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善骑射,为何被霍去病打得大败,分析原因后才知霍去病了不起

匈奴善骑射,为何被霍去病打得大败,分析原因后才知霍去病了不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86 更新时间:2024/2/16 23:43:54

汉朝对匈奴的印象最初来自刘邦的白登山之围,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末到汉初打了无数场战役,就连项羽这样的千古无二的神勇之人也败给了刘邦,所以刘邦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在白登山之围中,刘邦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得水泄不通,着实让刘邦平生第一次感受到无限的恐惧。

最为关键的是这40万骑兵居然是按毛色分配的,东边是清一色的青马,南面是清一色的红马,西边是清一色的白马,北面是清一色的黑马,这种颜色分配必须是有强大后勤力量来保证的,刘邦及手下将士全部见证了匈奴的强大,所以在白登山之围结束后,刘邦选择了与匈奴和亲。

和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刘邦觉得自身实力不足以打败匈奴,再加上汉初百废待兴,刘邦去世后,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直在维持,并且汉朝不敢对匈奴用兵,吕后执政期间,樊哙口出狂言想率军打匈奴,结果被季布一顿打击,季布的理由就是:当年刘邦的四十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在平城,樊哙有什么本事能打败匈奴。

匈奴的强大似乎成为刘邦之后汉朝皇帝的一致共识,汉文帝时期,匈奴四次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汉景帝时期,匈奴三次大规模入侵,常年的入侵,让汉朝了解到匈奴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强、善于骑射、全民皆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以抢掠为生。

汉武帝初期,准备对匈奴开战,当时年轻的汉武帝对与匈奴作战并无把握,从马邑之谋就能看出,汉朝希望用一次谋略全面解决匈奴问题,显示是不现实的,汉武帝初期与匈奴开战,也只有大将军卫青获取了一些胜利,但是比起来后来出现的霍去病来说,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

卫青总共出击匈奴7次,斩杀和俘虏敌兵5万余人,霍去病共6次出击匈奴,斩杀和俘虏匈奴敌兵11万多人,霍去病的战绩是卫青是一倍还多,并且次数还少一次。那么问题来了,匈奴机动性强、善于骑射,霍去病为什么能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这不是用敌人所擅长的骑射打败了敌人吗?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战术原因。

霍去病打匈奴最大的战术就是长途奔袭。这在古代战争中是极少出现的,因为古代很难解决后勤补给,尤其是华夏民族,华夏是农耕民族,不像游牧民族一样,打仗需要强大的后勤运输队,而游牧民族不需要补给,直接带上干粮,骑上马,长途奔袭的。

长途奔袭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速度快,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缺点是:攻击不持续,因为随身携带的干粮有限,不能维持长时间作战。

霍去病直接学习了游牧民族的打仗方式,同时把华夏民族的后勤补给与游牧民族的长途奔袭融合起来,霍去病每次打仗都是骑兵带上干粮直接奔袭目标,辎重、步兵及运输队跟在后面慢慢前进,然后骑兵与步兵之间维持联系,在并不固定的地点汇合。

这种战术是既继承了速度快,能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优点,又保证了战争的可持续性,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从定襄(山西忻州)出关,经过代郡(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一路向北寻找匈奴主力,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深入漠北,长途跋涉两千多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光靠骑兵带干粮,是不能保证士兵的粮食供应的,还必须要有辎重和运输队在后面跟着才行。

这一战霍去病突袭了匈奴左贤王,所谓的突袭是指敌人没有准备,没有想到汉军会来得这么快,来得这么远,这可是第一次汉军大规模骑兵部队出现在漠北,霍去病手下当时有5万精锐骑兵,此战直接歼敌74000人,俘虏了匈奴都尉以上的贵族83人,并且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但是卫青的战术就跟霍去病明显不一样,卫青的战术是:主动寻敌、固守阵地,然后两翼包抄。卫青打的都是阵地攻防战,而霍去病打的是长途奔袭战,很明显长途奔袭战比阵地攻防战取得的战绩更大,这也是霍去病战绩远超卫青的原因。

二、个人能力的原因。

1、霍去病的勇猛与冲劲

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与匈奴的战争是漠南之战,这是汉朝对盘踞在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一带的匈奴军队发起的军事进攻,这一年霍去病才17岁,放在今天就是个孩子,当时霍去病的官职是票姚校尉,手下只有800人。

但是霍去病就敢打敢冲,率领手下800骑兵奔赴数百里追击匈奴人,一战斩杀和俘虏了敌人2028人,都超过了自身军队的数量,这不仅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更是勇猛直前、不畏强敌的十足信心,这一战展示了霍去病的军事能力。

