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出自韩信,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对开国功臣可谓赶尽杀绝,除了功臣身退的张良以外,萧何、周勃、韩信都难逃入狱的命运,韩信最终更是被赐死。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像刘邦一样建国后谋杀功臣近乎成为惯例,明朝的“蓝玉案”也是如此。
蓝玉是名将常遇春妻子的弟弟,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但最终却因反叛罪被朱元璋杀害。朱元璋其实早已警示国蓝玉,如果他能早日发现并作收敛的话,或许不会下场如此,免死铁券上做的手脚就是例子。
一、从军起家,征讨四方
刚刚从军的时候蓝玉一直在朱元璋大将常遇春的手下效力,面对战争丝毫没有畏惧之心,不仅十分有胆识,也不缺少谋略。常遇春每次派他参战,蓝玉都能凯旋而回。因此,常遇春对蓝玉越发重视,希望将他推荐给朱元璋。每有机会,常遇春都会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蓝玉也没有辜负常遇春的期望,多次立下战功,没过多久即官至大都督府佥事。
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十二年之间,蓝玉与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徐达、沐英等人四处征战,取得胜利无数。到洪武十二年受封永昌侯,朱元璋赐予其爵位世袭的资格。洪武十四年,蓝玉与傅友德、沐英一同前往云南征战,没过多久就顺利拿下云南,消灭了残余在云南的元朝势力。
不仅如此,蓝玉同时又占大理、定滇池,在诸将之中功劳最大,增加俸禄的同时其女儿也受到册封。冯胜征讨纳哈出时,蓝玉为左副将军,在这场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朱元璋已经招降纳哈出的手下,就派这个人前往招降纳哈出,纳哈出看冯胜军队人多势众,假意投降,想伺机而逃。
多亏蓝玉看出了纳哈出不是真正投降,成功将纳哈出擒获,最终使得纳哈出手下的军队全部归降。在这场战役中,冯胜与常茂之间发生冲突,两人互相告发,冯胜获罪,于是蓝玉拜为大将军。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元朝仍有残余势力盘踞,常常需要派遣将士前往平定。
公元1388年,据朱元璋建国已过去二十年。元主的势力在捕鱼儿海聚集,朱元璋命令蓝玉率领军士15万前往讨伐。当时,蓝玉带着军士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终于到达据捕鱼儿海40里外的百眼井地区,但是还有没有见到元军的踪迹。不见元军踪迹,蓝玉便想领兵返回,当时跟在蓝玉身边的定远侯王弼认为此举不妥,无法向朱元璋复命。于是蓝玉率领军队继续深入。
军队不顾大雪黑夜,直赶到捕鱼儿海南边,元军没有想到明军能到达此处,没有做防范,没有察觉到明军到来。王弼身先士卒,率先进入敌营,元军溃乱,最终仅元主与数十骑人马脱逃。收到捷报的朱元璋大喜过望,颁布诏书奖励蓝玉的功勋,还将其比作卫青、李靖等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大将。回朝后朱元璋将其封为凉国公。
二、居功自傲,终被抄家
后来,蓝玉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参加平定西南的战役,又取得战功无数。等到中山、开平二王去世以后,蓝玉率领大军的次数增多,他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立下战功无数,更受到朱元璋的礼遇和优待。也因为朱元璋的“宠爱”,蓝玉开始渐渐改变,变得骄纵,甚至曾强势占领百姓的田地,还赶走御史。
有次蓝玉外出征战返回,夜晚到达喜峰关,当时守门的官吏没有及时过来开门,蓝玉竟直接命令其手下兵士破关而入,朱元璋得知后十分不悦。当时朝中还有传言说蓝玉与元主的妃子私下有来往,元妃因无法忍受羞辱自杀,朱元璋因此对蓝玉更加责备。
蓝玉的横行霸道已经因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加上破关而入、致使元妃自杀等事,朱元璋对他的不满情绪渐重,但因蓝玉为明朝的稳定立下不少功劳,因此朱元璋还是忍住了。蓝玉回到京城之后,朱元璋只是责骂蓝玉,并未取消封赏。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十二月壬戌,封永昌侯蓝玉为凉国公。先是,拟封玉梁国公,至是,改封凉,镌其过于券。
