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历史
所谓敦煌壁画,指的是位于敦煌莫高窟洞内内壁上所绘制的画作。而莫高窟最早建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秦时期, 也就是公元 4世纪中后期。彼时佛教已经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且逐渐走向辉煌,其中僧人乐尊就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作为修禅礼佛之所。 后来法良禅师也来到此处开凿了第二个洞窟,因为此洞窟处于“沙漠之高处”,因此取名为“漠高窟”。因为当时“漠”跟“莫”字混合使用,并且再取“礼佛功德,莫过凿窟”之意,因此后来慢慢则称为了“莫高窟”。
就这样,其他的一些僧人也开始效法前人之举,在周围不断开凿洞窟。尤其在北魏、西魏时期,因为王公贵族都崇信佛教,更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洞窟,绘制壁画。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走向鼎盛,西域稳定安泰,丝绸之路极其兴盛,无数中西亚商人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长安,他们将西方各地文化带到了敦煌地方,因此唐朝时期的莫高窟发展迅速,在武则天时期大大小小的洞窟已经超过1000个,而洞窟之内的壁画更是变得海纳百川、丰富多彩。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敦煌壁画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别的画作,其当然也遵循绘画艺术的基本要素,因此想要了解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可以从线条、造型、构图、色彩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解构与赏析。
>唐代敦煌壁画的线条特点
线条是中国绘画当中最基本的要素,因为中国古代最常使用毛笔这一特别的书写工具,而毛笔书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落笔时的轻重缓急,以打造粗细不同、厚薄不一的线条,因此我国古人对线条本身是极其敏感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工笔画与山水画等等方面都足以看出。 而唐代敦煌壁画的线条美就达到了某种极致。相比于南北朝和隋朝时期使用线条的粗犷、豪放、朴拙和单一,唐朝时期的线条则更加纤细、流畅、华丽且多样。唐代敦煌壁画可以说是纤毫毕现,无论是莲台、祥云、服饰、配饰都够勾勒得一丝不苟,甚至连人物的发丝都清楚可见。而且唐代壁画变化无穷,即使是同一条线上都有着诸多变化,比如衣袂线条流畅而内敛,而裙摆线条却飞逸而外放,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敦煌壁画的造型特点
唐代钝化壁画的人物造型,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圆润丰满,极具生命力。唐代壁画的人物无论是面部、手足、胸臀都趋近于丰盈圆融,看上去显得富贵而健康。另外,唐代钝化壁画的人物造型,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壁画要更加注重人物身形姿态的挺拔与健壮,显现出一种勇武有力精神抖擞的状态,整体看下来外柔内刚、阴阳相济。 >唐代敦煌壁画的构图特点
相比于魏晋时期主要致力于刻画人物不同,唐代敦煌壁画在构图上,除了极力表现出人物的面貌、身体和精神状态之外,还融入了大量山水风景画的元素,在画面背景之上增添了许多山水风景、生活场景及各类装饰的元素,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丰富,且致力于使用这些元素来打破画面的时空观念,让看画者除了能够看到画作上的人物和风景之外,还能联想到远方的山峦、草地、海洋、天宫等,这种构图理念是其他朝代很少见的。 >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色彩淡雅柔和,隋朝时期则大量使用金色显出壁画之富丽辉煌,而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则完全不拘一格,除了沿袭前朝素色与金色之外,唐代敦煌壁画还大量使用了红色、蓝色、蓝灰色、橘色、绿色等等色彩,且使用晕染的方式让色彩呈现深浅变化,让唐代敦煌壁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绚丽迷人,正如同唐朝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一般。 >>结语
总而言之,唐代壁画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壁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而且更添了一种文化自信,这跟唐朝时期的鼎盛是相互呼应的,也正是因为唐朝极其鼎盛,彼时的敦煌壁画才会显示出一种难以辩驳的文化自信。唐代敦煌壁画既是我国以及世界的文化瑰宝,也是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