等到霍去病可以单独率军作战时,他把勇猛直前、不畏强敌、敢打敢冲这种信念表现得尤为强烈,从河西之战到漠北之战,霍去病采用的都是“孤军深入”的方式参战,这种胆大的想法与年轻的霍去病的冲劲加在一起,成为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这就是霍去病的个人能力,并不是每个对匈奴作战的汉朝将军都能打胜仗的,但一直打胜仗的只有卫青与霍去病。

2、赏罚分明

史书上说霍去病不关心士卒的死活,汉武帝赏给霍去病的酒肉,有很多都坏了也没有给手下人吃,而霍去病手下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我认为这恰恰是霍去病的赏罚分明。

一个军事将领不能只当好人,也不能当好好先生,而是应该以足够的方式来激励士卒,以释放出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士卒吃饭本来就是固定的,如果有士卒饥饿就给他吃,那如何来判断饥饿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功劳来换取,斩杀了多少敌人?俘虏了多少敌人?以军功来激励士卒是最好的办法,军队不养闲人,也不养无功劳之人,有了功劳才能吃肉喝酒,而不是人人都有,人人都有反而是大锅饭,如何能激励士卒的战斗力呢?

跟随霍去病一起作战的将领,以校尉身份封侯的有6人,升为将军官职的有2人,这就是以军功来奖赏,谁打仗出色,就奖励谁,这才是一种赏罚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提高士卒的战斗力,而不是像李广那样,对每个士卒都非常好,但打起仗来打不赢,老是输,又没军功,你愿意跟随霍去病还是李广呢?

3、大胆起用匈奴人。

霍去病手下有一大批从匈奴投降过来的将领和士卒,这些人都得到了霍去病的重用,比如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人,复陆支和伊即轩还是匈奴的王,霍去病还曾经迫降匈奴浑邪王,当时浑邪王率领4万匈奴人投降汉朝,这些人当中有部分人被编入汉军,一部分成为霍去病的手下。

用匈奴人打匈奴人,是一个好办法,毕竟他们熟悉匈奴的地理和人文,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时候你看霍去病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少年,在茫茫草原打仗怎么从来没有迷路,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匈奴人在起作用,他们充当了汉军的向导,所以霍去病才能准确地找找并攻打匈奴人。

三、国力原因。

霍去病能打胜仗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国力原因了。汉朝国力远超匈奴,先说人口,匈奴虽然全民皆兵,但其总人口不过几百万人,而汉朝的人口则是千万级别,至少是匈奴的十倍,再说马匹,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动用了全国的马匹,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私人的马匹就花钱买过来,光是漠北之战,汉武帝就凑了14万匹马,打完漠北之战后,只剩下4万匹马了,消耗是相当大的。

汉朝消耗得起,匈奴消耗不起吧,就算双方同等数量消耗,匈奴也受不了啊,就是打消耗战,也能把匈奴拖垮,但实际上汉朝攻打匈奴都是主动出击,深入草原,寻找匈奴主力决战,经过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等一系列战争,整个漠南、漠北都没有匈奴的王庭了,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了,这就是国力。

除此之外,汉朝科技远高于匈奴,科技包括的范围就太广了,包括武器制造、冶炼、各种投靠技术、士兵训练、人员素质,汉朝都强于匈奴,陈汤就曾经说过,一个汉兵可以抵得过五个胡兵,就算胡人学习了汉朝的技术,一个汉兵也可以抵得过三个胡兵,这不仅仅是兵器的原因,更是人员素质。

霍去病率领的手下都是精锐中精锐,霍去病本人只有20岁出头,死的时候不过24岁,他手下的将士几乎都是这样的年龄,都是青壮年,而且汉武帝还把最好的士兵和马都给了霍去病,正所谓兵强马壮就是这样的,你说霍去病带着一支精锐骑兵,去打全民皆兵,还有老人和妇女的匈奴,怎么会打不赢呢?这就是国力问题。

但是,并非国力强大将领作战就是赢的,整个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唯一不败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卫青,另一个就是霍去病,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年龄上比霍去病大得多,霍去病17岁参战打匈奴,24岁去世,仅仅7年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关键是霍去病如此年轻,像他这种年龄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战绩,整个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分析原因后才知道霍去病非常了不起。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三位谋士的死影响了三国的走势,没有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中有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三国十大谋士诸葛亮,老三国谋士之死

    三国时期恐怕是后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了,在历史上,三国虽然是大乱世,但是三国时期几乎到达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三国时期变得尽人皆知,不过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虚构的描写,很多内容不能够当作正史。三国演义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描写,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出现,才让后人对三国变