由此可见,朱元璋原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名臣房玄龄、狄仁杰等都曾为梁国公,不难看出朱元璋对蓝玉的重视程度。然而最后又将“梁”改为“凉”,还把蓝玉的过错刻在世袭铁券上,这支券原本是表彰臣子功勋的,将过错镌刻上去显然是一种警示。除了蓝玉,明朝还有其他功臣有过刻过于券的经历,即大将汤和。
汤和原本是中山侯,在与伯颜帖木儿的战役中立下功劳,受封信国公。但汤和曾经在其他战役中有过不小的失误,因此朱元璋也在其铁券上写下过错。汤和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警示,此后在朝中表现得异常低调,最终重兵而逝,算是善终了。
原本蓝玉能可以汤和为鉴,收敛自身的行为,说不定能免去灭族的悲惨结局。然而,蓝玉不仅没有改过,甚至变本加厉,或许这只券也被他当作朱元璋偏爱的证据了。在朱元璋的酒宴上,蓝玉应当毕恭毕敬侍奉朱元璋,但他不但没有,甚至口出狂言,说军中将校的升迁罢黜之权都握在他手里,朱元璋数次苛责。
西征回来以后,朱元璋让蓝玉作太子的老师,官为太傅,但他对身处宋、颍两公之下十分不满,并称难不成自己不能做太师?朱元璋知道以后对蓝玉越发失望,他在提出谏言时也基本没有被朱元璋接受。到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牵连无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对中央集权的稳固非常不安,蓝玉被抄家灭族,遭到株连的人上万。
三、恃功生骄,为患大明
洪武十一年的捕鱼儿海战役使蓝玉一战成名,回朝以后朱元璋对其荣宠倍至,蓝玉因此渐生骄纵。蓄庄奴、养义子、占民田、斥御史、藏珍马等等,朱元璋念其战功,也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并未惩罚他,于是蓝玉更加专恣暴横,甚至屡次私自用兵,关系到军权,朱元璋不得不怀疑他。
朱元璋不止一次提醒过蓝玉,但蓝玉都没能意识到,一再违背朱元璋的意愿,终于将原本的信任消耗殆尽。于是到洪武二十六年,随着锦衣卫的告发,包括蓝玉宗族在内的万余开国元勋皆遭到杀害。从表面上看,蓝玉似乎罪有应得,但《逆臣录》的口供显示蓝玉并未招供,其他史料也有蓝玉辩驳的记载。
蓝玉被捕后仅仅两天就遭到处斩,这对开国功臣来说未免草率。而且既然蓝玉没有招供,那其他人是如何被株连的呢?如果蓝玉果真有心谋反,必定会作详实的安排,日期一定是准确的,“藉田”仪式的举行是个时间段,且朱元璋有时还不去,用其作为谋反的时机太蠢。因此,蓝玉谋反之事实为子虚乌有。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急于处死蓝玉一干人呢?这与太子朱标密切相关。元朝不立太子,因而常有宫廷政变发生,因此朱元璋早早将朱标立为太子。为了使朱标成长为能使明朝长治久安的明君,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无数心力,不仅培养其温柔敦厚的性格,还为他选拔了许多大臣作为辅佐,蓝玉就是其中之一。
朱标心性非常仁慈,朱元璋一直忧心大权旁落,但因为蓝玉等人都与朱标关系亲密,因此朱标在世时这件事还不算紧迫。然而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思忖再三之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接任明朝大权。朱允炆在性格上完全继承了朱标,与这些臣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深厚,蓝玉与他之间的来往也不多。
因为害怕朱允炆上位以后不能驾驭这些臣子导致明朝大权旁落,朱元璋就趁着自己还在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去功臣,蓝玉自是首当其冲。太子朱标在世之时,朱元璋也知道蓝玉的骄纵,但当时对他的惩罚顶多是责备或降低官位。朱标与蓝玉情同手足,如果朱标有事蓝玉必定支持,即使想要谋反,以太子驾群臣的经验也能可压制,但朱允炆就不同了。因此,朱标一死,蓝玉也无法独活。
结语
毫无疑问,蓝玉案是一场冤假错案,即使蓝玉没有骄纵,最后也很难善终。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明朝大案中,不仅蓝玉,其他上万“逆臣”也有许多无辜之人,朱元璋选择将其全部杀害主要是出于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不过蓝玉不是没有逃脱的机会,如果他能及早意识到皇帝的猜忌,选择功臣身退的话,很可能逃过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