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为何能在2年后满血复活,反杀秦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为何能在2年后满血复活,反杀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642 更新时间:2023/12/26 3:09:10

45万人啊,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赵国的总人口也不过300万左右,相当于全国10%以上的精壮劳动力,都损失了。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赵国这次元气大伤,没有个十年八年是绝对缓不过来气的。万万没想到,仅仅2年后,赵国就在“邯郸保卫战”中,狠狠的“反杀”了秦国。即便是秦昭襄王御驾亲征,照样灰溜溜的回去了。

不得不说,在秦灭六国中,赵国真的是最硬的一根骨头,楞是把秦国的满嘴钢牙,给蹦碎了一地。

赵国有什么独门秘籍吗?他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满血复活”,但是,最终为何还是被秦国所灭?

名将护航,赵国有惊无险

公元前262元,秦国国君是“秦昭襄王”,就是芈月的儿子。

在丞相范雎的辅佐之下,定下了“远交近攻”的发展策略,按照这个策略,秦国把目标首先锁定在了实力弱小,且处于四战之地的韩国。

秦王派大将白起,夺取了韩国的“野王”之地,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焦作沁阳市。

[var1]

因为当时韩国的地形,就是一个“葫芦形”,而野王就是葫芦中间的部分,秦国占据了野王,也就把韩国给切成了两半,葫芦的上半截孤悬在外,这个地方就是“上党郡”。

韩惠王被秦国的大军吓破了胆,赶紧派人去求和,并且表示愿意把上党郡送给秦国。但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了:“这个老板太不靠谱了,这么随意的就把我们给割让出去了,要知道,上党郡,可是有17座城池呀”。

而且,当时秦国是以法律严苛闻名的,早在秦军攻破野王的时候,上党郡的百姓们,就开始扶老携幼的向赵国跑去,毕竟,三晋是一家嘛。

冯亭和手下们一商量:“干脆,我们带着17座城池,投靠赵国得了,反正我们是死活不会当秦国人的,他们那里是高压统治,没有任何幸福感可言”。

面对天上掉下来的17座城池,赵国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张不能接受,赵豹对赵王说:“秦国起早贪黑的攻打韩国,图的什么?难道就是图一个小小的野王吗?错了,他们的目标就是上党郡,现在眼看着一块大肥肉就要到嘴了,我们赵国一把夺过,秦国能放过我们吗?”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主张接受这17座城池,赵胜对赵王说:“我们这么多年,和韩,魏打了不少仗,出动了不下于100万人,也不曾获得过一座城池,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17座城池,干嘛不要,傻子才不要”。

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郡的17座城池。

赵王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决定?是他贪图小利吗?是他不愿意当傻子吗?当然都不是,赵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他考虑的是整个赵国的安全问题。

上党这个地方,原本属于晋国的一个战略要地,三家分晋以后,上党地区也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但是,韩国所占据的上党郡,位于太行山脉,是秦国西出攻打赵国的必经之路,有了上党郡,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赵国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果然激怒了秦国,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左庶长王龁带领大军攻占了上党,并向长平进发,2000年前最著名的一场打战役“长平之战”即将爆发。

[var1]

对于秦国的进攻,赵国一开始是没当回事儿的,一方面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是杠杠的,是绝对有实力和秦国掰掰腕子的;另一方面,赵奢刚刚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也给了赵国足够的自信。

虽然赵国不怕秦国,但是面临战争的到来,也是不能有任何轻敌思想的,因此,赵王派出本国名将廉颇,去长平坐镇,进行积极防御。

廉颇是个老将,以沉稳著名,善于打防御战,可以说,赵王派廉颇来长平进行防御,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廉颇到长平后,仔细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态势,他判断,秦国是长途远征,势必要打闪电战,否则他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大问题,而赵国是主场作战,有充足的主场优势,只要坚持防御,拖的时间长了,秦国自然会退兵的。

于是,廉颇发动长平地区的百姓,一部分负责后勤运输,一部分投入到工事的修筑,无论秦国怎样叫阵,就是坚守不出,这一守就是3年。

秦昭襄王着急了,原本是想速战速决,没想到一仗打了3年,如果再拿不下长平,秦国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以后也别再提什么灭六国了。

