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汴河”有多重要,看了北宋的这些统计就知道

“汴河”有多重要,看了北宋的这些统计就知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506 更新时间:2023/12/13 23:05:51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运河将板渚,经鸿沟、蒗荡渠,睢水连为一体,北接黄河,南连淮河,流经豫、皖、苏等三省六市,全长6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汴河,也叫“通济渠”。宋太宗指的正是汴河。

上图_通济渠行经示意图

北宋的困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北宋,在外交上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先后与辽朝、西夏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岁贡银绢的形式换取边境和平。对外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和“恩逮于百官唯恐不足,财取于万民唯恐其有余”的专制政策,官僚阶层兼并土地,盘剥百姓,外加五代十国的割据战争,农民缺少土地和生产资料,加剧了北宋朝廷“币藏空虚,财用枯竭”的经济危机。

北宋实行中央集权制,“畜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据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推断,北宋初期的禁军数量有20万左右,至仁宗时期多达八十多万。重兵云结汴梁,对军需物资供应急剧增加。在外交、经济、军事的三重压力下,北宋失血严重,亟需高效便捷的输血途径。

上图_宋朝军队

汴河的兴起自中唐以来,江淮地区的赋税占朝廷财政税收的90%以上。汴河连接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突破了南北航运的瓶颈,拉起了汴梁和南方联系的纽带。北宋选择汴河无疑是当时的最佳方案,起到了“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的目的。

自开通以来,汴河一直是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安史之乱后,汴河年久失修,河堤毁坏。五代时,受战争影响,汴河废置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柴荣先后三次疏浚汴河,为北宋设置以汴河为主的航运体系打下了基础。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北宋以汴梁中心,确立了由惠民河、金水河、五丈河、汴河组成的“漕运四渠”。为此,专门成立了负责漕运的发运司。它以10至30艘船为一纲,共掌握了200纲,实行官船、私船分运制,推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期限长达二百多天。通过巨量的南北漕运,维持汴梁的生机和繁荣。

上图_汴河漕船

黄金水道名不虚传明朝杨宏编写的《漕运通志》对汴梁漕运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当时汴河不仅要承担“江南、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还有关中的漕运也要经过汴河转运,“四河所运,惟汴河为最重”。单以发运司掌控 “淮南之船,以供入汴之纲,常六千只,一舟之岁运常千石”,加上其他的公私船只,总数超过万艘。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汴河漕运不过数十万石。至太平兴国六年(公元 981 年), 漕运四渠总运量为550万石,汴河承担了江淮米食300万石, 菽100万石,运量增加了数倍。大中祥符初年,漕运猛增至700万石。

上图_汴河客船

上图_汴河渔船

神宗时期,日本僧人成寻在汴梁大相国寺交流佛事,亲眼目睹了汴河上繁忙的航运景象,他坦言:“汴河两岸著船不可胜计,一万斛、七八千斛,多多庄严。大船不知其数,两日见过三四重著船千万也。”据测算,北宋创造了漕运历史上最高记录,而汴河占北宋总漕运量的3/4。北宋参知政事张洎认为:“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 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成为黄金水道已初具雏形,北宋在汴河的支持下得以享国167年。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统计,神宗熙宁年间,汴梁共有160多个行业,说明汴梁商业和手工业分工细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汴都赋》有云:“舶妒相衔,千里不绝,越般吴糟,官艘贾舶, 闽讴楚语,风帆雨揖,联翩方载,征鼓锉铃。”从词作中可以看出汴河对汴梁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图_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转般法加速了汴河的繁盛汴河漕运的长盛不衰,和北宋推行的漕运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发动司设置漕运转般法。具体做法是在运河沿线的泗、楚、真、扬四州(州治所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设立转般仓,东南六路的船只在此卸载漕粮,“载盐以归,舟还其郡,卒还其家”,漕粮由“汴舟诣转般仓运米输京师”。由于纲船可以附载商品入汴,这一做法既能让社会、发运司和船主利益均沾,又可以提高漕运的效率,转般法一直实施到北宋末年方才结束。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御史中承梁煮上书陈词: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可见当时汴河既能漕运,又可通商,而且品种多样,数量惊人。转般法增加了汴河漕运的含金量,有力促进了汴梁的经济发展。

上图_黄河流域地图

引汴淤灌收效甚大汴河不但具有漕运的社会功能,还有淤田的自然属性。汴河的水源大多来自于黄河。早在西汉时期,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巨量的泥沙富含有机质,以此淤田可以有效改良土地。在唐朝就有引汴淤田的先例。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举措就是成立管理放淤和淤灌的“淤田司”,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熙宁二年至元丰二年(公元1069年~1079年),全国引黄、汴、漳、滹沱、胡卢等河水淤田,总计近7万顷。汴河淤田地点主要集中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和汴梁附近。

上图_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经过几年的引汴放淤,汴梁附近的盐碱地“尽成膏腴,为利极大”,《灵璧县志略》对当地放淤也有记载:“浊流经过,泥沙停积,其地最为肥美,旱涝无。”淤积过后的农田,由原先亩产五至七斗提高到两三石,增长了至少三倍。这是汴河经济价值又一个巨大的成果。

