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一统归司马,浅论西晋初期的宗室分封制

天下一统归司马,浅论西晋初期的宗室分封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055 更新时间:2024/1/16 13:53:57

西晋王朝便是实行分封的王朝之一。提起西晋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士家大族、八王之乱等,如果对于这段历史没有过多了解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西晋王朝也推行过分封。在前有春秋战国混战、西汉七国之乱等的教训下,西晋统治者为何还要分封宗室诸王呢?西晋的分封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来简要探讨一下。

西晋推行分封的原因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曹氏王朝的大权,随后亲曹力量开展了系列反叛活动,但都被镇压,司马氏的实力愈发稳固。公元265年司马炎正式废除魏国君主,建立新王朝,史称西晋,自司马懿起便想自建王朝的愿望终于由晋武帝司马炎实现了,晋朝这位皇帝的首要任务便是巩固王朝。

西晋是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建立起来的,封建正统观念下的中国社会对谋权篡位之事最为鄙夷,因此即使干了篡位之事之人也会极力寻求证明自身正统的依据。司马炎便费尽心思求取士家大族的支持,首要举措便是保护他们的阶级利益,晋武帝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层面保障士家大族的权益,对他们极尽纵容与笼络。

虽然借此获得了士家大族们对西晋政权的支持,巩固了西晋王朝的统治,但是随着士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必然要与皇权出现矛盾,而又有哪位皇帝甘心将自己的权力分给外人呢?如此一来为了加强皇权的晋武帝自然要扩大他所信任的势力的权力,于是便开始对宗室诸王进行分封。宗室王毕竟是同宗族势力,自然要比外族势力可信的多。

此前曹魏政权也曾实行过分封制,但是曹魏的分封只是名义上的分封。曹魏宗室虽然有王、侯等名号,但却没有实际权力,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只有食邑特权,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权力,封国内的官员任免权直接归中央进行管理。此外这些封国官员还有监督宗室王的义务,曹魏虽然行分封,但是曹魏皇室对于宗室王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

曹魏宗室王在军事上的权力更小了,据史书记载曹魏分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兵力只有百余人,还都是体弱的老兵,除了干些杂役活,怕是很难担得起护卫的责任吧,在这种情境下,宗室们想要造反起事怕是天方夜谭了。

曹爽执掌朝中大权时就曾有人上书主张实行实封,赋予受封诸王实际权力。并指出如果没有宗室诸王屏蔽宗室,一旦有人叛乱危机政权,诸王很难倾力保护皇室安危,那么曹氏政权就很容易被取代。但是曹爽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最后曹氏政权被司马氏夺取,建立西晋的司马炎深以为然,为了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建国之初便开始分封宗室王。

西晋分封的具体内容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政府开始大行分封同室诸王,避免出现像曹魏被轻易夺取统治权的现象。在推行分封时,晋武帝以郡为国,先对同姓宗室进行分封,先后受封的同姓子弟有二十七人,这与汉初汉高祖分封九个同姓王相比,西晋初的分封数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恢复西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俨然一副要重建西周盛世的模样。

初行分封时,规定受封诸王除了有经济上的食邑特权外,还可以自行任免国中的官吏,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建国初的西汉王朝就是这么干的。诸侯可以收取王国百姓的赋税,这就使他们有了经济基础,而根据个人所需自行任免官吏则可以名正言顺地培植个人势力,诸王身后的智囊团自然为其服务。长此以往,中央必然就危险了。

后来晋武帝根据诸王封地户数的多少将王国分为三等,并根据等级的高低开始在王国设置军队。具体而言,拥有两万户者称为大国,大国的军队编制为上、中、下三军,计有五千人;次国则坐拥万户,国内置有上、下二军,共计三千人;有百姓五千户者则为小国,国内共有一军,士兵数为一千五百人。不同等级的国家士兵数有严格的规定。

从上来看,晋武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全国各置宗室力量,一来可以适当牵制士家大族日益膨胀的权势,二来各诸侯国在保卫宗室的同时彼此间也能相互牵制,不至于出现一家独大,难以被中央掌控的局面。但是后来对于诸王国内的百姓户数不断扩大,成都王司马颖甚至坐拥十万户,随着诸侯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的离心力必然要出现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晋武帝开始赋予受封的宗室诸王都督所在各州军事的权力,如果有违背军令之人,诸王有权力将其斩首。此外有的诸侯王还担任刺史一职,得以监督地方官员,如此一来这些受封的宗室诸王逐渐将受封地的政治、军事等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像长沙王、东海王等诸王还在朝中任职,权势更大了。