这个时候,范雎提了一个建议,使用反间计。他们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秦国并不害怕他,你看,打了3年,他都不敢主动出击一次,秦国真正害怕的是赵括,如果赵括来当主将,那秦国早就班师回国去了”。

赵括是谁?就是“纸上谈兵”那个大兄弟,别笑,人家也是将门虎子,打败秦军的赵奢,就是他老爹。

对于自己这个儿子,赵奢是再了解不过了,他临死的时候特意交代他老婆,千万不能让儿子去掌赵国的兵权,那样会害了赵国的。

秦国当然知道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主,他们是故意让赵括来,好找机会突破廉颇建立的防御阵地。

这赵成王也是脑子抽风了,居然相信了这种鬼话,真的就有任命赵括为主将,去替代廉颇,这下赵括可扬眉吐气了:“哈哈,谁说纸上谈兵没用,别听我老爹瞎说,他老了,不懂我们这高科技,我们这叫沙盘推演,知道不”。

赵括的母亲听说了,赶紧跑到王宫里,声泪俱下的对赵王说:“我这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打仗经验,他爹交代了,千万不能让他掌军权,您要三思啊”。

赵王不听,坚持要用赵括。结果,廉颇被从长平前线给换了下来,由赵括当了长平主将。

赵括到了以后,全盘推翻廉颇的战略计划,改防守为全面进攻。

[var1]

秦国这边,也偷偷换了主将,他们用了自己的“大杀器”白起。白起的人生,那可是彪悍的人生,南征北战一生无败绩,死在他手里的人,高达百万。

面对赵括的主动进攻,白起嘿嘿一笑:“小子,来的正好,看我这么把你给包了饺子”。

白起兵分三路,一路佯攻,吸引赵军进入包围圈,一路担任主攻,在包围圈等待包饺子,一路切断赵军的后路,让他不能回去。

结果,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果然进了白起的包围圈,被整整围困了46天,打的是天昏地暗,最后实在没东西吃了,赵括决定带人进行突围,突围了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突围中,赵括被一箭射死。

就这样,赵国大军全军覆没,有45万人被白起俘虏,这里面,有大量的人都是长平地区的百姓,他们是被廉颇给征用过来帮忙的。

带着45万俘虏行军,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说别的,就是每天的食物消耗,都是惊人的,正巧,俘虏中有人计划集体反抗,被白起知道了,白起一怒之下,当天晚上就把这45万人全部给坑杀了。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这45万人,并不全部是赵国士兵,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被廉颇征用过来的普通百姓,真正赵国士兵可能只有10万左右。

因此,长平之战虽然是惨败,但是赵国的主力并没有受到损失,要知道,但是李牧还带领着十几万人在雁门关驻防,长平之战输的这么惨,赵国愣是没有动用这支主力。

可见,在赵王眼里,长平一战,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战败而已,完全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按照白起的计划,他要挟胜利之势,直接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赵国还没有害怕,韩国先坐不住了,如果秦国拿下了赵国,那转过身来,一口就能把韩国吃到,三晋唇亡齿寒,这个道理,韩国还是懂的。

于是,韩国联合赵国找到了一个人,苏代。这个人,你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哥哥你一定认识,那就是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var1]

苏代原本只是东周洛阳城的一个农民,苏秦当了六国丞相之后,风风光光的回到老家,把苏代羡慕的不行,于是,他也向哥哥一样,开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周游列国,是当时一个很著名的纵横家。

苏代到秦国,找到了当红丞相范雎,对他说:“老兄啊,你危险了呀,知道不?”,范雎说:“我有啥危险的,我是大秦丞相,国君面前的红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有啥危险”。

苏代说:“你看,白起已经攻下长平,下一步就是攻邯郸了,一旦赵国被灭,那白起就是有了天大的功劳,到时候封侯拜相,风头绝对盖过你,到时候,你还红吗?秦王还会重用你吗?”。

这句话,说中了范雎的软肋。

想当年,范雎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一个小小门客,因为被人诬陷通敌卖国,差点被折磨死,九死一生的逃到秦国,获得了秦王的重用,成为了大秦的丞相,过上了好日子。

