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为了纂修玉牒,内务府专门查询了部分妃嫔的家世:
“裕贵妃(即纯悫皇贵妃)之父,原催总耿德寅,系内府镶黄旗富拉他佐领下汉军。庆嫔之父闲散陆世龙,系内府镶黄旗英廉佐领下汉军。婉嫔母家姓陈,系汉人,伊之名字另行查明咨送”
这条信息交待得非常明确,婉贵妃陈氏是汉人出身,还是不在旗的那种,其实,乾隆后宫有许多民籍汉人出身的妃子,比如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怡嫔与婉贵妃等。
婉贵妃与其他三个还不太一样,那三位比较得宠,分别在乾隆四年、乾隆二十二年与乾隆七年,被乾隆下令批准家族入旗,婉贵妃不得宠,终其一生,也没能为家族赢得一个入旗的荣耀。
其实,像婉贵妃这样出身民籍的汉女,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想参加选秀必须得是旗女才行,那么,婉贵妃是如何入宫的呢?
答案是非常规途径。
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一直到乾隆年间,朝廷都会到江南地区采购童男童女,他们经过培训,优秀者就会被送入皇宫,或为太监,或为宫女。此外,外地官员也有向朝廷进献美女的惯例,婉贵妃就是通过这些途径入宫的。
02
婉贵妃陈氏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比乾隆小五岁,乾隆在雍正五年与嫡福晋富察氏(孝贤皇后)奉旨成婚,此时陈氏才11岁,所以,陈氏很有可能是乾隆成婚后,奉雍正之命来到乾隆身边伺候的,身份是使女。
其实,像陈氏这种使女基本上都会被皇子纳为小妾,陈氏也是如此,不过,由于陈氏出身极低,乾隆又不太喜欢她,所以她在乾隆侍妾中的地位不高。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即雍正驾崩后的第三天,陈氏便有了名分,她被封为常在,称陈常在,相比乾隆其他那些妻妾,陈氏这属于最低的了,再次印证了她之前在乾隆府上的地位。
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雍正丧期已过,乾隆对后妃们举行了册封典礼,借此机会,陈氏被晋封为贵人,称陈贵人。
乾隆十三年四月,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对后宫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陈氏被封为嫔。当时,内阁典籍厅为陈氏拟定的封号有三个,分别为婉、巽、颖,经过考虑,乾隆选择了“婉”字作为陈氏的封号。
“婉”意思是“柔顺、听话的、好商量的”,通过这个封号,可以知道陈氏是一个比较柔善、乖巧听话的女人,这种性格的女人,一般不会主动招惹其他人,因此极少犯错,但却不容易获得皇帝的宠爱,男人大多数都喜欢有点“个性”的女人,如果太过温顺,反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后宫并不缺少听话的女人。
话说,自从陈氏在乾隆十三年被封为婉嫔后,就被彻底冷落了,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乾隆二十年陈氏过四十岁生日,乾隆甚至没有任何表示。此后,陈氏过生日,也只是赏赐二百两白银意思一下,很少赏赐三百两白银,只有乾隆四十年过六十大寿,陈氏得到的赏赐才稍微丰厚一些:
“婉嫔六十寿辰恩赐莱石灵芝如意一柄、碧玉萱花盖瓶花插一件、白玉索子夔福磬一件、玛瑙梅花碗一件、紫晶子母狮子一件、均釉胆瓶一件、寿山石罗汉一件、黑花石英雄合卺觥一件、显微镜一件、雕竹笔筒一件、大卷八丝缎九匹和银三百两。”
乾隆五十九年,陈氏已经是78岁的老妇人了,她已经在嫔位上坐了46年,在这四十多年里,乾隆后宫的妃嫔换了一波,又是另一波,唯一不变的就是陈氏的位分。
不过,这一年,乾隆决定晋升一批长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妃子,陈氏在受封之列,她被晋封为婉妃,为陈氏举行封妃典礼的正副使是大学士阿桂与礼部左侍郎铁保:
“朕惟锡寰区以都福。肇始宫闱。修内教而服勤。首隆位号。爰申嘉命。用晋荣封。尔婉嫔陈氏,夙著徽柔。允称淑慎。旧依桐邸。小心久侍乎丹宸。新耀翚衣。令范克传于彤史。庆掖庭之盛事。寿届八旬。贲纶綍之殊荣。礼隆九御。兹晋封尔为婉妃。锡之册印。尚其钦承彝典。宣四德以延庥。益荷恩光。迓万年而笃庆。钦哉。”
03
嘉庆四年,陈氏陪伴了七十年的男人乾隆寿终正寝,七十年,几乎是人一辈子的寿命,在这七十年里,虽然陈氏极不得宠,甚至早就忘了后宫还有这样一个女人,但她却是陪伴乾隆时间最长的女人,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而且,嘉庆亲政后,放眼整个大清后宫,乾隆妃嫔数量也已经不多了,主要是乾隆太能活了,都把那些妃嫔们给送走了。陈氏因事侍奉乾隆最早的妃嫔,而被嘉庆尊奉为婉贵太妃,其实就是封了贵妃,从陈氏的出身来看,能到这一步,真的是很不容易。
当然,主要是陈氏不得宠,如果得宠的话,早就和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那样,封个贵妃,甚至是皇贵妃了。
嘉庆十二年二月初二,陈氏终于闭上了她的双眼,寿终正寝,享年92岁,她是乾隆后妃中活得最长的一位,可以说是笑到了最后,仅凭这一点,陈氏完全称得上是乾隆后宫的最大赢家了。
当然,即便是陈氏熬到了贵妃,也没有为家族赢得一个入旗的荣耀,而且,陈氏空活92年,没有生下属于自己的儿女,不能享受做母亲的快乐,这或许是她最大的遗憾了吧。
结语:
其实,在清宫,大多数是婉贵妃这样的无宠之人,但即便是无宠,也很难有婉贵妃这样长寿的,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她的福报。当然,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为乾隆生儿育女,没有为家族挣来入旗的荣耀,或许是婉贵妃唯二的遗憾了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高宗实录》《内务府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