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所以能流传万世,成为史家绝唱,就是因为其作者司马迁敢于公平公正地去评价历史上每一个人物,甚至在描述和记录汉武帝的得失时,司马迁也是毫无避讳。导致汉武帝盛怒之下,对司马迁实行了宫刑。
《史记》之后,各朝各代都有史官撰写“正史”,却免不了对当朝的皇帝一番粉饰,其中“水分”多少,一直是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除此以外,后世王朝出于对自身统治的需要,对前朝皇帝进行“扭曲丑化”的例子也几乎成了“通病”。
前不久在福建无意间发现了明朝一位太监的族谱,里面记载的内容竟然和《明史》中一段历史大相径庭。这个颠覆《明史》的发现,证明了很多史学家的一个猜测,那就是,清朝的确篡改了《明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救下明孝宗的太监、竟然改写了历史
明朝是一个出“名宦官”的朝代,比起六下南洋的郑和,和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同为宦官的张敏的存在感似乎低了些。但是这个在历史上不算太出名的“太监”因为一个举动,竟然改写了明朝中后期的整个历史。
张敏1434年生于福建同安,其祖上也称得上是名门大家,只是张敏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幼年时因为家族卷入一场叛乱,他被阉割后送进了皇宫。
张敏这个人,虽然遭遇十分不幸,但其内心还是很有主见的,尽管后来史书记载他很跋扈,可是其中是否存在水分?值得商榷。
当时当政的皇帝正是明宪宗。这位皇帝在政绩上虽然显得有些平庸,但因其独特的“恋爱观”让他在明朝皇帝中,也颇为出名。
皇帝风流并不稀奇,后宫佳丽三千更不足为奇,但是这位明宪宗却相当另类。他竟然不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把全部感情和真爱给了一个和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老宫女。
这个把明宪宗迷得五迷三道的宫女,就是历史上相当传奇的“万贵妃”。关于她和宪宗那点事,不是咱们今天故事的重点,暂且不做过多评述。
只是这位得宠的老姑娘,对宪宗的其他妃子们可称得上“心狠手辣”,尤其是那些身怀有孕的妃子,那是见一个杀一个,弄得明宪宗差点绝后。
而今天咱们故事的主人公张敏就是因为看不惯万贵妃的嚣张跋扈,才挺身而出,救下了明宪宗的骨血皇子朱祐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
《明史》中记载,晚年的明宪宗常常因为没有儿子而感伤哭泣,张敏不忍心便告诉了宪宗一个惊天秘密,那就是他有一个儿子被偷偷养在了冷宫。
原来明孝宗的母亲纪氏,怀孕后受到了万贵妃的迫害,被强迫堕胎。然而纪氏为人善良,宫人们都不忍心伤害她,便把她偷偷保护起来了。假称其并未怀孕。
后来纪氏生下朱祐樘后,万贵妃便命令张敏要将年幼的朱祐樘溺死,但张敏却不忍心,偷偷地把朱祐樘藏了起来。
后来张敏利用明宪宗因无子感伤的时机,把纪氏母子推送到明宪宗跟前。这个情节,和北宋时期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极其相似。
宪宗在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存活于世的时候,自然十分高兴。很快他便把纪氏母子接出了冷宫,还把纪氏封为了淑妃。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纪淑妃无缘无故突然暴毙,而张敏在得知消息后,因为害怕,不久便吞金自尽。
这是《明史》中关于张敏的记载,也是后世一直认可的历史。然而这一切,随着张敏家族的族谱被发现,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族谱所载和《明史》冲突极大,究竟谁真?谁假?
原来在张敏福建老家发现的这本族谱,明确记载了1475年张敏不仅没有自杀身亡,还当上了司礼大太监,甚至还记载了三年后张敏与宪宗皇帝的一段对话。
这就很让人费解了,因为《明史》中,明确记载,张敏于1475年已经因为害怕受到万贵妃的迫害,吞金自杀了。
不仅如此,当地县志中,还记载张敏是于1485年因为患病不治而去世的。当时的皇帝明宪宗亲自派御医为其诊治。张敏去世后,明宪宗十分难过,不仅为张敏大办丧事,极尽哀荣,更是给其家人丰厚的赏赐。
而被张敏舍身保护的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对这位救命恩人的赏赐就更加丰厚了。根据地方县志记载,明孝宗追封张敏玺书,他的墓地扩大到300亩,光守墓人就有20多人。这在明朝宦官中的待遇算是一等一了。
看来《明史》中的记载和张氏族谱以及地方县志的描述出入极大,那么谁真谁假呢?
很多历史学家更倾向于后者,原因很简单,《明史》是清人所著,对于前朝皇帝的描述,大多会根据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相应的删改。其实这种事在历史上也实属常见。明朝人在修改前朝历史时,也是如此。
辩证地看待历史
历史之所以被后人记住,史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毕竟在古代还没有影像设备。我们的历史只能通过文字的形式,代代相传。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凭借历史课本的描述就对其下结论。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众多史书描述中都称赞他是“千古一帝”,是难得的一代明君圣主。而他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黑历史却被不断美化。尤其现在一些电视剧,为了所为剧情需要,不惜篡改历史,着实误导了一大批年轻人。
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隋炀帝,在后世的描述中更是极尽渲染其邪淫无道,残暴不仁。但其开凿大运河,打通了南北水路之功,却很少被提及,即使被提及,也会被描述成为了满足自己下江南游玩的愿望,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
历史终究是人写的,我们无法简单地从一个人的描述中,对一个历史事件轻易下结论,对待历史我们需严肃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