那种寄人篱下的苦日子,对范雎来说,是深入骨髓的痛,因此,他绝对不能丢失现在在大秦的地位。

范雎找到了秦王,劝他见好就收,与赵国议和,然后撤兵。

别看秦国赢了长平之战,坑杀了45万人,秦国自己的消耗也是惊人的,一方面是粮食物资的消耗,一方面是战斗减员厉害,兵源缺少,另外,白起一路向东进攻,长长的补给线,对秦国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即便范雎不说,秦王也不准备再打下去了。

经过谈判,赵国答应割让6座城池给秦国,换取秦国的退兵,秦国也是强弩之末了,因此见好就收,下令收兵了。

对于这个命令,白起是非常不能理解:“怎么就退兵了呢?我马上就能拿下邯郸了,灭六国,这第一步眼看着就要迈出去了,为什么收兵,why?”。

这个其实可以理解,你不站到一定的高度,有些事情是不能理解的,白起作为三军主将,他考虑的就是打仗,没人我就要人,没粮我就要粮,真的是不当家就不知道柴米贵。

虽然很不服气,但是白起又不得不执行命令,不过,回来以后,白起就称病在家不出来了。

奸臣昏君,赵国亡的不冤

秦国退兵了,但是赵国却违约了。

是的,赵王反悔了,他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秦国,否则,以后他的胃口会更大,更加贪得无厌。

这边,秦昭襄王其实也后悔了,他觉得应该听白起的,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于是,他派人去请白起,让他再次带兵攻打邯郸。

这回白起开始拿架子了,说什么都不同意出山,不但不出山,还到处说风凉话:“我说什么来着,当初就应该听我的,直接打邯郸,现在怎么样,还不是乖乖回来请我,但是,老子不去”。

[var1]

秦王也生气了:“给你脸了是不是,真以为我大秦没有能打仗的人了吗?离了你白起,我照样灭六国”。

于是,秦王派王陵带领大军去攻打邯郸。

其实,白起不出山,固然有他清高的一面,更多的原因是,白起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赵国战败,士气低落,正是攻打的好时机,现在赵国早就缓过来劲儿了,白起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打胜,因此,他才不答应出山。

可惜一代名将,因为这件事得罪了秦王,最后被迫自杀了。

王陵把邯郸给围住了,但是,这可不是一般的城池,那是赵国的都城,可不是三两天能攻下来的。

此时,赵国的国相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他一方面在邯郸城内组织群众进行抵抗,甚至把自己家的妻妾,都编入了战斗队伍;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寻求外援。

赵胜第一个想到的是魏国,因为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是赵胜的小舅子。当赵胜的求救信达到魏国的时候,魏王却不愿意发兵相救。

正在信陵君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门客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魏王的宠妾如姬,父亲被人给杀了,但是凶手却逍遥法外,如果你能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她一定会帮你偷盗魏王的兵符,这样就可以去救赵国了”。

这个事儿,对于信陵君来说,简直就是不是个事儿,他手下门客如云,很快就把杀害如姬父亲的凶手给“办”了。

如姬非常感激信陵君,就趁着晚上侍寝的时候,偷走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拿着兵符去找晋鄙,要求接管军权。

晋鄙是个老将军,他见信陵君只有兵符,却没有魏王的信,这很不正常,于是,就故意拖延,被信陵君的手下一锤子砸死了。

信陵君带领着晋鄙的大军,浩浩荡荡就去救赵国了,这个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除了魏国,赵胜还想到了楚国。

[var1]

去楚国,赵胜要带20个随从,可是挑了一圈,只找到19个合适的,就差一个人,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说:“主人,你看我合适吗”

赵胜一看,这个人个子低低的,感觉从来没见过,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我怎么对你没印象”。

这个人说:“我叫毛遂,在您门下已经三年了”。赵胜说:“你都来了三年了,我都不认识你,看来,你也没什么本事吧”。

毛遂说:“主人出使楚国,目前就差一个人,不如就让我试一试吧”。

因为时间紧急,赵胜就同意了毛遂的自检,带着20个人去了楚国。到了楚国,楚王倒是很客气,好酒好饭的招待,但是就是不提出兵相救的事,毛遂着急了,打着胆子走到殿上,一把抓住楚王:“救是不救,你给个痛快话,别磨磨唧唧,信不信我一刀宰了你”。