北宋政治家张方平对汴河的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由此可见汴河对北宋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国史大纲》 钱穆

【2】《宋史河渠志》 元代官修

【3】《漕运通志》 (明)杨宏

【4】《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

【5】《灵璧县志略》 (清)吴嵩 (清)顾勤墉 纂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神圣罗马、伽色尼和宋朝在同时期建立,为何三者国祚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朝与宋朝,宋朝时期的罗马,伽色尼帝国简介

    一、三者简介1、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公元1034年,东法兰克王国正式更名为“罗马帝国”。公元1157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巴巴罗萨”)将国名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其执政时期帝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国家,疆

  • 明朝灭亡后,有着巨大优势的南明为何没成为另一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南明与明朝的关系,南明与南宋的结局

    明朝的南明时期指的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宣告瓦解以后,明朝宗室亲王在南方受到忠于明朝的文武大臣和百姓的拥护,建立政权并延续明朝正朔的时期。但值得探究的是,一定程度上而言,南明在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覆灭之际,其自身所拥有的力量与外部

  • 明朝将领五花八门谎报军功的方法?毛文龙造假得最离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将领毛文龙,对明朝毛文龙的评价,毛文龙照片

    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 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 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 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在朱棣时期,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毕竟别人杀敌,你抢人头,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但是为何明朝后

  • 宋朝的“奸商骗子”究竟有多狡诈?可谓古代历史一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奸商真实案例,宋朝奸商骗局揭秘,宋朝富可敌国的商人

    一、不买不是你性格宋代奸商们的欺诈手法可谓是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这里不妨给大家举举例子。宋代的奸商最擅长的技术就是缺斤短两,不过宋代的缺斤短两可比我们想的复杂的多。比如有人喜欢在秤砣上面做手脚,一斤本来是十六两,这货直接把一斤变成十四两,方法其实也不难,就是故意把秤砣造的很轻就行了。还有称米的容

  • 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有何异同,为何在明朝的战略地位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控制河套了吗,明朝为什么失去河套,燕云十六州与辽宋之争

    同样是作为中原政权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为什么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发展不同?上图_秦末汉初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有许多相同点。1.都位于重要的地理节点(1)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位于贺兰山脉之东,吕梁山脉之西,阴山山脉之南,长城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序》评价“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其主要包括宁夏

  • 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明朝“沐王府”,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镇守云南的沐王府,明朝的沐王府权力到底有多大,明朝沐王府图片

    朱元璋的滥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自己家人,他几乎不信任任何人,可是,这里面也有例外,沐英并非朱元璋的孩子,却得到朱元璋的无比信任。洪武十四年,沐英作为副将军,和傅友德、蓝玉用平定云南,立下赫赫战功,接着为了稳定云南局势,朱元璋就派沐英镇守在这里,从此之后,沐英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云南王”。然而,对

  • 乾隆临终前,嘉庆有一道圣旨威胁和珅,和珅为何不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生前给和珅留了一道保命遗旨,乾隆对和珅真有遗诏吗,乾隆死后嘉庆帝是怎么对付和珅的

    乾隆当了四年太上皇,终于快支持不住了,就在他临终前的四天,嘉庆帝下了一道圣旨,主要内容是说日后大臣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这里,不需要在送到军机处了。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一个机构,相当于朝廷的核心,而和珅择是军机处的管理者,可见和珅的权力有多大?嘉庆帝下了这样一道圣旨,摆明是要切断和珅的势力,当时乾隆已经

  • 吴三桂就算不造反,也能在西南称王称霸,他为何偏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三桂为何能坐拥西南,吴三桂为什么不反叛,吴三桂为什么这么难成大事

    清朝初年,吴三桂获得清朝廷极大的信任,朝廷给予在在西南地区极大的权力,"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但吴三桂仍旧在暗中招兵买马,培养自己的势力,似乎随时要跟清廷开战一样,如果他不暗中搞这些小动作,想来也不会被康熙猜忌。清朝初年,康熙最想的就是稳定天下人性,确切的说是汉人的人心,而吴三桂

  • 清朝这个读书人,长大后“娶妹为妻”,生下儿子后来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清朝嫁女,清朝皇子婚姻现状,清朝时期的读书人

    他叫李文安,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因家中兄弟较多,所以即便是日子过得不是多么富有,但是依然也算是和睦,而且父亲还竭尽所能地让几个孩子全都有机会可以读书。都说医者父母心,李父也是非常善良的人,有一次出诊的路上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其实挺多的,只是这个女婴当时感染了天花,如果他不

  • 大清12位皇帝,故宫为何只供奉11个灵位?学者:只因他没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在乾隆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出现了康乾盛世。但是后来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闭关锁国,很快便衰落下去,最后在溥仪手里,大清灭亡。大清灭亡,故宫里许多文物流失到海外,也有一些被损毁,其中包括乾隆的牌位。乾隆的牌位后来出现在一个德国人手里,但这个德国人并不知道乾隆牌位的价值,他只知道这个牌位做得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