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大怒:推出斩首!少年上刑场却大喜,朱元璋感动:免死封官

朱元璋大怒:推出斩首!少年上刑场却大喜,朱元璋感动:免死封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19 更新时间:2024/3/5 22:35:01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发生在明朝的故事,朱元璋大怒:推出斩首!少年上刑场却大喜,朱元璋感动:免死封官。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勤俭节约并且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严格要求的人,如果有人犯了错被判了刑又怎么会不仅被释放还给封了官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

朱元璋

(一) 父亲要被处死前来求情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周琬,如果追究起错误的源头实际上是他的父亲,当年他的父亲是因为一起别的案子被牵连了,而周琬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便想要皇帝求情饶了父亲一命。

朱元璋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处死周琬的父亲,此时的周琬才十六岁,还没有成年,就在他得知自己父亲要被皇帝处死时非着急,但是他也相信皇帝不是一个不辨是非的人,父亲不是没有希望被赦免的。

当时没有人觉得他能够说服皇帝,因为朱元璋是一个不会凭感觉就做事情的人,当初朱元璋的女婿做错了事情,他也是要同样处罚的,但是周琬相信他可以做到,于是就来到了皇宫外面想要面见朱元璋。

当时还年幼的周琬独自一人来到了皇宫,他敲响了登闻鼓,想要靠告御状的方式来替父亲求情,但是在见到皇帝的时候,原本他要说的请求赦免也没能说出口,怕皇帝不答应就改了口,说要替自己的父亲去死。

当时朱元璋也是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在皇帝的威严面前还能够不胆怯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很是惊讶,但是朱元璋是一个心思很细的人,他无法相信这一番话都是出自于他自己的本意,觉得周琬是在他人的指使下才这样说的。

朱元璋就开始询问周琬究竟是受人的指使才这样做,但是周琬就是自己想要救父亲,根本就没有别人来指使他,就一直跟皇帝称无人指使。朱元璋当然不相信,看他一直不说“实话”,就特别生气认为这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

(二) 推出斩首却反而开心

经过几番询问之后朱元璋越发的愤怒,他觉得这个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威严,不能够任他为所欲为,就让守卫将他拖出去斩了,转而将他的父亲的死刑改为了去偏远的地方流放,但是这与周琬最开始的意图不符。

周琬觉得自己的父亲本就是没有罪的,为什么还要将其流放呢?看到已经无法改变父亲无罪的状况后,他就皇帝说如果一定要处罚自己的父亲那就连他自己一起处罚吧,在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周琬面不改色,带着必死的决心。

周琬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一直将父亲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想要成为父亲那样正直的人,但是没想到此时父亲却面临被处死的结果,这是周琬所不能接受的,与其让自己失去父亲那还不如和父亲一起去死。

周琬就这样被押往了刑场,在还没有行刑的时候,周琬和朱元璋表示,如果皇上只是杀了他而可以免去他父亲的死罪,那么他就会很高兴了,也愿意代替父亲去死,如果不能免去父亲的死罪那就陪着父亲一起,这样也就没有遗憾了。

他就这样带着笑容说出了这些话,现场的人都表示很不能理解,明明跟自己没有关系,还愿意代替父亲去死,万一他的父亲真的有罪那么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场的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时不可能为了这些话就改变自己想法的。

(三) 朱元璋大受感动,反而封官

不过事情的转折就是发生在这一段话说出之后,就在大家都认为周琬根本在做无用功的时候,没有想到朱元璋却被这一番话感动了,此时他才明白当时周琬跟他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

这让朱元璋对周琬的印象大有改变,也就临时取消了这次的斩首刑法,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事后不仅没有处罚周琬,还将他的父亲给无罪释放了,不仅如此还给周琬封了官职,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其实不难理解,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孝顺,一个能够为了父亲而愿意去死的人一定是一个孝顺至极并且善良的人,这样的人如果重用事后也一定会对国家和朝廷效忠的,这就是从一件小事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

而这一切也是与朱元璋本身自己的身世有关,在建立大明朝之前,朱元璋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农民家庭的儿子,在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他去世了,所以在后来自己建立了王朝后,尤其注重孝道。

在朱元璋看来,在乱世时期治理国家靠的是重典,而在盛世时期治理国家靠的就是孝道,所以在明朝时代,孝道时特别重要的,凡是注重孝道的人都是比较被朱元璋看重的人,而恰巧周琬的行为就被朱元璋所认可了。

朱元璋不仅是为父母修建了陵墓时常去祭拜,同时还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他们一定要尽孝道,为了教育子女还特意找人绘制了一幅《行孝图》,让子女以及朝堂的大臣们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和长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知道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孝敬父母都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最重要的一个品德,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企业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而选择一个职员,更有很多人是因为品德高尚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一些适用于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的道理,从古至今,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定是不会过时的,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用我们的善良、孝顺、勤俭的品质来赢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河南发现宋代古墓,出土一块墓志铭,还原了梁山好汉杨志的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志古墓,河南发现古墓事件,历史上有青面兽杨志吗

    导语:相信水浒迷对杨志这个好汉的印象一定很深刻,因为他太倒霉了。作为根正苗红的将门之后,竟然沦落到卖刀换官的地步,后来更是被坑的走投无路,无奈之下上了梁山。其实从杨志本身来说,他更想混个官职,而不是落草为寇。后来宋江组织大家诏安攻打方腊,倒霉的杨志在半路上病逝了,一生抑郁不得志的他真是病逝的吗?历史

