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献技让和氏璧完璧归赵,一度被传为美谈,学者:愚蠢至极

蔺相如献技让和氏璧完璧归赵,一度被传为美谈,学者:愚蠢至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43 更新时间:2024/1/25 21:23:31

外交规则中有一句箴言: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建于这个规则之上,

不同的时期采取最合适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样也许许许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等。

其中蔺相如的出使秦国,把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

这也是外交史中的一段佳话。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蔺相如的行为,是真的对赵国与列国的关系有益吗?不尽然是。

“完璧归赵”的美谈

司马迁的《史记》在史书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有道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和屈原的《离骚》所媲美的,肯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作品。

[var1]

所以初高中课文中,会选取《史记》中的部分文章,用作教学之用,

也为了让青少年体会古文的韵味。

其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在文中蔺相如是一位机智过人,有勇有谋的形象,为了国家尊严不惜自己的性命,勇于和秦王斗智斗勇。

也因此蔺相如的个人形象光辉在人们心中无限夸大,

以至于后来与廉颇的故事中,廉颇彻彻底底沦为了配角。

[var1]

虽说在同样的列传中二人并列,但在“负荆请罪”一章中,蔺相如的大度,显得廉颇格外鲁莽狭隘。

这其中除了蔺相如本身在文章中的形象塑造,

还有人们对他的“光环”加成,

也就是“完璧归赵”中的美好形象。

在《史记》“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赵国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秦王愿用15座城池来换取宝玉。

赵王担心不给秦王,会落人口实,徒增两国嫌隙;

又怕给了和氏璧秦王不实现诺言,白白丢了宝物。

[var1]

蔺相如得知后主动请缨,

提出可以作为使臣帮赵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如秦王不兑现承诺,他也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这样做是有充分的考量,

他认为秦王先提出以城换玉的请求,如果不给是赵国的不是。

而要是赵国送了宝玉,但秦王没有赠予城池,那就是秦王的不是,相比之下还是选择后者为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

发现秦王并没有交出城池的意思,

就巧言哄骗让秦王把和氏璧交出。

再让随从偷偷把和氏璧送还赵国,自己则留下来和秦王周旋,直面秦王,任他处置。

[var1]

看着颇有胆色的蔺相如,既然和氏璧没有已成事实,

秦王也不愿伤了两国和气,于是以礼相待,

把蔺相如送还回国。

回到赵国后,蔺相如马上受到了赵王的优待,封为上大夫,这也就有了后来和廉颇的故事。

美玉背后的外交试探

这项和氏璧换城池的交换中,

真的只是秦王爱惜美玉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吗?

文中的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英明君主。

[var1]

虽然没有后面的秦始皇的名气大,

但他在位的56年中,不断提高国家实力,扩充秦国疆土。

秦昭王的举措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秦昭襄王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秦王朝。

他自己也具有传奇色彩,

早期在秦国为质子,当作人质留在赵国,忍辱负重多年。

回到国家为王之后又和自己的母亲抢夺政权,最终以秦昭王的胜利而告终。

这样英明有着成就霸业之心的君主,

又怎会是贪恋一块美玉石头,而随意挥霍国家城池的人呢?

[var1]

许多史学家在研究后认为秦昭王此举是一项外交试探,打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实力。

在和氏璧事件发生之前,

秦赵两国已经维持了20年的和平,

和其他五国不同,秦国一直没有对附近的赵国下手。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实力,之前的赵国国君是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政策闻名,

赵国武力强盛,一时不敢擅动。

还有人情方面,秦昭王在赵国为质子时,赵武灵王并不曾苛待他,相反还对他有恩。

[var1]

在上任秦国国主去世后,将秦昭襄王送还到秦国,让他顺利继承了王位。

即使赵武灵王已经薨逝,可是受过赵武灵王的恩惠

,秦昭襄王也不愿和他的子孙马上兵戎相见。

再有就是秦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的秦国日渐发展壮大,但七国分布散乱,攻打一国即要面对其他六国的危险。

于是秦国采取友好政策,尤其对邻近的国家,先和他们打好关系,避免被他国结盟围攻。

[var1]

在这些因素下,秦赵两国能维持数十年的和平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国家之间的政策是随着时势变化的。

20年后秦昭襄王进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壮大,和赵国单纯的武力改革不同,秦国的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

在农业、军事、政治等等,国家发展一下子高于6国之上

,这时看似稳定的局面不得不打破了。

[var1]

随着秦国日渐强大的同时,赵国的新国君却不像赵武灵王一般英明,赵国国力在衰退。

敌强我弱的时候自然要避其锋芒,

可敌弱我强之时,就是出击的好时机。

因此秦昭襄王才有了以城池换和氏璧的要求,如果真是挚爱美玉,那又何必在得知美玉丢失后,仍然对蔺相如以礼相待呢?

