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30 更新时间:2024/1/5 22:23:21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它们都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创新和鼎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现代政治会议中也是反复提到历史上的变法,尤其是开先河、创古今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变法改革绝非就三次,可最值得提的就这三次,尤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地位崇高的缘由不是在其首次变法,在他之前的战国时代其他诸侯国也有大兴变法图谋强大过,距商鞅变法时间最近的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强大是最佳铁证。但相比较其他变法,商鞅变法更加彻底且更加成功。

商鞅身处诸侯军事征伐的大争之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其变法具有非凡的意义,使得秦国迅速走向富庶强大,遗留下的有用经验,对现代国家建设亦有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商鞅变法是基本逻辑:凭借国力深入农战,快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实施,都是围绕“借力”机制运转展开的,其中“利出一孔”的思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商鞅自始至终坚持着的。秦国所进行的众多变法措施,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利出一孔”的思想,双方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

何谓“利出一孔”?

最早提出“利出一孔”的不是商鞅,其实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管子·国蓄第七十三》:“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提出的利出一孔是基于此的。简单来说,利出一孔是“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管子》一书中,对“孔”没有特指什么。而《商君书》恰恰相反,“孔”是指从事耕战,意味着除“耕战”外,其余尽在禁除之列,不允许民间百姓参与获利。

[var1]

关于“利出一孔”,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去理解明白。第一个层面:利出一孔是一项特别的技术手段,一种超凡且不通人性的聚力机制,目的是将零散杂乱的力量集中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各诸侯国之间又竞争激烈,因此将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把资源完完全全集中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各国纷争,无法长时间保证百姓的稳定生活,所以当时百姓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事,可百姓稳定生活的基本前提在国家稳定。而国家稳定是需要安内攘外的,做这些事都需要足够的实力去支撑。科学技术落后的农耕时代,农业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所以要想国家强大,必须将绝大多数的力量聚集在农业上。“利出一孔”很好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完成国家强大需要集中务农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利出一孔”是一个实打实的治国方略,有着三位一体的治国结构——“价值追求”、“国家要务”和“呈现载体”,民众、社会和国家的目标实现高度一致,相互促进。相比较而言,第一个层次是较第二个层次更浅的。“利出一孔”对秦国建立战时法治社会,促进秦国国力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秦国整个社会变为耕战制,全民皆兵,全兵皆民,方积蓄到足够实力,横扫六国,实现近八百年未有的统一。

商鞅变法思想的“利出一孔”

“利出一孔”具体是指:人们获得生存材料的途径只有一条,国家牢牢掌握这一路径。秦孝公和商鞅,一位是能君,一位是强臣,历经曲折地通过立法方式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将这个“利出一孔”的思想在秦国变法中进行了全面运用,并且深入到秦国的各个领域,上下一体,不分尊卑。战国初期的秦国是边陲小国,贫穷且落后,关东诸国视其同夷狄。若是照本宣科地按照其他大国那般去发展壮大,绝对是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无他,因为秦国先天条件不足:各种人才稀少、疆域狭小、耕种田地不多、人口稀少、物产匮乏、文明野蛮和技术落后等等。简而言之,秦国国力弱小。所以商鞅必须集中所有国民的力量去办成对秦国最有利的事。

《商君书》多次提及“利出一孔”,可将其视作全文的重要思想:“利出一空(孔)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商君书》关于“壹”字的解释论述,也有多方面的讲解:“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无论是“利出一孔”,还是“壹”,其核心就是统一及集权,就是要国家统一政令、百姓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战这个国家根本中,最终利用具体的变法措施使秦国走向富强。

具体的变法措施

“壹”和“法”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概念所在,两者即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为变法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首先,“利出一孔”就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通过立法方式完成的,只留下一条获利途径,其他途径统统堵死。其次,“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根据百姓的实际产量进行收税,税收标准一致,国家政策统一,自然能让百姓感到公平,让他们对政策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再其次,“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民众在不劳作时不听靡靡之音,其精神意志不会涣散;劳作时不穿古怪的衣服,其心思就全会放在农耕中;这样一来可以让荒地得到很好的开垦,并且具备有热情去劳作。

再其次,“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作壹,不官无爵。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善于治国的君主都是通过专心农耕与战争来得到官爵来教化民众的,不耕作和不战斗的民众是不可能有管制和爵位,如此刺激下国家实力自然而然地增强。再其次,“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国家大且人口多,不能让流言蜚语泛滥,这样百姓就会专心农战,即严格控制言论。最后,“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国家法令克制百姓除耕战以外的才能,民众相互举报从而杜绝,还有禁止随意离开家乡外出他地,这样百姓就更会一心一意的耕种了。

[var1]

上面只是商鞅变法《商君书》中节选的,这里就不一一全部罗列了。“利出一孔”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在商鞅变法中进行了千变万化,变成了一样样具体的措施,应用在国家和民众中。那么,费这么大劲做的事,对秦国有什么效果呢?