  • 岳飞被踢出教科书,取消其民族英雄称号?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岳飞民族英雄被教科书移除了吗,岳飞怎么被取消民族英雄称号的,岳飞是怎么当民族英雄的

    很多人也是将岳飞当成自己的学习对象,将精忠报国当做自己一生的信念。但是岳飞却是被移除出了教材,并且取消了他的民族英雄的称号,这又是为何呢?岳飞岳飞被移除教科书,取消民族英雄称号岳飞,字鹏举,是南宋的时期的抗金名将,也是军事家、战略家。曾经中国人都将岳飞奉为民族英雄。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一位诗人

  • 朱元璋封小舅子大官,小舅子跪地上哭着:只求留命能每天喝酒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小舅子之死,朱元璋封小舅子做大官,朱元璋让小舅子跪地上哭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濠州钟离人也。出身布衣寒门,祖上世代皆以农业为生。幼时当过放牛娃,亦流落街头做过乞丐。元朝末年,朱元璋加入义军参加起义,大败陈友谅与张士诚等人,一路势如破竹,挥军南下,攻破皇城,自此登基为王,建立大明。朱元璋称王之后,要封小舅子做大官,这本是一桩天大的好事,怎料

  • 为何明朝皇帝看上去各个像放飞自我,清朝皇帝却勤勉如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16位皇帝各具特色,明朝的明君有几位,明朝的十五位奇葩皇帝

    明朝皇帝看上去各个像放飞自我,在政务上经常被臣子桎梏,但始终掌握着生杀大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明王朝哪怕到了最后覆灭之际,姿态也是非常刚硬。清朝皇帝看似都勤勉如明君,就算并非每个都有帝王之能,但要说特别昏庸祸国殃民的也没有,可结果大家也知道,清朝统治自康乾盛世后江河日下,连个中兴之主都没有,最后唱

  • 《清明上河图》密码:众多人物背后暗含阴谋与杀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玄机,清明上河图中的惊天杀局,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阴谋与杀局

    我国作家冶文彪也基于我国一幅非常著名的画作写过一本“密码”,那就是《清明上河图密码》。这部《清明上河图》密码:众多人物背后暗含阴谋与杀局。从网页搜索这本书时,它的所属类别一栏写的是“悬疑推理”,因此有人认为这本书完全是作者的个人解读。可细细推究,其中还是有相对客观的部分,不是全盘否定的。那么今天,就

  • 北宋这对兄弟考霸,考生听说他俩报名参考,一半人弃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高考争议,北宋科举制度小考是什么,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

    1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有一件盛事,令人天下学子群情激动,很多人夜里都睡不着觉。这件大事,就是朝廷要举行制科考试。大宋对于前朝大唐的覆灭看的清清楚楚,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军阀拥兵自重的教训,实行抑武重文战略,承袭唐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大宋虽然国力不如唐代,但文化繁荣胜过

  • 此人在梁山深藏不露,武功高强却不冲锋陷阵,宋江也没有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山最坏的四个好汉,梁山宋江不敢惹的三个人,梁山唯一能压制宋江的人

    导语: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梁山一伙人不打工挣钱,他们哪里来的钱财养活这些兄弟呢?其实他们也是有收入的,只不过这些收入都是劫富而来的。当年梁山众人之所以打仗,也是为了搜刮一些战利品回去,而城里的官府大多腐败,他们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下来的民脂民膏,最终都成为梁山的资金。除了这个办法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

  • 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后,那个蓝玉的皮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宁可挨骂也要剥皮蓝玉,蓝玉什么时候跟的朱元璋,蓝玉被剥皮是死前还是死后

    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要说朱元璋的刑罚手段到底有多狠那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叫做蓝玉,他曾是朱元璋的开国大臣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最后还是不得善终,被朱元璋处以极刑“剥皮实草”。所谓的“剥皮实草”就是指把人皮剥下来然后往里面填充稻草,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刑罚,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会对曾经的开国功臣

  • 崇祯死前才知:害死自己的人不是吴三桂李自成,而是他最信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崇祯如果不死李自成会杀他吗,李自成为什么对崇祯好,如何评价李自成与崇祯

    公元1644年,大明朝四处冒烟起火,崇祯帝对此忧心忡忡,却又毫无办法。话说这天,崇祯想起来一件事。据说当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时,把刘伯温的一个“密匣”也带入皇宫内给藏了起来。并告诫后世,“非大变不启”,莫非内藏拯救大明的方略?崇祯一下子蹦了起来,不顾“掌印内臣叩头固课”,强令必须给我打开。就这样刘伯

  • 锦衣卫发明一种酷刑,名字很文雅,却让人闻风丧胆,只盼尽快死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酷刑手法极其凶残,电视上演出来的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感到一丝恐惧,这些痛苦不是普通的人能承受之痛,所以很多奸细也更愿意说出秘密,得以不受酷刑。这里要讲的一种酷刑,听名字,是非常的文雅温婉的,而实施起来,让人闻风丧胆。这个酷刑便是“弹琵琶”。一种演奏乐器的名字被用来作为酷刑的名字,或许就是给人一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