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发生在明朝的故事,朱元璋大怒:推出斩首!少年上刑场却大喜,朱元璋感动:免死封官。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勤俭节约并且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严格要求的人,如果有人犯了错被判了刑又怎么会不仅被释放还给封了官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
朱元璋
(一) 父亲要被处死前来求情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周琬,如果追究起错误的源头实际上是他的父亲,当年他的父亲是因为一起别的案子被牵连了,而周琬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便想要向皇帝求情饶了父亲一命。
朱元璋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处死周琬的父亲,此时的周琬才十六岁,还没有成年,就在他得知自己父亲要被皇帝处死时非常着急,但是他也相信皇帝不是一个不辨是非的人,父亲不是没有希望被赦免的。
当时没有人觉得他能够说服皇帝,因为朱元璋是一个不会凭感觉就做事情的人,当初朱元璋的女婿做错了事情,他也是要同样处罚的,但是周琬相信他可以做到,于是就来到了皇宫外面想要面见朱元璋。
当时还年幼的周琬独自一人来到了皇宫,他敲响了登闻鼓,想要靠告御状的方式来替父亲求情,但是在见到皇帝的时候,原本他要说的请求赦免也没能说出口,怕皇帝不答应就改了口,说要替自己的父亲去死。
当时朱元璋也是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在皇帝的威严面前还能够不胆怯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很是惊讶,但是朱元璋是一个心思很细的人,他无法相信这一番话都是出自于他自己的本意,觉得周琬是在他人的指使下才这样说的。
朱元璋就开始询问周琬究竟是受何人的指使才这样做,但是周琬就是自己想要救父亲,根本就没有别人来指使他,就一直跟皇帝称无人指使。朱元璋当然不相信,看他一直不说“实话”,就特别生气认为这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
(二) 推出斩首却反而开心
经过几番询问之后朱元璋越发的愤怒,他觉得这个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威严,不能够任他为所欲为,就让守卫将他拖出去斩了,转而将他的父亲的死刑改为了去偏远的地方流放,但是这与周琬最开始的意图不符。
周琬觉得自己的父亲本就是没有罪的,为什么还要将其流放呢?看到已经无法改变父亲无罪的状况后,他就和皇帝说如果一定要处罚自己的父亲那就连他自己一起处罚吧,在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周琬面不改色,带着必死的决心。
周琬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一直将父亲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想要成为父亲那样正直的人,但是没想到此时父亲却面临被处死的结果,这是周琬所不能接受的,与其让自己失去父亲那还不如和父亲一起去死。
周琬就这样被押往了刑场,在还没有行刑的时候,周琬和朱元璋表示,如果皇上只是杀了他而可以免去他父亲的死罪,那么他就会很高兴了,也愿意代替父亲去死,如果不能免去父亲的死罪那就陪着父亲一起,这样也就没有遗憾了。
他就这样带着笑容说出了这些话,现场的人都表示很不能理解,明明跟自己没有关系,还愿意代替父亲去死,万一他的父亲真的有罪那么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场的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时不可能为了这些话就改变自己想法的。
(三) 朱元璋大受感动,反而封官
不过事情的转折就是发生在这一段话说出之后,就在大家都认为周琬根本在做无用功的时候,没有想到朱元璋却被这一番话感动了,此时他才明白当时周琬跟他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
这让朱元璋对周琬的印象大有改变,也就临时取消了这次的斩首刑法,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事后不仅没有处罚周琬,还将他的父亲给无罪释放了,不仅如此还给周琬封了官职,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其实不难理解,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孝顺,一个能够为了父亲而愿意去死的人一定是一个孝顺至极并且善良的人,这样的人如果重用事后也一定会对国家和朝廷效忠的,这就是从一件小事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
而这一切也是与朱元璋本身自己的身世有关,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前,朱元璋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农民家庭的儿子,在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他去世了,所以在后来自己建立了王朝后,尤其注重孝道。
在朱元璋看来,在乱世时期治理国家靠的是重典,而在盛世时期治理国家靠的就是孝道,所以在明朝时代,孝道时特别重要的,凡是注重孝道的人都是比较被朱元璋看重的人,而恰巧周琬的行为就被朱元璋所认可了。
朱元璋不仅是为父母修建了陵墓时常去祭拜,同时还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他们一定要尽孝道,为了教育子女还特意找人绘制了一幅《行孝图》,让子女以及朝堂的大臣们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和长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知道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孝敬父母都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最重要的一个品德,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企业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而选择一个职员,更有很多人是因为品德高尚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一些适用于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的道理,从古至今,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定是不会过时的,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用我们的善良、孝顺、勤俭的品质来赢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