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人的能力太弱,这是根本原因。朱允炆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室花朵,空有一番抱负,但是却没什么能力去布局和谋划。他一上台就推动削藩,按理说方向是没错了。但问题是,他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各地藩王的反应吗?要知道,如果没有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那么盲目削藩很可能会造成藩王反叛的。从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朱允炆显然没有这个准备,所以导致在军事上将帅乏人,处处被动。
另一方面,朱允炆身边的人,也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像是黄子澄,虽然说名气很大,可全都是文学成就啊!在政治上,黄子澄目光短浅,不仅提不出有意义的建议,反而总是出馊主意。朱允炆身边有个叫齐泰的大臣,算是很有见识的人了,可是黄子澄却屡屡挤掉齐泰的建议,真是给朱棣送了超级无敌大礼包。
而方孝孺则更是空想大师。他曾经和朱允炆建议说,让辽东的军队袭击朱棣的老巢,再宣布赦免朱棣的反叛罪,这样一来朱棣就会撤兵回封地,而朝廷的军队从后面掩杀,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然而,朱棣早就看透了这一招,当时朝廷派在前线的薛岩很害怕朱棣,根本不敢靠近,自然这个军事计划就彻底搁浅了。
更悲催的是,靖难之役打到最后,朱棣已经兵临城下了,明眼人都知道再守着南京毫无意义,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倘若朱允炆能够离开南京的话,那么跑到其他地方登高一呼,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救驾,或许还能够有一线转机。然而,又是这个方孝孺,喊着口号劝说朱允炆不要离开南京,要和社稷共存亡。结果,朱棣直接来个一锅端,虽然说没找到朱允炆,但抓获了他全部的党羽,将隐患彻底消除。
而再看朱棣这边,本身自己就是杀伐果断的枭雄,又联合了其他几个藩王,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处理得比较合适。再者,他手下的士兵都是百战之军,战斗力很强,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都是一心一意跟着朱棣造反,所以大家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自然可以一鼓作气,最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