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创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为何朱元璋登基后,还要分封藩王

原创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为何朱元璋登基后,还要分封藩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4/1/18 15:44:44

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既然有这么多前车之鉴,为何朱元璋登基后,还要分封藩王呢?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很低,他与刘邦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但刘邦还要好一点,毕竟人家好歹当过亭长,可朱元璋呢,在参加起义之前,他最“优越”的身份,就是皇觉寺的和尚。

凭借这样的出身,最后却能取代元朝,建立起属于汉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明,论谁都会无比珍惜。所以朱元璋称帝以后,并没有马上急着开始享受,而是接着清除元朝残余势力,稳固大明江山。

直到洪武三年,他才开始制定一系列制度,并加封开国功臣。毕竟要是没有这帮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明朝也不可能建立起来。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才让大明江山稳固起来。

所以朱元璋一口气,就加封了六公二十六侯,这样他还觉得不够,于是又赐予他们丹书铁券,也就是所谓的“免死金牌”。这时候功臣们无不感激涕零,纷纷认为跟了个好大哥。

然而过完“好大哥”的瘾之后,朱元璋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这些兄弟固然勇猛,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初大家什么都没有,可谓是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个个都敢豁出性命。现在有了高官厚禄,时间久了,他们还会一心一意效忠自己吗?

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认为,兄弟再亲,也亲不过自己的儿子。与其依靠这帮功臣保护大明江山,还不如采取老朱家子孙自我保护模式。就这样,朱元璋决定分封儿子为藩王。

但是分封制有隐患,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所以为了让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有位叫叶伯巨的大臣,率先站出来反对。叶伯巨向其陈述了分封的种种弊端,希望朱元璋三思而后行。

结果朱元璋听后大怒,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之情,当即要将其处死。群臣纷纷站出来求情,朱元璋才“网开一面”,将叶伯巨下狱,可最终还是将他饿死在大牢中。

可见在朱元璋心中,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只是帝王没有处理好罢了。他将自己儿子分封为藩王,这是最“保险”的事情。在他心中,这些反对的大臣才是愚昧的,而他这样做,是万无一失的,老朱家的子孙一定会团结一致的。

于是他将在世的儿子都封为藩王,到了一定年纪后,就让他们前往封地就藩。这些藩王各个盘踞一方,拥兵自重,尤其是九大边塞王。史书记载: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就好比燕王朱棣,他在北平拥兵过万。宁王朱权,除了拥兵过万以外,其麾下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看中朵颜三卫的实力,想借其成事,才承诺与宁王“共分天下”。

朱元璋看到儿子们个个能够独当一面,将大明每一寸土地都保卫得密不透风,他认为自己决定分封,实在是明智之举。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这批开国功臣,既然儿子们均能担当大任,那么这些异姓大臣不仅没多大作用,还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也是时候清除了。

于是朱元璋借由“胡惟庸案”,率先处置一批功臣,其中包括已经年过古稀的李善长。太子朱标死后,他更是觉得功臣的存在威胁太大,于是又有了“蓝玉案”,又一批功臣被牵连进来。

到了最后,朱元璋仅留下几位功臣辅佐皇孙朱允炆。此时此刻,他认为功臣的威胁没有了,儿子们也能够担当大任,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终于可以“稳固”地传下去了。洪武三十一年,这位自认为给子孙,留下了一个“铁打江山”的明朝开国皇帝,终于放心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这传奇的一生。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名山藏·卷36·分藩记一》)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原创假如你替代了宋江这个角色,你会如何带领梁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对宋江的评价及感悟,宋江上梁山视频完整,对宋江的分析

    接着,宋江可以打着“清君侧”“除奸臣”的旗帜,向宋王朝统治者身边的奸佞之臣发起挑战,起兵向宋王朝的都城进军,先沿途收拾各州县,开仓放粮,求得民众的支持,并借此收编更多的地方军队,让更多秦明、呼延灼、董平那样的好汉将领归顺,壮大实力,扩展地盘。逼宋徽宗派蔡京、高俅等领兵来对抗,找机会灭了朝中的奸臣,消

  • 原创假如你是岳飞,十二道金牌你会听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12道金牌典故,关于岳飞十二道金牌,岳飞为什么要回十二道金牌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岳飞、是袁崇焕,还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意识的现代人,在当时那个内外局势、社会环境下,最终都能听从召唤,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翻不出什么小浪花。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有必受现代人提到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这段的时候,通常都会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反正手底下都有兵权,还听什么皇帝老儿的

