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妲己被女娲擒拿后,指责女娲“出尔反尔”,她说得对吗?

妲己被女娲擒拿后,指责女娲“出尔反尔”,她说得对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607 更新时间:2024/2/6 9:33:22

纣王35年,周武王、姜子牙的伐纣大军攻入朝歌,殷商覆灭在即。那么此时,奉女娲娘娘敕令来乱纣王的妲己三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于是决定回轩辕坟等待女娲的封赏,不料途中偶遇女娲。

周武王

娘娘非但没有赏,反而用伏妖索把她们绑了个结实。对这个结果,妲己感到了满满的不可置信。

“昔日是娘娘用招妖幡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的天下,今已垂亡,正欲覆娘娘钧旨,娘娘反将小畜缚去,见姜子牙发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

面对妲己的质问,女娲轻描淡说,的确,任务是我派的,现在看来你们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可是,你们却不该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做下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儿。

女娲娘娘说得好有道理,妲己等三妖竟无言以对,结果,就落了个被杨戬等带回大营,交给姜子牙,统统被砍了脑袋的结局。

关于妲己对女娲的这番质问,在封神原著中被轻轻松松的一笔带过,不过电视剧的改编中,却演绎的生动又合理。

三妖

电视剧中一个片段显示,妲己、胡喜媚和王贵人三妖,在诛仙阵被破后,忽然后知后觉地才想起,自己到纣王身边的目的了。

女娲娘娘派她们,是为了惑乱纣王,助姜子牙封神武王伐纣的;可她们呢,却反过来帮纣王,多次找姜子牙的麻烦,和姜子牙百般刁难不说,甚至还残害了许多生灵。思及此,三妖惊骇莫名,慌忙跪下和女娲请罪。

妲己等三妖的心理活动,在电视剧中演绎的很生动:她们先是痛哭流涕地认错;接着,就得寸进尺恳求女娲娘娘的原谅;最后提出了个过分的要求,希望能留在女娲娘身边。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做了女仙。

妲己的恳求,女娲娘娘充耳不闻,将山河社稷图展开,麻溜利索地将妲己等三妖收入其中,永永远远地封印了。

不管是在封神原著中,还是改编的电视剧中,大家都默认了妲己是炮灰的自觉。那么,妲己等三妖真的冤吗?不冤!

可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妲己被姜子牙斩首后,灵魂却没有上封神榜呢?毕竟,妲己符合封神的一切条件,是什么条件?

纣王

所谓封神,道之劫也!咱们姑且不论昊天上帝的天庭如何缺人,阐教十二弟子是否应斩三尸之劫,姜子牙是否拥有人间富贵的命数,咱们就论应封神之劫,并在封神中有所贡献的人,是不是有资格上封神榜。

说到这里就有人说了,妲己太坏了,她残害了姜王后,炮烙了梅伯,挖了比干的心,还给纣王出主意害死了东伯候和南伯候。

没错,各种害人的主意是妲己出的,可真正下命令执行的人,是纣王啊。

可以说,封神中最大的反派,真正的凶手应该是纣王。可纣王死后,灵魂却飞上了封神榜,以后被加封为天喜星。

纣王能封神,妲己三妖却毛都没捞着一根,其中原因,女娲娘娘给出的解释是:

“吾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

为什么女娲娘娘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呢,自然是因为。

女娲

在一开始布置任务时,女娲娘娘就已经给出了完成任务的底线了,即,不可残害众生!

封神世界里,有着一套既定的规则,纣王是必须失败的,武王是一定会取而代之的,所以妲己到了纣王身边后,只要独自美丽,美到让纣王压根就不舍得离开她半步,只管春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昏君,总是从不早朝开始的。

就算没有千年狐狸精附身真正的苏妲己,纣王的失败,应该仅从不早朝开始露出端倪,不会有那些残杀的变数。

因为在这之前,纣王还是个清明天子。

文有太师闻仲足以安邦,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足以定国;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

这样的一个国泰民安,也需要上位者的励精图治,所以如果纣王不理政事,疏于臣计,他的殷商不久也会玩完。

所以妲己做那么多,图啥!她图的,是身为妖隐藏的变态的快意吧!

妲己

所谓:妲己被女娲擒拿后,指责女娲“出尔反尔”,她说得对吗?

