包公墓有疑冢的说法。
参考资料:
《漳河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