当晋武帝加强诸侯王国武备的同时,为了防备地方上的异姓势力有反叛之机,下令罢除各州郡的军队,全国州郡的武备基本被废除。此举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是难免矫枉过正,地方属于中央的兵力被消除殆尽,失去了保卫中央的能力。对于西晋周边民族的侵扰,中央只能大限度地依靠诸侯王,但当诸侯王反叛时,中央又该如何呢?

西晋分封的影响

晋武帝推行分封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避免司马氏政权被朝中权势过大者轻易夺去。当然宗室诸王权力的扩大必然起到了牵制士家大族的作用。为了防止宗室王权力过大,晋武帝后来还着手扶植外戚势力,当一方权重时,皇帝必然要扶植出来另一股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此乃帝王之术。

相较于有利影响,晋武帝的分封之举给西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对于权势大的诸侯王而言,他们不仅控制着封地的军政财权,封地所在的州郡也要受其制肘。州郡长官要受受封宗室王的监督,为了长久任职,免不了要对诸王进行讨好,这样长久以往,必然要相互勾结,这些州郡也就变成了诸侯王的势力。

再来看王国置军对西晋的影响。刚开始各王国根据境内的户数准许设置相应数额的军队数,但是后来随着封国规模的扩大,王国内的军队数量自然有所增加,诸侯兵力的增多是个潜在的隐患。与此同时,晋武帝虽裁撤了地方的武备,但王国内的军队数却依然被保留,这就使各受封宗室王所受的限制更少了,为他们后来制造动乱提供可乘之机。

武帝在位时期,由于他本人具备杰出的统治国家的能力,虽然在其在位期间的西晋已经奢侈腐败成风,诸侯王的势力也已较大,但总体而言还置于中央的控制下,消极影响尚未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但是晋武帝死后局势便急速恶化,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连正常人都当不了,更不要说一国之君了,他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一旦一国之主掌控不了全局,自然有人想代替他执政,那么祸乱就来了。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由于惠帝智商有限,她便想趁机独揽大权,操纵朝政。当时把控朝政的是惠帝的外公杨骏及其党羽,属于外戚势力,于是贾南风便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将其铲除,外戚杨氏一门的势力几乎被铲除,轰动历史的八王之乱由此展开。卷入八王之乱的各诸侯王凭借分封带来的权力彼此攻伐,西晋元气大伤,离覆灭不远了。

结语:

晋武帝在位期间推行的分封制虽然是为了惩曹魏之戒,希图由宗室子弟来保卫宗室,但是分封制本身就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它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所以此举不可能达到晋武帝的期许。此外他所挑选的继承人也有很大的问题,惠帝担不起皇帝的大任,那么握有权势的诸侯王自然想要取而代之了,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损害巨大,直接促进了它的覆亡。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

《晋书》

本文多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活到81岁,临死前说出10个字,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除王朝更替之际的战乱不断,血雨纷飞之外,各个王朝执政期间发生的夺权行为也数不胜数,而往往这些“叛乱者”的最后的下场都十分凄凉,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株连九族。武则天活了八十一岁,临死前说的十个字,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汉朝的吕后虽然权极一时,但在其死后,不仅所有的吕氏族人都被处死,自己也落下了千古骂

  • 武则天在龙门石窟,集唐代技艺高超的石匠,干一件无法超越的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与龙门石窟的故事,龙门石窟是武则天时期建成的吗,武则天看到过龙门石窟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时间回到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这一年武则天48岁,她贵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据唐代民间史料记载,咸亨三年的一天早晨,武则天正坐在梳妆台前整理发式,并且对着镜子反复欣赏着自己细润如脂的脸

  • 收了500个义子的凌烟阁功臣张亮,为何被李世民斩首?不作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诛杀10个侄子是他的决定吗,唐代张亮为什么谋反,被李世民杀的功臣