接任务时,不听仔细;做任务时,不请示不上报随心所欲;所有一切的罪孽,都是妲己自己作的结果,她有什么脸面指责女娲娘娘。

凡事有因必有果,既然犯错,自然要接受惩罚,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朝国都位置终于发现:有史料、有文化、有遗址、有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夏朝国都遗址在哪里,夏朝历史遗迹大全,夏朝都城真实图片

    四千多年前尧、舜、禹三代以天下为己任,以其崇高的个人品德,建立、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在夏朝时期终于形成了以高度夏文化为影响力,得到四方各氏族部落广泛文化认同的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国家形态。以此为基础,中华大地原始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统一文化认同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也以仁、义、礼、智、信,成为各历史阶段

  • 唐朝最懒诗人,一生只写2首诗,却都是经典,其中一首更冠绝全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最笨的10首诗,唐朝一生只留下5首诗,唐朝最著名的十首诗人

    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曾经任职过兖州兵曹,一个很小的官职。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也是个谜一样的人,他生卒年不详。而且除了张若虚这个名字,没有其他任何称呼,因此我们并不能确定张若虚就是这个人的真实名字。在《旧唐书》上,关于张若虚这个人的记载还非常的少,只

  • 武则天在墓前立“无字碑”,想表达什么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墓碑为什么留下无字,武则天为何立无字之碑,武则天的无字石碑图片

    这些人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成为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在中唐以后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姚崇、宋憬、张说等人,都是武则天亲手培养选拔的人才,姚崇还被称为唐代的“贤相”。武则天在位期间,政治相对清明,基本维持了太宗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主要利益于她任用了一些能臣,

  •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为项羽写过诗,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牧和李清照论项羽,王安石杜牧关于项羽的诗,杜甫王安石李清照项羽

    项羽为自己未竟的霸业,画上了一个句号……千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无数文人骚客为项羽写诗作赋。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写的三首诗。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谁最高明?杜牧:《题乌江亭》844年,42岁的诗人

  • 唐朝诗人留下一句诗,100多年后,让一个皇帝丢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最出名的四首诗,唐朝一生只留下5首诗,唐朝留下的诗有哪些

    唐朝覆灭后,天下分崩,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林立,众多小国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北方诸国中,以李从珂的后唐最为强大。李从珂早年曾是一员战将,骁勇善战沉稳坚毅,他的后唐综合实力在北方割据势力中首屈一指。但李从珂也并非高枕无忧。在他的心中,有一大内忧和一大外患,时刻让他寝食不安。外患是雄踞北方的契丹人,

  • 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 李治为什么被称“昏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为什么叫李治,唐高宗李治是怎样死的,李世民李渊李治的关系

    有人认为李治并不昏懦,他之所以被如此评价,只是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防范武则天式的改朝换代再次出现,因而不遗余力地丑化武则天,连带着也把唐高宗弱智化了。在这个丑化的过程中,以宋代史学家如司马光等人发挥的作用为大,这又与宋代曾有多位太后深入参政的政治现实相关。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

  • 他是唐朝的一个侍卫长,却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官员都要让他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最忠勇的人是谁,唐朝宫廷侍卫图片,唐朝最厉害的五个谋士

    李庆远“狡诈轻险”,善于揣摩官场上的关系学,知道那些苦心钻营者的心理,不过是想走后门,通过他曲径通幽、攀龙附凤,所以,他时时不忘显示自己与太子的“亲密关系”。大凡官员聚会,他都混迹其中,狐假虎威,四处招摇。一日,宰相府大宴宾客,李庆远装模作样地前去捧场,可他入席后刚吃了几口,就有人在门外高声急唤:“

  • 探访唐中宗定陵:唐朝最窝囊的皇帝,武则天最窝囊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中宗复位为何不杀武则天,武则天晚年真实事迹,武则天与唐中宗共患难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在两个哥哥和母亲的斗争失败以后,李显成为李治之后的皇位继承人,成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但是李显第一次做皇帝仅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黜了,并将他贬为庐陵王,流放到今天的湖北。此后的李显很消沉,但是她的王后韦氏不断安慰他、鼓舞他,陪他度过了14年幽禁岁月。终于有一天,

  • 此人是唐王朝的掘墓人,手握重兵,比曹操还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王朝最后的掘墓人,唐王朝十大名将排名,历史上最残酷的唐将

    到唐僖宗时,内外交困,激起民变,黄巢大起义席卷全国,锋芒正劲,一路势如破竹,唐僖宗惊惶失措,自己逃入四川剑南的同时,传檄天下讨贼。各路节度使各怀鬼胎,边剿边壮大自己,义军内部也出现分化,黄巢手下朱温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打得找不到北,又因内部不和,见势不妙,向唐王朝投降,唐僖宗欣喜之余,赐名全忠,没想到

  • 唐代的时候有一个丞相在鉴宝的时候曾经被赝品蒙混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的十大国宝,古画被鉴宝师刘岩定为赝品,吴焕章鉴宝赝品

    结 果这宝贝还真是被这位有心人给找着了。曲阜县内有一个农民,在开荒耕地时,几锄头下去,挖出了一件古代器物,叫做“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盘,腹大口 小。这个盎容量约有三斗,按行话说,短颈鸟足,圆口方耳,古朴拙重,里面还装满了土。农夫将上面的泥土洗干净后,又用纱布打磨好,在盎的腰部忽然隐隐约约 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