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
1、关云长义释曹操
自曹操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铁索连船与火攻之计后便节节败退,战船几数被烧毁,曹操率一干弱兵逃往江陵一带。前有华容道艰难险阻,后有孙刘联军不停追捕,饶是曹操一代枭雄之姿也所剩无几,堪称狼狈至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描写道,华容道艰辛泥泞,而曹操与众将士只能步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天还刮起了大风,几乎事事与曹操不顺。曹操手下现在几乎都是老弱病残的士兵,但他不得不命令他们去割草铺路,让大军通过,病弱的士兵好多都被战马踏死,没有一战却死伤无数,足以显现曹操的狠厉。而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曹操著名的“三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华容道的“三笑”更具滑稽意味。他一笑周瑜少谋,却被赵子龙率领伏兵趁势击中;二笑葫芦谷不设兵,却让张飞带兵挡住;三笑华容险阻而自己命不该绝,却正与关云长狭路相逢。关羽虽与军师立下军令状,然而他是重情重义之人,即便此刻能一举击溃曹操,他仍顾念往日曹操之恩,选择了放他离开。
2、西安事变放走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于日军侵犯,蒋介石表现出漠然处之的态度。这激起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不满,即便他二人是蒋介石的属下,应当听从蒋介石调遣,但他二人心系国家,不愿领土受到侵扰。
于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率领士兵发动兵谏,合作将蒋介石擒拿,最后达成了共同抗日的目标,这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二、事件分析
1、华容道放曹操
诸葛亮其实一开始就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他只不过是给关羽还人情的机会罢了。曹操自赤壁一战元气已然大伤,暂时不太可能卷土重来,如果杀了曹操,局势大乱,东吴将会渔翁得利,成为最大赢家。而如果放走曹操,保持三足鼎立的局势,对于刘备这方来说利益是最大的。
其次是刘备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接管北魏,当时刘备算是三方势力中最弱的,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倘若关羽杀死曹操,尚不说北魏一片局势混乱,若有人能将北魏收入囊中,也必然是孙权。
国难当头,放走蒋介石是必然的选择。即使杀了蒋介石,我党也并没有实力来抵抗日军,况且如果蒋介石一死,党内必然内乱,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日军虎视眈眈,一有契机必然攻入,到时候的灾难会大于杀死蒋介石的利益,所以我党选择了放走蒋介石。
另外一点就是我党当时对日军军情并没有很好的了解,倘若贸然杀死蒋介石,那么就真无人能与日军抗衡,中国必将遭受生灵涂炭。蒋介石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能与日军抗衡的人选,即便他消极抗日,也好过日军毫无阻力直接入侵。
三、背后共同的原理
1、你要对抗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势力集团
古话有擒贼先擒王,但也有一句贪心不足蛇吞象。杀敌容易歼灭难,事实上杀死敌方首领对于弱势集团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没了首领,底下的乌合之众也未尝不能与弱方一战。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无论是曹操华容道还是蒋介石西安事变,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都有一个实力会坐享其成。两者相争,弱方杀了强方,那么此此强方便是利益最大收获者。
3、知己知彼胜过一知半解
我们若杀了原来的对手,那么事实上在乱世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迎来新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与老对手较量,至少我们了解他。对于新的对手,我们还需要时间进行摸索,这样也更浪费时间,甚至新的对手可能比老对手更难缠。
四、总结
以上就是华容道纵曹操与西安事变放走蒋介石背后的共同之处。战争需要英勇无畏奋勇杀敌,但更需要运筹帷幄之中。表面利益巨大的事情并不代表实际利益大,我们需要做的是看破表象,确保这份利益不会随时间流逝而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