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谁抄谁就很明显了。反正老朱是想抄肯定抄不着。也别说是抄,应该是借鉴。老朱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给子孙起名字还能给科学做点贡献呢。
都知道老朱是个平民皇帝。他小时候家里人也没文化,不知道给他找个什么字儿取名,便以辈分取名朱重八。
后来老朱当了皇帝,这朱重八的名字也太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改名朱元璋,有人解释璋为一种尖锐的玉器,朱元璋即诛元璋,是诛灭元朝的利器。当然这也就是望文生义。
光改自己的名字还不算。他给朱家子孙起名也制定了条条框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五行起名法,其规则是朱+辈分+五行。
辈分的这个字是固定死的。只有名字的第3个字可以自由发挥,但不能脱离五行。
朱元璋有23个儿子。他儿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字,比如朱标、朱樉、朱棣等。这是由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类推。预示着朱家子孙绵绵无休,无穷尽也。
他还给每个儿子都做了一首五言诗,而这五言诗就是子孙们起名字的辈分,这个是固定死的。比如:
懿文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以朱棣为例。
朱棣,“棣”从“木”;
其子朱高炽,“高”为燕王系辈分,“炽”从“火”;
四代朱瞻基,“基”从“土”;
五代朱祁镇,“镇”从“金”;
六代朱见深,从“水”;
七代朱祐樘,又从“木”。 其后无限循环……
但是让老朱没想到的是其子孙后代人丁太过兴旺,人数呈几何增长。到万历三十年的时候,明朝宗室在籍者已有十三万之多,我们的常用汉字有多少?带有五行偏旁的字又有多少?
就拿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字为例。朱家子孙用金字旁的字是第5代和第10代。仅一王一子,至第五代也传了二十人,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就皇帝这个系别,朱瞻基有两子朱祁镇和朱祁钰,朱瞻基有兄弟十人。庆成王有百子,传至第十代,又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很快这起名字便成了一个头疼的事儿。你想数万人都要用到带有金字旁的字,又不能重名,上哪找这些字去?把已有的生僻字都翻出来了,还是不够用。
这可急煞人也。怎么办?总不能不起名字吧?干脆自己造字。于是他们在金字旁边随意加一个字组成新字。本身这些字没有实际意义,只出现在老朱家的族谱里。
等到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时,想整出点中国特色,于是他借鉴了老朱家的族谱。便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大明藩王元素周期表。
欣赏一下这些金属藩王:
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