楚王说:“你是谁,谁同意你上殿的”,赵胜说:“这是我带来的人,叫毛遂,是他鲁莽了,冲撞了大王”。

楚王笑了:“你这个手下,蛮有意思的嘛,好吧,我同意救赵,让春申君带兵过去吧”。

就这样,在魏,楚两国的帮助下,赵国打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按照赵国的实力,如果国君英明,臣下忠诚,与山东六国配合得当,完全可以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战国局面可能会再延续几百年。

可惜,赵国频出昏君奸臣,即便是有名将加持,也难逃被秦灭的命运。

邯郸保卫战之后,老将廉颇再次被用,因为燕国不老实,趁着赵国被秦国攻打了几次,偷摸的在赵国背后捅刀子。

打秦国费劲儿,打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廉颇带着人马对着燕国就是一顿痛打,最后燕国被迫割让了5座城池。

长平之战,赵国损耗严重,但是,却意外的在燕国这里得到了补充,这也是赵国能很快满血复活的原因。

赵孝成王去世后,他儿子赵偃继位,他不喜欢年老的廉颇,一上台就夺了廉颇的军权,启用乐乘为主将。廉颇一生气,带着人马和乐乘干了起来,干完以后,廉颇跑到了魏国。

廉颇走了以后,赵王把李牧给叫了回来。

[var1]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廉颇,王翦齐名。当时他正在“代地”驻防,即便是国内发生了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等大型战役,李牧的大军,始终都没有动。

赵国,从地理位置上看,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因此,对于戎狄的入侵压力也最大,这也是李牧长期驻守边关的原因。

在驻守“代地”期间,李牧避免与狄戎部落短兵相接,而是主打“战地站”,因为狄戎部落最厉害的就是骑兵,特点是行动迅速,灵活,可以快速的进攻,也可以快速的撤退。

李牧的打法,和廉颇有点类似,坚守阵地,不主动出击,等待狄戎大军过来以后,和他们打阵地战,一次性斩杀了匈奴10万大军,占领了东胡,林胡等地,让匈奴人10多年都不敢来犯。

李牧掌握军权后,不断出击燕国,魏国,为赵国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嬴政继位秦王后,再次开启灭六国之战,李牧带领大军出去和赵国交战,他再次采用廉颇的打法,以逸待劳,让秦军占不到便宜。

嬴政又派王翦带兵攻打赵国,这次,王翦再次启用“反间计”,他让人带着大量的金子去贿赂赵国的丞相郭开

见钱眼开的郭开,果然在赵王造谣,说李牧不主动出击,那是因为他私下里投降了秦国,赵王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撤了李牧的职,并找了个借口处死了李牧,把军权交给了赵葱。

事实证明,赵葱果然是一个根葱,王翦三下五除二就把他给收拾了,并俘虏了赵王迁。赵国公子嘉跑到代地,坚持对秦国进行抵抗,不过,赵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最后说一下那个大奸臣“郭开”,可以说,这个人才是灭赵的“功臣”,他以一己之力,毁了赵国两位名将。

[var1]

当初,廉颇跑到魏国后,赵王有意再次启用他,就派人去魏国找廉颇,廉颇当时已经70多岁了,但是,一听说国家需要,老将军还是披挂上马,耍了一番刀枪,吃饭的时候也故意吃的很多,显示自己还能为国效力。

但是,赵王派去的这个人,是郭开的人,他回来以后故意对赵王说:“廉颇老了,刀都拿不动了,不能打仗了”。

廉颇在魏国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等到赵王的召见,最后跑到了楚国,一直不得重用,最后以82岁高龄死在了楚国。

赵国被灭了以后,郭开本来跟着秦国大军,准备去秦国享福,突然想到他的家里还藏了很多金子,于是就回家去取,装了几大车,欢天喜地的往秦国方向去。

郭开满以为,自己这次又押对宝了,有了秦国的保护,有在赵国捞到的财富,以后就是活神仙的生活了。没想到,他这几大车金子太招摇了,路上遇到了土匪,直接把他咔嚓了,金子也被抢走了。

作恶之人,终不得善终啊。

其实按照实力来讲,当时能和秦国较量的,只有赵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让秦国付出代价最大,可惜,赵国最后几任国君,利令智昏,朝廷中奸臣当道,一手王炸的派,楞是让他们给打的稀碎。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

更多文章

  • 六国均进行过变法,为何独秦国统一天下?真是变法最彻底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变法后六国还有机会吗,六国评价秦国变法,秦国的变法有多彻底