  • 三国时期吕布天下无敌,有谁和吕布单挑过,至少有8个人结局各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正史中吕布厉害吗,吕布在三国时期是最强的吗,三国时期吕布有多勇猛

    相比于吕布的以一敌多战绩,吕布也有不少单挑的战绩,说实话,吕布的单挑战绩其实并不耀眼,只能说表现一般,与他天下无敌的武力完全是不匹配的,为什么吕布以一敌多就表现神通,单挑就表现一般呢?先来看看吕布与哪些将领有过单挑吧。1、吕布五个回合斩杀方悦方悦是河内名将,是河内太守王匡的部将,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这

  • 道路不畅、文化差异,汉朝为何非要开辟南方丝绸之路?好处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丝绸之路成功的原因,汉朝有丝绸吗,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影响

    那么当时的汉代究竟是怎样开辟南方的丝绸之路?又因为怎样的原因去开辟南方丝绸之路?一、想要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就需要打通各个地域的文化障碍,其中修建南方丝绸之路是必行的一步1、中国的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印度等地区有一定的联系其实经常所听闻的丝绸之路大多都是从张骞走西域的故事当中听到的,所以在很多人们的

  • 夷陵之战中,刘备到底损失了多少良将,让蜀汉走了下坡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夷陵之战刘备犯了哪些兵家大忌,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有多厉害,夷陵之战刘备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无论是哪一场战争,都对三国的局势产生了影响。刘备颠沛流离了半辈子才建立了蜀汉,可是蜀汉最终却成为了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在三国时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三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赤壁之战,毕竟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足鼎立

  • 以关羽的综合能力,与曹操手下的所有将领来比较,他能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为什么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曹操对关羽的真实评价,曹操手下将领一览表

    整个三国之中,能被称为统帅的人只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五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将军级别的将领,关羽当然也是。曹魏群臣曾经在讨论关羽被杀,刘备会不会出兵的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话的意思是说:蜀汉本来就是个小国,唯一的名将就只有关羽。可见关羽的国际地位是魏、蜀、吴三方公

  • 英布跟随项羽多年又被封王,为何要转投刘邦,分析才知这就是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如果英布不背叛项羽能打败刘邦吗,英布投奔刘邦的真实原因,英布反叛项羽投奔刘邦的原因

    英布是秦朝末年唯一一个以囚犯身份起兵,并且成为诸侯王的人物,要说励志,英布的故事比刘邦更励志,刘邦好歹是秦朝的亭长,而英布的囚犯身份却是最低的,连普通的老百姓身份也比英布高,但只有英布成功了。英布受过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刻字,受过这种刑法的人一般不愿意见人,因为脸上刻字是一种耻辱,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

  • 权力面前无亲情,为何司马昭司马师未反目成仇,也许只有钟会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师临终对司马昭说的话,正史司马师和司马昭谁厉害,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啥关系

    一旦世袭了权力,就注定了将来是一定会篡位的,司马懿去世之后,选择把权力传承给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司马懿可有九个儿子,只有司马师与司马昭是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一般来说,只有嫡子才有继承权,但是,司马懿选择司马师为继承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师是嫡长子,更是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超群,连司马懿本人都非常敬佩,

  •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到死才知道他城府颇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在正史中对刘禅的评价,历史上刘禅对诸葛亮一直很信任吗,诸葛亮和刘禅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人们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途径,大部分人们了解三国时期,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三国演义更是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现如今看来,三国演义成为了人人必读的经典作品,但是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缺陷”,就是小说是以“拥刘贬曹”

  • 清明节祭祀祖先,他们同样要被祭祀,他们是霍去病陈汤耿恭窦宪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的,陈汤和霍去病,陈汤窦宪

    相传清明节来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自己宠妾骊姬的话,废长立幼,并且直接迫害自己的几个儿子,太子申生被害,公子重耳与夷吾逃出晋国,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出逃时,身边跟了一批忠心的大臣。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在逃亡时,有一个随从偷走了所有粮食逃走了,这事直接导致重耳一行人

  • 蒯通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为何不反,是因为没把握还是因为忠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蒯通说韩信时韩信是什么地位,蒯通说韩信,蒯通给韩信出的什么建议

    韩信这么一个军事天才,最终却没能死在战场上,却死于萧何与吕后的阴谋之下,世人不禁为韩信感到可惜,关于韩信的结局,其实早就有人给韩信提出来,并在韩信最有机会自立的情况下,劝说韩信自立并联合项羽共抗刘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劝说韩信的人就是蒯通。蒯通是秦末时期著名的谋士,后跟随韩信,其才能不亚于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