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字奉孝,是三国时期曹操帐下的著名谋臣,深得曹操器重。郭嘉有个“鬼才”的称号,这是因为他的谋划计策几乎到了算无遗策的地步,拥有鬼神莫辨只能,连史书都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的才学使曹操待他如同朋友,常常同席而坐、共车出行。
郭嘉这个人呢,从小就很聪明,具有远见。他从当时的天下形势分析出汉王室式微,天下将乱,便隐居起来,准备择明主而栖,只私底下秘密结交一些俊杰之士。当时袁绍兄弟两风头无两,袁绍还是共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首领,据传言对人才十分看重,郭嘉就准备先去相看下袁绍为人具体怎么样。
三国时期,君主跟那些谋臣们的关系其实算是双向选择,君主们想要更多的优质人才辅佐自己好在这场角逐天下的战场上分一杯羹,而谋臣们也想追随一个明主,发扬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美名流传千古。因此这些人才们一个个的,越是有能耐,就对于君主的选择越是慎重。
郭嘉深入了解后就发现,袁绍很明显不是一个明主。他对袁绍的其他谋臣表示:“袁绍能模仿周公礼贤下士的表象,可实际上他既不能真正的对人才进行运用,本身又缺乏决断,这样的人想要和他共谋天下,着实困难。”说完他就选择,继续蛰伏以待明主出现。
等到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帐下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就跟荀彧表示,希望荀彧可以找来一位能够接替戏志才的谋士。荀彧就把郭嘉拉了过来。曹操因为出身问题,一直得不到许多自矜身份的名士的关注,自然求贤若渴,对待郭嘉十分真诚;而偏偏郭嘉也是个不拘小节的,他在意的是自己的才能能不能够得到重用,而不是君主出身怎样。
相互之间这样的态度,使得曹操郭嘉一见面就大感惊喜,引为知己。在之后曹操的确一直因为郭嘉的才干对他另眼相看,郭嘉也不负曹操看中,所算所谋皆在掌控之中。他提出的“十胜十败”之说,大大鼓舞了因为讨伐张绣失败又被袁绍侮辱而丧失斗志的曹军将领;随后曹操因没有听从郭嘉对刘备的重视而放虎归山,使得曹操懊悔不已。
郭嘉的奇谋妙计在战场上尤为突出。他恐日后面对袁绍、刘备两人腹背受敌,就定计让曹操先功刘备,果然获得大胜;曹操想趁袁绍病逝进攻他的两个儿子,郭嘉就谋划假意先攻刘表,等袁谭、袁尚“鹤蚌相争”,曹操再去“渔翁得利”,果然又轻松将袁绍二子逐个击破。
那为什么智多近妖的郭嘉,在三国里名声却不是很显赫呢?这是因为郭嘉能力虽强,身体却不太好,且好美酒,连曹操都管不住他喝酒的习惯。在追击袁尚与袁熙途中,行军路况本就十分恶劣,郭嘉还不顾身体定下了“兵贵神速”的战略。此役虽然使曹操大获全胜,收获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底盘,可郭嘉自身也因水土不服以及操劳过度,因病去世了。
在郭嘉死后,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因此还流传出了人们熟知的那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俗语。虽然诸葛亮因避讳郭嘉的才能,一直等到他死后才出仕只是戏言,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郭嘉的计谋有多精妙。
就是这样一个算无遗漏的谋臣,却只得了个英年早逝的下场,不禁让人唏嘘。如果郭嘉能多活些年岁,或许曹操扩张的步伐能够更加迅猛,这也是说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