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灭亡时,为啥杨家将不出来救国,真实的杨家将是啥样的?

北宋灭亡时,为啥杨家将不出来救国,真实的杨家将是啥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16 更新时间:2024/1/29 2:10:32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将领。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倾尽全力,是我们敬仰的对象。这其中就有出击匈奴一直打到居胥山的霍去病。也有南宋的民族英雄岳飞,虽说最终被奸人所害,但他的气节和风骨一直传承到近日受人敬仰。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一家便是杨家将。

然而在当年,北宋与金国发生了长时间的争斗,但是在历史上却没有关于杨家将的详细记载。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惑,那就是杨家将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当时金国和北宋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为什么杨家将不出来救国呢?

忠义杨家将

“力尽锋销马罢溃,堪悲良士不生回。”这是世人对杨家将的评价。而我们对于杨家将的了解都是来自于《杨家将》这本书。在书中杨家将的领头人是杨业,他曾经是五代十国时北汉著名的战将,在战场上骁勇无比,杀敌无数。北宋皇帝十分欣赏他曾经多次派人去和他商谈,希望他可以加入北宋的阵营,但是杨业为人忠心耿耿,不愿背叛北汉。

到后来,北汉被北宋打败,甚至连皇帝都被北宋捉了去,哪怕在这样的情形下,杨业还是守着自己的城池,不愿投降。誓死捍卫对北汉的忠诚,就连皇帝都不忍心如此忠心的将领就这样战死,他请求北宋皇帝可以让自己和杨业进行一次谈判。

在老皇帝声泪俱下的劝说下,杨业最终选择了加入了北宋的阵营。在抗击辽国的战斗中,杨业拼尽全力。后来他的孩子们也纷纷加入了战斗,甚至连家中女眷也上了战场,和辽国人拼杀,而忠义杨家将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历史上的杨家将

而在历史上也确实有杨业这号人物,和书中记载的骁勇善战形象差距不大。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而朝廷中却有人对他心生妒忌之心,奸臣们一直在皇帝的耳边说杨业的坏话,认为他功高盖主。皇帝如果不对他加以惩戒,最终肯定是养虎为患。

这些冷风吹得皇帝脖子发凉,于是就派出了潘美去到杨业的军队中加以监督。而潘美本就是朝中奸臣之首,压根不懂打仗的他,在战场上对杨业指手画脚。

甚至要求他做出一些错误的行军决定。这也导致杨业在向北抗击辽国的战争中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即便如此,潘美还是不允许杨业退兵,最终杨业成了辽军的俘虏。

抓了这员大将,辽军上下非常开心,多次派人希望杨业可以归顺。可是杨业一身傲骨,怎会是贪生怕死之人?于是他开始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忠心,最终饿死在了敌军的阵营里。

而他的儿子杨延昭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但在历史上的杨延昭根本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孩子,只是因为作战骁勇,辽国给予他的一个称号罢了。北宋也正是因为有了杨家将的守护,才得以抗衡辽国。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哪

然而,到了靖康之难的时候,我们却压根没有看到杨家将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杨家将家族已经没落。

首先,北宋实行的政策就是重文轻武,他们大肆的主张文人的地位,却忽略了那些镇守边关的武将。而像杨家将这样的家族,本就是以武将出身,在那样的世道下,压根毫无出路,根本无法发展。

他们连考取功名利禄都非常困难,更不要想扬名立万了。其次,在金国入侵之前,北宋实行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当时对战辽国不同,与金国对峙之时,北宋选择的政策是一再忍让,不断的增加贡品,这样软骨头的行为也仅是得到了一时的太平。既然已经没有了之前和辽国对战时的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武将也就变得毫无用处。

然而,北宋的算盘终究是落空了,金国就像是一个喂不饱的猛兽一般,而北宋就是它们的饲养者。等到金国的实力强盛,他们便向北宋发起了进攻。那个时候,国家里全是一些羸弱的文人,又有谁能站出来保家卫国呢?

而杨家将的后人更是因为遭受到的排挤,早已连找都找不到了,于是,便形成了国内无人可用的局面。最后随着宋徽宗被金人抓去当了俘虏,北宋也就灭亡了。

结语

其实,北宋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寒心,杨家将历代为北宋建功立业,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在皇帝的眼中,杨家将不过是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在战乱时期,把杨家将拿出来用一用,等到取得短暂和平后,又把他们扔到一边。

后来的重文轻武政策也属实可笑,在那个年代,和平本就是奢望。武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时候,把国家的重心放在文学上,实在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坚决不能学习北宋皇帝,我们要在生活中培养足够的忧患意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朱允炆为什么会输掉靖难之役?除了他本人能力弱,身边人也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允炆历史上真实情况,朱允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朱允炆的真实水平

    他本人的能力太弱,这是根本原因。朱允炆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室花朵,空有一番抱负,但是却没什么能力去布局和谋划。他一上台就推动削藩,按理说方向是没错了。但问题是,他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各地藩王的反应吗?要知道,如果没有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那么盲目削藩很可能会造成藩王反叛的。从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朱允炆显然没有

