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自成在山海关败给了吴三桂与满清联军,回北京匆匆称帝,再回到西安,不久就弃西安而走。他为什么不拒守西安?
相信我,李自成一定想过拒守西安的。问题是他想守,就能守得住吗?
让我们看看李自成闯军发展壮大的过程吧:
崇祯十一年,经过了起起伏伏、胜负不定的几年起义,李自成兵败,几乎全军覆没,仅率数十人,遁入山中喘息。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从商洛山中杀出,仅率数千人马。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又攻占襄阳,称“新顺王”。在此之前,他一直是流动作战。襄阳才是他的第一个根据地。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东征、攻破北京,又东征山海关,兵败,回北京登基,然后仓皇退回西安。
在西安称帝时,李自成号称有百万大军。如果不区分精兵、弱兵的话,百万这个数字大概是可靠的。
也就是说,从数千人马发展到百万大军,只用了五年时间;从数万人马到百万大军,只用了四年时间。
队伍发展的太快,就不容易建立牢固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常识。太多的人马,大部分是随波逐流:李家强盛则从李家,王家势大则跟王家。他们谈不到坚贞与忠诚,更不用说革命信念了。
所以,一旦山海关兵败,大顺军马上兵败如山倒,打仗时一击即溃,不过仗随时开小差。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都很严重,逃亡不说,还有大量投降清军、明军的。
结果就是,虽然退到了西安,但是军队锐减、士气不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打硬仗,想组织闯军不擅长的守卫战,哪怕是在自己的故乡(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西安勉强可以算是他的故乡),也毫无胜算了。
人在危急之时,会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那几乎是一种想不通。闯军坚守西安毫无把握,就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流动作战, 就只好放弃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