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一下“靖难之役”的前因。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如此一来燕王朱棣就有意见了,毕竟他作为朱元璋的四子,怎么能服气自己的小侄子继位呢?于是,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举兵南下,表面上看是为了讨伐朝廷奸臣,实际上是为了夺取政权。
建文帝面对来势汹汹的朱棣大军也毫不示弱,他任用耿炳文,李景隆和盛庸等大将率军北伐,对朱棣大军迎头痛击。当时,朱棣的燕军约30万人,而建文帝的南方大军超过100万,因此二者实力上明显拉开来了差距。公元1400年12月,燕军与南方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交战,朱棣在盛庸的引诱下误入埋伏,结果朱棣大军的主将张玉阵亡,最后朱棣只好率燕军北退。次年,朱棣大军又卷土南下,在夹河(今河北武邑)遭遇盛庸的伏击,虽然此次朱棣大军险胜,但损失惨重。总而言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还没占到便宜。
虽然朱棣大军气势凶猛,但是毕竟在数量上差了南方军一大截,再加上多次战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实力。于是,朱棣北退之后开始休养生息,一方面制定新的南下策略,另一方面开始大力扩充军队。然而,朱棣此时却犯难了,因为他南下讨伐建文帝就不合乎“礼”,再说他自己什么目的谁都知道,所以很长时间都招不到新兵。一段时间之后,朱棣日思夜想有了个好点子——祭奠阵亡将士。
公元1402年2月,朱棣下令修建祭坛,还请了很多得道高僧做法,为阵亡将士超度亡灵。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位藩王祭奠阵亡将士,因此祭奠这一天来了很多人,不仅有阵亡将士的家属,还有百姓们也都来观祭。祭后,朱棣又亲自诵读了自己写的祭文,当他读到一半时声泪俱下,读完后便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
朱棣的行为令现场的人大为震惊,纷纷被朱棣的深情所感动。紧接着,朱棣站起来之后又做出了很反常的举动,他竟然脱下自己的战袍一把扔到火盆中。当时正直二月,天气还异常寒冷,朱棣脱了战袍只穿个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朱棣说:“将士于予,深情厚谊,予岂能忘。吾焚衣以示同生死,死者有知,鉴予此意。”听完朱棣的一番话,众将士和家属们也都痛哭不已,就连一旁百姓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对于“朱棣焚袍”,虽然史书上并未解释其背后的含义,但是历史学家们一眼就看出来了,朱棣这是在效仿曹操割发带首。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下令“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结果曹操话音刚落,他的马就受惊窜到麦田中,于是他随即拔剑割了胡子用来替代斩首。在古代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曹操割胡子的举动不亚于砍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人心,而朱棣焚烧自己战袍的用意也是如此。
事实证明朱棣焚袍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一方面鼓舞了士气,另一方面也招募到了大量的士兵,因为很多人有感于朱棣的深情,便毫无条件的愿意跟随朱棣南下。公元1402年3月,朱棣继续南下,此次南方军队节节败退,朱棣大军经过4个多月的征战便直达金陵城下,最后南方的守军不得不开城投降拥立朱棣,至此靖难之役也以朱棣的胜利而结束,不过建文帝却在战乱中下落不明,直到现在都还是历史学界的一大谜团。
由此可见,不管是曹操也好,还是朱棣也罢,甚至是刘备摔阿斗,它们都表明了一个道理,想要事业成功,就必须要掌握人心。掌握人心并非是虚情假意的表现,而是一种处世智慧的象征,不知您是否能有所感悟?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