  • 北宋灭亡时,为啥杨家将不出来救国,真实的杨家将是啥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有杨家将吗杨家将是哪里人,北宋灭亡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北宋末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将领。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倾尽全力,是我们敬仰的对象。这其中就有出击匈奴一直打到居胥山的霍去病。也有南宋的民族英雄岳飞,虽说最终被奸人所害,但他的气节和风骨一直传承到近日受人敬仰。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一家便是杨家将。然而在当年,北宋与金国发生了长时间的争斗,但是

  • 朱允炆为什么会输掉靖难之役?除了他本人能力弱,身边人也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允炆历史上真实情况,朱允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朱允炆的真实水平

    他本人的能力太弱,这是根本原因。朱允炆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室花朵,空有一番抱负,但是却没什么能力去布局和谋划。他一上台就推动削藩,按理说方向是没错了。但问题是,他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各地藩王的反应吗?要知道,如果没有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那么盲目削藩很可能会造成藩王反叛的。从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朱允炆显然没有

  • 朱元璋有心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却表示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刘伯温被朱元璋赶走,朱元璋杀了刘伯温后有没有后悔

    连作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刘伯温,朱元璋都没打算放过。刘伯温曾出谋划策助力朱元璋打赢了最强劲的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他通天文、兵法、数理,被后人赞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按理说,有刘伯温这样的人在身边,朱元璋可以高枕无忧,但他却想杀死他。刘伯温那么聪明的人,呆在朱元璋身边多年,眼见着他杀了那么多

  • 斩张献忠,灭吴三桂,他是被孝庄忌惮的又一“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庄解决吴三桂危机,孝庄平息吴三桂,康熙未听孝庄意见而灭吴三桂

    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之孙岳乐在沈阳降生。作为清初名将,岳乐曾先后效忠过顺治、康熙两代君王。岳乐的父亲名叫阿巴泰,从小被父亲熏陶的岳乐,成年后也成了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岳乐21岁时,曾追随豪格入川作战,斩杀了反抗清廷的张献忠。因为此次战功,岳乐被顺治帝封为多罗贝勒。1651年,多尔衮因病暴亡,顺治

  • 朱棣做了22年皇帝,为何没生下一儿半女?一宫女临死前说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和谁生的最后一个孩子,为什么自朱棣开始皇帝很少生儿子,朱棣一生成功的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所以古代的人十分重视繁衍子嗣,觉得是“多子多福”,越多越好。尤其是权贵之家,更是娶三妻四妾,旨在自己能够享受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子嗣。而皇帝自然是不用说了,他们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嗣更多。但是历史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些皇帝可能宫妃众多

  •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我们存在三个误解,真正原因与李自成资历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李自成是如何成功的,李自成的失败之路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这显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比较普遍的观点有三个:一是清军太过强大,李自成打不过清军;二是李自成进京以后,对那些地主贵族进行严刑拷打,并且抢劫他们的财富。这让这些地主贵族们很不满,因而造成李自成的支持率下降。三是李自成进京以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因而疏于防范,最后被清军打败。(李自

  • 丁字湾的趣历史:明朝末年,有头鲸鱼曾在莱阳羊郡搁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丁字湾的真实历史故事,搁浅鲸鱼死了,羊郡丁字湾最新消息

    丁字湾被海阳、莱阳、即墨所环绕,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海湾,不适合大船通航,沿岸也无大的港口。但在史料记载当中,丁字湾可不是这个模样,当时这里港阔水深,金口、行村、羊郡都是有名的商港,当时有不少从南方来的船只,在北上京津时,都会在此停泊集散。有趣的是,丁字湾当时的海阔水深,不仅体现在沿岸港口的繁华上,还体

  • 《梦华录》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弱?关键是待遇实在太差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梦华录发生在宋朝什么时候,梦华录之外真实的宋朝是什么样的,梦华录是不是以宋朝为背景

    首先,就是朝代的问题了,在宋朝,是一个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在这样一个朝代里面,军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不像现在,现在的军队地位非常高,在宋朝时期,军队的地位堪称是印度贱民的存在,因为在那个朝代里面,军队不仅是待遇低,工作还非常辛苦,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干呢?宋朝军队的待遇有多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