蔺相如曾提到,秦国强大赵国不敢违背,

这句话也间接表达了赵国整个国家的实力大大削弱。

[var1]

虽然有自谦之意,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让秦王认为赵国势微,加上赵国如此在意一块和氏璧,不免被秦国轻看了几分。

结语

关于蔺相如做的是否正确,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说蔺相如太过激进,用极其刚硬的态度威胁秦王,是不妥当的。

也有人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恰好给了秦王警告,让他意识到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觑。

[var1]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和氏璧能顺利回国,不过是秦昭王的将计就计,不然怎么会让他们轻易得逞,而蔺相如的行为,

不过是应证了他的“愚蠢至极”。

总之不论如何,

秦国和赵国的关系随着两国实力变化,不可能再重回原样。

几十年后,

强盛的秦国举兵60万攻打赵国

,把赵国主力消耗殆尽,从此结束了秦赵两国的对峙局面。

更多文章

  • 秦国灭六国过程中,最难打的和最好打的,分别是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六国哪国最惨,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能打灭六国吗

    [var1](秦灭六国地图)一、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赵国。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赵国在战国后期,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却说它“本该最容易打”呢?其实,我说的是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长平之战,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国内的青壮男子,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都是不到18岁,以及4

  • 商鞅变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憎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商鞅变法对六国的影响,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使用的机会不多。可是又因为血腥残酷,威慑力极大,可以起到很好的杀鸡儆猴的作用,往往用于十恶不赦之人身上。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很快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那么,秦人为什么对商鞅如此仇恨,非要用如此残酷的刑罚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呢?商鞅变法到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恐怖

  • 真的是因为秦始皇仁慈手软,才让六国旧贵族复辟毁灭大秦帝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不死大秦会灭亡吗,秦始皇晚年能保住大秦江山吗,怎样看待秦始皇治理下的秦朝

    虽然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功绩百般的夸赞,甚至坚信自己所创建的帝国十分的满意,认为它会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样子持续发展壮大。可事实上在他去世15年后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覆灭了,对于秦二世短命而亡的原因一直也是众多历史爱好者重点关注的问题。[var1] 秦始皇为历史带来的改变 回顾历史,秦始皇的出现的确让我国的历

  • 商鞅被行刑时,为何秦国百姓都欢呼雀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后对商鞅的评价,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商鞅在秦国经历

    [var1]第一法家是提倡酷刑的,商鞅当秦国国相时,用刑的手段就十分残酷。他曾亲自前往国都附近的渭水(河名)处决一大批罪犯,行刑结束后,他让人把犯人的尸体全都丢进了渭水,整条渭水的都变成了血红色。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第二任何变法都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必然是会

  •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大霸主,那么越国最后又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为什么灭掉吴国,越国勾践灭掉吴国后是否称霸,越王勾践灭吴国过程

    [var1]至此,越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随后,勾践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小国,使得越国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越王勾践在世时的作为,为越国攒下了极其丰厚的家底。按常理来说,强悍到能与齐、晋、楚等传统大国平起平坐的越国,理应在接下来的战国时代逐鹿中原,但可惜的是,越国就连战国七雄的行列都没混进去

  • 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愍王的资料,齐愍悼王登基时间,齐愍王死后谁继位

    [var1]一、子承父业,与秦争霸齐湣王之父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也为齐湣王能够与秦争霸打下一定物质基础。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之初,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共攻楚,联军大败楚军夺取大片土地,楚不得已向齐表示屈服,这也导致齐湣王在位

  • 如果诸葛亮选择不进攻魏国,而是养精蓄锐,会有转机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在魏国会怎样,诸葛亮现在能收复魏国吗,诸葛亮能打过魏国吗

    [var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先帝刘备的承诺从外部条件看蜀国是最差的蜀国本来根基就薄弱,在建国之初,在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等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相比其他人,有何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为什么崇拜信陵君,信陵君和刘邦的关系,刘邦追随过信陵君吗

    [var1]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魏无忌享受到了如此待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刘邦在年轻时曾与信陵君有过一段渊源,其二则是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信陵君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没有任何人生污点。01好友张耳是信陵君门客,早年曾一起坐而论道熟悉楚汉之争的小伙伴们对张耳这个名字一定非常

  • 慎到的一石三鸟,拯救了楚顷襄王,也拯救了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襄王患了什么病,关于楚襄王的资料,楚昭王对楚国的贡献

    慎到这个人,是战国时代很有点名气的人物。当年齐国威宣王之时,齐王很喜欢天下人才,专门在稷山上建了高台,好吃好喝的养着天下各地投奔齐国的人才,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七十六人,包括驺衍、淳于髡也在其内。而慎到,也是七十六人中的一位。但是慎到的机会,并不是在齐国。而且,就算是在稷下学宫讲一辈子的学,慎到也不过就

  • 战国时期,韩国的发展为何不如赵国、魏国,从国君治理角度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战国魏国为何没有赵国,魏国与赵国

    在战国时代所有的大诸侯国当中,韩国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在它整个的发展历史当中我们都很难看到它有什么大的作为,韩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的地位基本上如同燕国是一样的,虽说它们都位列战国七雄,都是战国时代比较大的诸侯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在战国时代确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或者说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