    张亮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十六,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当时李世民派他到洛阳拉拢关东豪杰,以便玄武门之变有个三长两短还可以退守洛阳,奈何张亮去到洛阳不久,就被李元吉手下知道这件事情,从而派人去将张亮逮住交给李渊治罪。虽然张亮被逮住了,但是他依旧死守秘密,怎么也没有供出李世民,这个举动保证了玄武门之变得以

  • 一儿饿亡,另一儿饿极大骂父亲杜甫,杜甫默默写下一诗,无限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甫孙子安葬杜甫吗,杜甫写儿子饿死诗句,杜甫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诗

    实际上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按照年纪算,杜甫在李白面前妥妥是一枚小弟。只是李白的性格比杜甫豁达一些,他留下的名篇《侠客行》、《将进酒》之类大多都是透着“狂”劲儿,但杜甫没有李白那样的心境。实际上,任何人套到杜甫的遭遇里面,恐怕都很难保持乐观。少年时期的杜甫家境很好,生活优

  • 宰相写“青鹅”二字被告谋反,百官都说冤枉,武则天:把字拆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臣写青鹅二字被武则天问斩,武则天期间谋反事件,武则天讲大臣谋反

    原来,唐高宗死后给太子李显留了一个辅政大臣,名叫裴炎,在当时担任了宰相一职,位高权重。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但唐中宗没过多久就被废了,导致他被废的导火索,正是与裴炎的一次谈话。李显做了皇帝,打算扶持外戚势力,封自己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做侍中。裴炎极力反对李显如此“任人唯亲”,李显大发脾气

  • 戏说:东晋高祖是谁?不是司马懿司马昭,而是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的司马昭到底有多狠毒,司马昭因何而死,司马昭的历史评价

    三国鼎立,曹魏统治北方的时候,有一本谶书(预言书)疯传,流传广泛,识字不识字的人都知道这本书。这本谶书名为《玄石图》,此书出现有一背景: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丕当政年间,西北张掖一地发生了一桩奇事,大雨带来强大的泥石流倾泻山间,随大石头滚落出的有七匹石马,一头石麒麟,一头石白虎,还有石牛,八

  • 李白最含蓄的一首爱情诗,翻译成白话就是:坏蛋,你气着我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白最恐怖一句诗,李白表达感情的诗,体现李白的浪漫诗句

    李白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他写绝句,往往能用简练的字词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所以李白写山,我们就能感受到山的巍峨险峻;他写水,我们就能感受到水的婉转柔情。那么,如果李白写爱情,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李白身上最出名的爱情绯闻,莫过于他和杨贵妃的“故事”。近些年受到电视剧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李白恋慕杨贵

  • 她被称为俄罗斯的“武则天”,从女奴变成女皇,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女皇武则天真实照片,被称为俄版武则天的女王,俄罗斯的武则天

    促进这一切的人,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彼得一世),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位皇帝。而叶卡捷琳娜一世最初的名字叫玛尔塔·海伦娜·斯科夫龙斯卡,相关资料记载,她出生于1684年4月15日,父亲是农民,或者农奴。叶卡捷琳娜5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她被自己的亲人送到了牧师的家里打工,主要做一些洗碗的粗活,地

  • 唐朝的五姓七望分别是哪几家,为何他们连公主都不愿意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为何动不了五姓七望,唐朝的五姓七亲怎么灭的,唐朝五姓七家指的是什么

    明明公主是很受欢迎的,可是在唐朝初期,却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唐朝的豪门世家并不愿意娶公主,表现出很强烈的反抗行为,让人十分疑惑,为何他们不愿意娶公主呢?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富裕,同时人们的思想也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在那个时期,并不存在宋朝以后的程硃理学,对女性的要求没有那么多,可

  • 李隆基抢走儿子爱妻,李瑁亲眼目睹他的凄凉晚景,也算得到了慰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隆基与李瑁,李瑁墓,李瑁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要说李瑁的结局,也许作为一个皇子而言,并不算多么完美,但是作为曾经被父亲抢走老婆的人来说,李瑁的结局还算不错,因为他至少亲眼目睹了李隆基凄凉的晚年,也算是得到慰藉了。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李瑁李瑁是李隆基和宠妃武惠妃所生,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后人,同时也是李隆基的表妹,因为长相漂亮,而且很懂得魅惑男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