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靖和严嵩紧密合作各取所需
这件事儿充分展现了嘉靖皇帝刚愎自用、朝令夕改、果敢盲动的性格特点。
嘉靖二十五,曾铣提出“收复河套”后,嘉靖对此大力支持。然而,在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突然改变态度,对曾铣大加批判。诸如说曾铣就比别人能耐之类的感性词语。
在此情况下,严嵩抓住时机对首辅夏言发动政治攻击。
一方面摘自己地责任:对支持曾铣的夏言说其专权,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支持曾铣的话。
一方面又为嘉靖和群臣找面子儿:嘉靖之前支持曾铣的行为,被说成受了曾铣地蒙蔽;群臣的两次反转丑态,被说成是因曾铣和夏言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假传圣旨导致。顿时,群臣们有了大骂曾铣的由头。
起初,大部分官员反对曾铣的主张,一看皇帝支持曾铣变立刻转而支持曾铣。现在嘉靖食言了,肯定也得转而大骂曾铣呀。但毕竟之前自己支持过,如今严嵩这么一说,众人也就有了说辞。
(2)嘉靖为何转变思想收复河套并杀掉夏言、曾铣
有人认为是因为陕西澄城发生地震。然而,这次地震发生于嘉靖二十六年七月,同期,甘肃张掖还发生大规模沙尘暴。九月又发生山东洪涝灾害。这三起都够规模,否则不能进入《明实录》。自然灾害年年有,怎么可能改变嘉靖帝的思考?
嘉靖转变思想主要源于对夏言的不满,夏言性格比较直。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军费问题。
《明实录》上几乎每个月都有九边费用问题,不是修这个补那个就是马政问题、贪腐问题。经过一年的“冷静”后,嘉靖对于“能否成功”产生质疑。其中包括:军费、军饷、后勤、军事实力、将领军事指挥能力等。
其实,“议复河套”问题,许多人都有如此建议,例如杨一清。但没有人因为这个而被杀。嘉靖开始也并非要杀曾铣,而是严嵩等人权力斗争、公报私仇、嘉靖甩责任等多因素造成。当然,换成诸如宣宗、孝宗等人可能就是贬值,嘉靖这个人比较心狠。
建文帝是否活着不重要,郑和下西洋有更重要目的
朱元璋建国时就注定灭亡?政策延续二百多年主要是后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