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宰相刘罗锅聪明绝顶,为何每次都要在乾隆面前故意犯错?

清朝宰相刘罗锅聪明绝顶,为何每次都要在乾隆面前故意犯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38 更新时间:2024/1/19 8:42:41

宰相刘墉的为官生涯

其实从明朝开始,皇帝就已经不设置宰相这个位置了,清朝后来入关继承了这个制度,那为何还要说刘墉是清朝的宰相呢?这其实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说法,老百姓认为刘墉的地位和做的事情就是相当于宰相做的事情。刘墉在历史之中大部分都是做的一些地方官,但也没有电视剧之中的那么嚣张,什么事情都要与和珅对着干才开心,相反的是刘墉有些畏惧乾隆大红人之称的和珅。

乾隆十六年的时候刘墉靠着自己父亲的名望做到了一个修撰书籍的官员,到五年之后就被安排到地方上去联系,后来担任过安徽、江苏等地方的学政,所谓的学政实际上考察的就是地方秀才举人这些人的功名和读书情况,看他们功名是否出现了造假的情况,个人道德是否出现了亏欠的情况,最后就是读书认真与否的情况,三者情况出现之后都会被学政割除功名。

刘墉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就积累了很好的名声,他父亲做官的时候就以清正廉明著称,儿子显然是继承了这个特点,刘墉相当来说更加的正直干练,对于整顿地方上秀才举人考试之中作弊的情况,在他来到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老百姓感叹他是当朝的包拯。到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就成为了地方官员大佬级别的人物,做到了湖南巡抚,在洪水灾难面前,他打击贪官商人囤积粮食,积极救灾,一年时间就重新让湖南回到了鱼米之乡的状态。

从这之后的刘墉做事情越来越大胆,靠着湖南治理洪水灾害的政绩成功的升迁为了都察院的御史,当时与和珅一起审查山东巡抚带头包庇的舞弊案件,刘墉为了调查清楚,甚至自己扮演成道士去民间,经过暗访终于知道原来山东已经大旱三年,但作为巡抚的国泰却谎报灾情,还杀死了很多上京举报的百姓,最后刘墉将国泰直接抓回了京城,和珅等人因为国泰是皇妃的伯父,所以故意偏袒,这个时候依旧是刘墉为民请命,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进入中央做官之后的改变

刘墉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可以说是锋芒毕露,但进入到清朝京城中央做官之后就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仅不据理力争,就连很多工作上的小事情都会出错,很多当时心中敬佩刘墉的正直大臣都在怀疑刘墉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脑子变得有些不好使了。其实刘墉这个情况是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的,从这个时候的刘墉担任左都御史,奉命在南书房行走。

刘墉从这个时间之后的官场名声很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他在外面把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了,因为这件事情被皇帝狠狠的批评了一次,还撤销了他大学士的位置,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一年之后的他带头祭祀孔子庙的时候,却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礼仪参拜,使得朝廷脸面丢失,这件事情被举报之后,乾隆皇帝对刘墉开始失望透顶。

再到后来刘墉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在考取秀才的这场考试之中,刘墉手下地方出现了贿赂考官的情况,对于这件事情的刘墉虽然不知情,但这也是他负责的地方之一啊,所以那个时候皇帝给刘墉来了一个失职之罪、再到后来尚书房的老师们都不来上课,皇子们无所事事,负责管理这件事情的刘墉却也不催促这些老师傅,结果让乾隆皇帝将他撤职,这几年的时间刘墉几乎都在犯错误,反正就是错误不断一直到乾隆皇帝去世。

后来嘉庆皇帝即位之后的刘墉就好像是又变化了一个人一样。这个时候的刘墉和之前相比就像是沉睡狮子觉醒一般,他开始带头查处乾隆朝大贪官和珅的案件,最后列出十大罪状将和珅家产抄没,还直接判处和珅死刑来警告其他官员,此刻的刘墉就像是又回到了自己地方官做事情的时候,人们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刘墉,到嘉庆七年的时候刘墉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依旧是身体康健,走路大步如飞。

结语

对于刘墉做官风气的一变再变,有的人说这是刘墉在装傻,因为他知道乾隆朝时代是不可能真的打到和珅的,所以暗中装傻积累力量,通过不断的犯低级错误来迷惑自己对手和珅,到了嘉庆皇帝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刘墉一下子就将准备多年的证据拿出来,直接让和珅死无葬身之地。其实对于中国古代官员来说,像这总装傻充愣一直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化,扮演的不好一下子就会被识破,而且一般都需要几十年的耐心,所以说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会在合适阶段装傻的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慈禧临终前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其遗诏有一条令人费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临终遗言一览表,慈禧死前一个月的遗言,慈禧临终对联100副

    慈禧,一步步从兰贵人到懿贵妃顺利晋升,直到最后1861年,她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与慈安并立为皇太后,之后没几年慈安暴毙,她开始了掌权之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掌权之后,她最终于1908年11月15日下午17点去世,终年73岁。很多人说她的死亡时间很蹊跷,因为在前一天,也就是11月14日,