  • 朱元璋有心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却表示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刘伯温被朱元璋赶走,朱元璋杀了刘伯温后有没有后悔

    连作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刘伯温,朱元璋都没打算放过。刘伯温曾出谋划策助力朱元璋打赢了最强劲的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他通天文、兵法、数理,被后人赞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按理说,有刘伯温这样的人在身边,朱元璋可以高枕无忧,但他却想杀死他。刘伯温那么聪明的人,呆在朱元璋身边多年,眼见着他杀了那么多

  • 斩张献忠,灭吴三桂,他是被孝庄忌惮的又一“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庄解决吴三桂危机,孝庄平息吴三桂,康熙未听孝庄意见而灭吴三桂

    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之孙岳乐在沈阳降生。作为清初名将,岳乐曾先后效忠过顺治、康熙两代君王。岳乐的父亲名叫阿巴泰,从小被父亲熏陶的岳乐,成年后也成了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岳乐21岁时,曾追随豪格入川作战,斩杀了反抗清廷的张献忠。因为此次战功,岳乐被顺治帝封为多罗贝勒。1651年,多尔衮因病暴亡,顺治

  • 朱棣做了22年皇帝,为何没生下一儿半女?一宫女临死前说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和谁生的最后一个孩子,为什么自朱棣开始皇帝很少生儿子,朱棣一生成功的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所以古代的人十分重视繁衍子嗣,觉得是“多子多福”,越多越好。尤其是权贵之家,更是娶三妻四妾,旨在自己能够享受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子嗣。而皇帝自然是不用说了,他们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嗣更多。但是历史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些皇帝可能宫妃众多

  •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我们存在三个误解,真正原因与李自成资历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李自成是如何成功的,李自成的失败之路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这显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比较普遍的观点有三个:一是清军太过强大,李自成打不过清军;二是李自成进京以后,对那些地主贵族进行严刑拷打,并且抢劫他们的财富。这让这些地主贵族们很不满,因而造成李自成的支持率下降。三是李自成进京以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因而疏于防范,最后被清军打败。(李自

  • 丁字湾的趣历史:明朝末年,有头鲸鱼曾在莱阳羊郡搁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丁字湾的真实历史故事,搁浅鲸鱼死了,羊郡丁字湾最新消息

    丁字湾被海阳、莱阳、即墨所环绕,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海湾,不适合大船通航,沿岸也无大的港口。但在史料记载当中,丁字湾可不是这个模样,当时这里港阔水深,金口、行村、羊郡都是有名的商港,当时有不少从南方来的船只,在北上京津时,都会在此停泊集散。有趣的是,丁字湾当时的海阔水深,不仅体现在沿岸港口的繁华上,还体

  • 《梦华录》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弱?关键是待遇实在太差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梦华录发生在宋朝什么时候,梦华录之外真实的宋朝是什么样的,梦华录是不是以宋朝为背景

    首先,就是朝代的问题了,在宋朝,是一个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在这样一个朝代里面,军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不像现在,现在的军队地位非常高,在宋朝时期,军队的地位堪称是印度贱民的存在,因为在那个朝代里面,军队不仅是待遇低,工作还非常辛苦,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干呢?宋朝军队的待遇有多差呢

  • 朱元璋赠王府给徐达住,腾龙床给他睡,最后赐只蒸鹅要了他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为啥给徐达送鹅,朱元璋和徐达差多少岁,徐达和朱元璋谁大

    为此,他制造了明初血淋淋的四大惨案,共诛杀功臣达10多万人。其中,连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也不能幸免。徐达和朱元璋是老乡,也是最好的玩伴。他不但骁勇,而且多谋,一生南征北战,带领大军灭了陈友谅,又灭了张士诚,随后又带领常遇春等人北伐,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徐达在平定了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班

  • 大明妖僧姚广孝:助朱棣夺取江山,晚年却不慕名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姚广孝劝朱棣绕过济南直入南京,明朝妖僧姚广孝,姚广孝对朱棣的帮助

    朱棣此次起兵史称“靖难之役”。虽然是“造反”之举,却也有诸多不得已,这一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老爹朱元璋的一大喜好——“诈尸”。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元末乱世,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根本就顾不上这个儿子的诞生,当然连他的母亲也来不及多得片刻温存。也正因如此,朱棣的生母在史书上

  • “感言收复河套者,斩”,难道明朝对故土那么不在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为何不收复河套,明朝是什么时候放弃河套的,明朝为什么不开发河套

    (1)嘉靖和严嵩紧密合作各取所需这件事儿充分展现了嘉靖皇帝刚愎自用、朝令夕改、果敢盲动的性格特点。嘉靖二十五,曾铣提出“收复河套”后,嘉靖对此大力支持。然而,在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突然改变态度,对曾铣大加批判。诸如说曾铣就比别人能耐之类的感性词语。在此情况下,严嵩抓住时机对首辅夏言发动政治攻击。一方面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