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首先就排除了硬碰硬的斗争策略。
剩下的,能考虑的作战方向不外乎两条,一条是依托城墙和险地防守,打消耗战,第二条就是创作有利条件打伏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一条路是慢性死亡,要想取胜,还是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算总体兵力不占优势,也要创造局部优势。
在制定具体军事计划的时候,朱元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摒弃了众谋士的意见,决定在龙湾这个地方,诱敌深入,然后打伏击。
诱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找一个跟陈友谅认识的人,让他写一封投降信给陈友谅,然后引诱陈友谅到江东桥这里,为什么是江东桥呢?
因为到达这里后,只要把桥拆掉,陈友谅的水军就可以借助水道长驱直入,把朱元璋包饺子。
这是真正的军事重地,也只有拿这样的命门做诱饵,陈友谅才能上当。
但江东桥不是一个适合的伏击点,真正的伏击点还在龙湾,在江东桥的前面。
江东桥大胜
该计划其实很粗糙,一眼就能看到两个致命弱点:
其一是朱元璋如何保证给陈友谅写信的人可靠?
其二是陈友谅就算到了江东桥,发现是陷阱后,他不去龙湾反而直接对江东桥发动进攻,或者直接调转船头跑路该怎么办?
打仗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十成十的把握,干任何事都是如此,如果等到有十成十的把握再去做,那可能永远都做不成了。
但朱元璋起码有5成把握,这五成把握都是从哪来的?
负责给陈友谅写信的人叫康茂才,这个人是降将,以前跟朱元璋是死对头。
朱元璋从和州渡江攻打南京时,主要的对手就是这个康茂才,多次渡江都被康茂才阻挡了,后来还是常遇春这个猛将出马,才算击溃了康茂才的部队,之后进攻南京城,朱元璋又跟这个康茂才多次交手,南京城破时,康茂才也被抓了。
跟朱元璋打了这么多次,康茂才怎么打怎么败,似乎有点认命了。
所以被抓之后,他跟朱元璋说:"你我多次交手,我都失败了,看来是天命如此,如果你这次不杀我,我必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收下了康茂才,为了表示信任,朱元璋还把康茂才原先的队伍交给他带领。
正是有这一节,朱元璋对康茂才很信任,所以让康茂才当这个碟中谍,朱元璋心中就有三成把握。
此外,陈友谅在五通庙杀徐寿辉的消息传来后,再加上朱元璋此前收集的陈友谅相关资料,他认为陈友谅的性格有缺点,多疑且志骄。
正是摸透了陈友谅的性格特征,朱元璋才有了另两成把握,加在一起有五成把握,可以搏一搏了。
话又说回来,陈友谅多疑,为什么会轻易信任康茂才呢?而且作为主将,他也不派人去先试探一下,反而亲自率主力前往接头,是不是有点不太合理呢?
但陈友谅表现很完美,完全按照朱导演的剧本来演,丝毫没有加戏。
陈友谅的船队到了江东桥后,陈友谅喊道:“寿卿,寿卿,你在哪,我如约来了。”
连喊了几次,只闻水声虫声,不见人影。
陈友谅暗骂一声糟糕!
自知中计后,再看眼前的江东桥,信中说是木桥,现在却成了一座牢固的石桥,这分明就是陷阱,朱元璋就是想在此打伏击。
自以为看穿了一切的陈友谅连忙下令:
“快走,快走。速速离开此地。”
他要快速赶往龙湾,攻其不备,来一个反伏击。
陈友谅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殊不知,此举却正中朱元璋下怀。
此时朱元璋就带着伏兵在龙湾等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陈友谅的舰队赶紧来。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躲在龙湾隐蔽角落的朱元璋,远远就看到一阵火光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
陈友谅的舰船果真来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嘴角不禁上翘,但朱元璋又迅速压下了心中澎湃的心情,又下了道命令,严令将士们,看不到进攻旗号,绝不准妄动。
陈友谅带着人马在龙湾下船后,越走越不对劲,总感觉哪里不对,结果不知不觉中,大部队就进入了伏击圈中,朱元璋看准时机,发出命令:“往后富贵,尽在此役!兄弟们杀啊!”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陈友谅听到不对,就立马往回跑,想上船跑路,结果此时正落潮,大船都搁浅了。
慌乱中,张定边护着陈友谅在人群中冲杀,跳上一艘小船跑了,而其他的将士们却惨了,被朱元璋的伏兵围着杀。
死伤无数。
乘胜追击
龙湾伏击大胜,另一边按照既定计划,冯国胜等人兵分五路,大举反攻。
陈友谅兵败如山倒,先丢采石矶,随后又丢了太平,无奈逃往江州。
随后连战略重地安庆也丢了。
如果这是小说情节,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反派的智商太低了,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陈友谅智商低吗?真不低,反而很高。那他为什么还会干这么蠢的事呢?
这就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合理推测一下陈友谅的想法和思路可能是这样的:在陈友谅的判断里,朱元璋没有一之力,有部将想投降再正常不过,而且这个投降的人还是康茂才,恰巧陈友谅认识这个人,也清楚他跟朱元璋之间打过仗,所以陈友谅就先信了五分。
再加上陈友谅这个人打仗的思路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这种军事思维算是陈友谅的招牌,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十分自信。
张定边提醒过他,但陈友谅不听,也听不进去。
陈友谅的弱点之一,就是不能采纳有用之言。
丢了安庆之后,陈友谅就算大败了,而他此前杀主的,也快速到来了,一看到陈友谅不行了,众多部将都缴械投降投奔朱元璋,于光、欧普祥都大将也献城投降。
陈友谅接连犯了很多错误,导致了此次大败,而朱元璋胜利后,也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差点导致自己覆灭。
具体犯了何错,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