  • 清朝的敬事房管理严格,康熙却能一晚睡9位妃子,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的大臣都住哪,清朝康熙统治制度,康熙死后妃子的安排

    在影视剧里经常出现古时的皇帝翻牌子的情节,这个管理后宫妃子伺候皇上的部门就叫做敬事房,只要是跟孕育皇家子嗣的一切事宜都是这个部门来管,因为管的是皇帝的家室,所以这个部门一般都是由一群太监来执掌的,而他们的责任除了纪录每一次皇帝与自己老婆的房事,还要在皇帝办事的时候,在门外听墙角,在规定的时间内让皇帝

  • 清朝帝师后人把180多件国宝无偿捐美国,为祖国捐赠时却漫天要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大臣后代捐献文物,清朝后人捐了多少国宝,满清后代捐183件文物

    在清朝晚期,因为国家政府的贫弱,整个中国都陷入了外国帝国主义的支配,在这个时间段中出现了很多文物被抢夺的事情,而当时一些有能力的家族不忍心这些文物被蹂躏,于是便将其收集起来,为中华文明保留一丝光明。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大大的缓解,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很多爱国的商人花费巨资将曾经被抢夺的

  • 日本发现吴三桂反清檄文原版,揭露降清的原因:难怪清廷要抹黑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三桂的反清檄文图片,在日本发现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吴三桂反清失败分析

    清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这次叛乱正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爆发的三藩之乱。而掀起这场战争的吴三桂备受世人的指责和唾弃,他先是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清军。随后又在后来发展壮大,意图自立为王,如此反复无常自然不会有好名声。他为了一己之私全然不顾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也让他在明清的历史上没什么好的评价

  • 慈禧为什么要扼杀百日维新,真的是为了端正清朝发展方向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史称什么,慈禧不死清朝会亡吗,慈禧与明治维新

    不过近年来,由于一种重读历史的思潮,很多人开始重新解读百日维新,认为在百日维新中,慈禧太后之所以重新掌权,是因为光绪皇帝和维新变法人士们操之过急。同时,由于他们试图武力杀害慈禧太后,以及其他朝中元老,这给慈禧太后等元老派,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慈禧不得不出手,在元老派的帮助下,拿下光绪皇帝。在重新掌权的

  • 龙云主政云南18年,蒋介石一直容忍,抗战胜利后为何一刻容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国民政府既迁都四川,云南、贵州便成为卧榻之侧的重要区域。贵州已解决,而云南情况似当别论。龙云与桂系相比,威胁小而利用价值大抗战之初,在蒋介石的心中,龙云属于次等威胁,“好比南越王赵佗,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龙云只想独霸云南,称臣纳贡,既无问鼎中原之心,也乏窥窃神器之力,不同于阎(锡山)、冯(玉祥

  • 雍正囚禁了几个兄弟,乾隆即位时,他是如何对待几位皇叔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是因为乾隆而坐上皇位吗,雍正厉害还是乾隆厉害,乾隆雍正康熙谁最厉害

    在清朝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后赢家是雍正,也就是皇四子胤禛。而继位后,雍正除了对辅佐他的十三弟恩宠有加外,对其余与他争夺的弟兄,可是鲜有手下留情。而作为康熙和雍正都钟意的乾隆爷,他又对这些同根生的皇叔们如何对待呢?下面就让榴莲历史通给大家原景重现。对于八阿哥胤禩,电视剧中是雍正登基之时,就被赐死

  • 贵州发现一具骸骨,肢体修长牙齿完好,那就是吴三桂爱妾陈圆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三桂陈圆圆墓地,陈圆圆为啥又回到了吴三桂身边,吴三桂罪行

    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贵州发现一具骸骨,肢体修长、三十六颗牙齿保存完好,当地人认为那就是吴三桂爱妾陈圆圆,这种说法是攀龙附凤还是有据可依?在真实的历史中,吴三桂可谓大名鼎鼎,他曾伙同清军击败李自成,也曾把清朝半壁江山搅得鸡犬不宁,而他的爱妾陈圆圆,在正史和文人笔记和民间传说中,则有两副不同的面孔:多

  • 就连乾隆都被徽商的财力给折服过,知道徽商有钱,可到底多有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年间的徽商,清代十大徽商,粗徽商和细徽商图片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清时期,有这么一个商帮,他们以盐业、典当、木材、茶叶作为生意的四大支柱,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他们与国内各地的商帮进行竞争,最终凭借着“徽骆驼”精神,傲立于众多商帮之上,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繁荣一景。这个商帮就是徽商。尽管徽商已然消亡,风光不再,但是徽商的故事

  • 嘉庆朝“新郎被杀案”:洞房夜认错丈夫,让人尴尬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庆遇刺案,嘉庆年间杀夫案,嘉庆皇帝杀人案真实事件

    想法是好的,但是真要这样了,不一定能让大家满意。今天,就讲个清朝的“新郎被杀案”,让大家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婚姻。话说,清嘉庆年间,浙江某乡有一男子结婚。中国古代结婚一般分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细致繁琐。但是,这么麻烦的程序,却偏偏没有男女双方见面的机会。所以,婚礼之前,新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