    [var1]战国时的“变法”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成了烂大街的货色,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能说出“变法”的好处和措施,变法走进战国群雄的朝堂多年。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更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但他的变法所带来的好处便利却是最大,惠及王国百年,可不是他变法和变法最彻底的缘故。战国时期,各国无不想以变法图强

  • 为何教材将扁鹊移出课本?专家:你看他的病人年龄有多大,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何将扁鹊踢出课本,扁鹊被移出几年级的课本,小学课本插图扁鹊

    小明听了顿时很不解:难道不是因为医生能够救人吗?[var1]从古至今,医生作为一位救死扶伤的职业,为军队为平民都奉献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一个个都是非常响亮的名字。但还有一位号称是“神医”的古代医生,他的名气也不算小,但奇怪的是,他却被移出了教科书,他就是神医扁鹊。[va

  • 秦国丞相张仪死后,陵墓为何“诡异”消失,原因让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张仪之死,张仪离开秦国的背景音乐是什么,秦国崛起中的张仪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张仪的生平。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由此可知,张仪是当时的魏国人,年轻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谋略之术。不仅如此

  • 鹿上会盟遗址,出土了一枚战国铜印,揭露了阜阳历史上的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铜印,战国铜印印玺欣赏,战国时的鹿山会盟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烽烟四起,各个诸侯国纷纷逐鹿中原,试图在众诸侯国中制霸。在春秋时期,共先后出现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然而,其中最为传奇也是最令人

  • 从白起之死看秦国君主专制,开启文贵武贱的历史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东西两方强国的大决战,或者说是西陲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决胜负之战。秦赵双方皆是后起之秀,不是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老牌大国。秦以步兵锐士称雄,赵以胡服骑兵称霸,两者之间的战争胜败决定着未来百年的神州走向。作为东西双方战略决战的长平之战,山东六国并没有丝毫同仇敌忾的意思,代表东方的赵国连一点其

  •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对秦国的预言,秦国统一后对商鞅的评价,商鞅虽死其强国之术却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它们都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创新和鼎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现代政治会议中也是反复提到历史上的变法,尤其是开先河、创古今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变法改革绝非就三次,可最值得提的就这三次,尤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地位崇

  • 秦国的富强商鞅功不可没,一直为他保驾护航的那人却始终被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商鞅简介,商鞅什么时候进的秦国,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

    [var1]商鞅变法之前,各国变法呈现井喷式蓬勃发展,以吴起变法为代表,训练出一支悍勇魏武卒,帮助三晋之一的魏国走上霸主王座,北方的赵燕,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韩国秦国,莫能与之争锋,开始了近五十年的霸业,大魏国之名响遍四面八方。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战国第一个,也不是战国最后一个,但为什么他

  • 他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能轻易称帝却不愿意,死后还被毁墓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清史上的传奇人物,惨死的十大历史功臣,大清有哪个皇帝的墓没有被盗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天资聪颖,自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因此深得清太祖的喜爱。但他当时还小,政治地位远远没有自己的兄长高。当时的清太祖已经建立了后金王朝,正式开始抗击明朝了,几次获得了大胜利。后来,由于皇太子代善出现问题,清太祖一怒之下,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将军队分别分给了其他八个

  • 雍正临终叮嘱:不能杀这个人!乾隆刚登基就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废掉雍正的政策,雍正临终告诫乾隆,雍正死前给乾隆留下哪些人

    所以他写信给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的后代岳钟琪,因为作为名将的后代,曾静认为岳钟琪只要揭竿而起,必定有好多追随者。但是谁知当时岳钟琪因为不被朝廷信任,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所以为了表忠心,岳钟琪将曾静所写的书信亲自呈给了雍正。可是事情很戏剧化,雍正看到曾静写的信之后竟然不觉热泪盈眶,对于信中所列的自己的罪

  • 雍正因为这些致命的坏习惯而早逝,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经常熬夜。第二个坏习惯,就是他不懂劳逸结合。皇帝上朝一般一天一次就可以了,但是到了雍正这里就要一天上两次朝。先是凌晨三点的时候,召军机大臣处理政事。早上五六点正式的早朝,雍正一个人勤奋不要紧,他手底下官员碰上一个这么勤奋的皇帝也算是有苦难言吧。他的父亲康熙六次下江南,虽然是微服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