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张廷玉是一个话不多但是每次都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老成谋国”的干臣。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空前信任和重用,在雍正朝他的地位可以说是百官之首,所以他说话的分量很重,也是正因为如此,张廷玉表态非常慎重。
但是,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张廷玉却罕见的明确表态:年羹尧非杀不可!他给出的理由是:年羹尧一日不杀,皇上的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张廷玉这句话非常重,意思是雍正要做圣明的皇帝,就非杀年羹尧不可!张廷玉为什么那么坚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张廷玉表态的背景,以及张廷玉和年羹尧的过往,大概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关系就挺微妙的。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更是四阿哥胤禛的第一得力干将。对于这一点四阿哥胤禛知道,年羹尧也清楚。所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是重用,重赏加教训敲打。但是雍正的敲打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其实也很害怕“好不容易调教出来的的年羹尧”会弃他而去。所以,多数时候他对年羹尧其实是放纵的,袒护的,但实在是不放心,所以他派了既忠心耿耿有聪明机灵的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他。
年羹尧也很清楚,“四爷”大概是离不开他这个“奴才”。那些脏活累活并非是个人都能干,而他几乎是从来也没有失过手。所以他为他的主子卖命是需要回报的,至少要默许他自己找回报。直到年羹尧被贬去看城门,雍正给他的特权和特殊地位都没有被剥夺——照样穿着御赐的黄马褂,想让谁跪让谁跪。
而雍正登基之后对年羹尧的信任和倚重就更加厉害,年羹尧在控制十四阿哥胤禵的十几万大军方面卓有成效,让他顺利的坐稳了皇位,而雍正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并且将西北五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羹尧,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信任而是“赌博”了。雍正押的赌注很大,他把自己的皇位都押上去了——假如年羹尧不能取得平叛的决定性的胜利,雍正的皇位大概率不保。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之后雍正亢奋的心情和过分的语言和举动。他赏了年羹尧所能赏的一切,若不是因为祖制,他会毫不犹豫的赏年羹尧一个“亲王”。当然,那些勾肩搭背肉麻的奉承和煽情,也是雍正在亢奋之下的“情不自禁”。
雍正的这种亢奋和情不自禁,带来的是年羹尧的忘乎所以,他更加坚信雍正离不开自己。于是年羹尧的峙功自傲是毫无顾忌的。放肆到了随意僭越目空一切的地步。
这个时候,雍正就比较尴尬了,年羹尧的肆无忌惮和目空一切已经包括了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的地步。
一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让雍正感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羞辱,如果不是通过让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卸甲”的发泄找回一些平衡的话,雍正几乎要爆发。
在年羹尧进京期间,雍正几乎是陪着笑脸外带陪着小心,然后压着怒火忍着屈辱。但是这一切真的是他自找的,也是他过度亢奋和情不自禁的代价。
尽管如此,雍正依然不想杀年羹尧,他还是想通过敲打和教训能让年羹尧老实一些,继续为他所用 。因为这个年羹尧实在是“太好用”。他寄希望于年羹尧遭受到处罚之后能想明白。所以就是把他一路贬了十八级但仍然没有动他的家产,没有“抄家罚没”,甚至连黄马褂都没有收回。
但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却实实在在的惹恼了朝廷百官乃至王公贵族。以孙嘉诚为首的京官开启了“死磕年羹尧”的模式,而雍正的和稀泥却让那个“清流领袖”孙嘉诚死在了年羹尧的手里,年羹尧的跋扈和狂妄彻底激怒了百官,就连隆科多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雍正就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为了年羹尧而失去众多的官员们的支持和拥戴,还是顺应百官的要求杀了年羹尧以平息百官的愤怒。
雍正在雪片般的弹劾年羹尧的折子和罗列的九十二条大罪面前感到了压力,他问张廷玉:年羹尧非死不可吗?张廷玉做出了坚决的回答:是的,他非死不可。年羹尧活着,皇上的圣明会遭到玷污!
张廷玉才是百官弹劾年羹尧的“幕后主使”。他告诉雍正的其实是:年羹尧不死,白鹳就会最终迁怒于皇上你本人,没有了百官的支持和拥戴,皇上您的圣明就无从谈起,没有人会认为皇上是“圣明”的。雍正总算清醒过来,舍年羹尧,维护皇上的圣明。
从张廷玉本人来看,他和年羹尧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相互的信任和赞赏,张廷玉对年羹尧几乎是没有一点好感,如果不是碍于雍正的面子,张廷玉是不齿于和年羹尧交往的。作为饱读诗书,遵从圣贤之道的张廷玉,对于年羹尧的凶残和狠毒是非常的反感,甚至是厌恶,对年羹尧的人品也是十分看不上。
张廷玉未必是一个“拒腐蚀永不沾”的廉政清洁的模范,但是他在年羹尧第一次正式拜见他的时候就坚决的拒收年羹尧的并不算丰厚的“见面礼”,他对年羹尧的判断是:这家伙早晚要出大事。早早的就躲得远远的。
说到底,他和年羹尧不是一路人。所以在年羹尧和朝廷百官(清流)之间,张廷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官员们一边。作为百官之首,他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维护年羹尧的意思。
同时,张廷玉此举也的确是为雍正着想,他提醒雍正:不能再让年羹尧拖累您了!必须迅速切割止损,保全自己的圣明。同时,他通过这个旗帜鲜明的表态,也保全了自己百官之首的地位和文人领袖声望。
张廷玉是有卓越的政治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