相应的实际效果

变法在商鞅“利出一孔”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元化社会,使社会结构简单化、单一化、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大家都明白,国家是有万千个家庭和无数个人组成的,即便是中央政府下面还有地方政府等其他机构,表面上国家是由最高领导人控制的,实际上是受下面万千官僚和无数百姓思想影响控制的。商鞅的做法,使得秦国变为一个只会发出一种声音的“人”或“利益团体”。秦国因此发生质变,从落后国家成为强大国家(不谈先进是因为它的确没比山东六国先进)。

[var1]

商鞅变法是一个系统的变革,众多措施相搭配使用,让秦国这个后起国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全国上下围绕着“农战”这个标准进行变法和运转,秦国所有君主、大臣、百姓和努力,都在为国家基业做贡献。从此之后,秦国发生整体性的变法,新制度因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快速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调配率提高,社会的劳动积极性和战争积极性被激发起来,迅速形成行动的合力,产生巨大的效果,强力秦国至此诞生。之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国民被制度凝聚起来为国家目标奋斗,并且奠定了统一天下的根基。

制度变革,带来了经济制度更新、军事制度更新、政治制度更新和社会制度匹配。经济方面,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井田制废除,建立起以国家授田为主、土地个人私有为辅的土地私有制,新的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诞生。政治方面,设计出一套强大且效率的行政官僚体制,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军事方面,确立了军功授爵制,出现新兴统治阶层,为变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社会方面,强化了国家动员能力和社会整体生产力。社会秩序更是好的没话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var1]

结语

商鞅变法是从秦孝公六年开始,秦孝公二十四年结束;开始是商鞅入秦劝服秦孝公变法,结束是秦孝公离世,前后持续一十八年,期间有两次高潮时期。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为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不仅富强而且迅速,这一红利直至秦朝还被秦朝君臣享受着。后世王朝也多有借鉴,进行新一轮的社会变革。

参考资料:《商君书》《商鞅变法研究》

更多文章

  • 秦国的富强商鞅功不可没,一直为他保驾护航的那人却始终被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商鞅简介,商鞅什么时候进的秦国,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

    [var1]商鞅变法之前,各国变法呈现井喷式蓬勃发展,以吴起变法为代表,训练出一支悍勇魏武卒,帮助三晋之一的魏国走上霸主王座,北方的赵燕,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韩国秦国,莫能与之争锋,开始了近五十年的霸业,大魏国之名响遍四面八方。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战国第一个,也不是战国最后一个,但为什么他

  • 他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能轻易称帝却不愿意,死后还被毁墓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清史上的传奇人物,惨死的十大历史功臣,大清有哪个皇帝的墓没有被盗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天资聪颖,自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因此深得清太祖的喜爱。但他当时还小,政治地位远远没有自己的兄长高。当时的清太祖已经建立了后金王朝,正式开始抗击明朝了,几次获得了大胜利。后来,由于皇太子代善出现问题,清太祖一怒之下,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将军队分别分给了其他八个

  • 雍正临终叮嘱:不能杀这个人!乾隆刚登基就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废掉雍正的政策,雍正临终告诫乾隆,雍正死前给乾隆留下哪些人

    所以他写信给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的后代岳钟琪,因为作为名将的后代,曾静认为岳钟琪只要揭竿而起,必定有好多追随者。但是谁知当时岳钟琪因为不被朝廷信任,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所以为了表忠心,岳钟琪将曾静所写的书信亲自呈给了雍正。可是事情很戏剧化,雍正看到曾静写的信之后竟然不觉热泪盈眶,对于信中所列的自己的罪

  • 雍正因为这些致命的坏习惯而早逝,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经常熬夜。第二个坏习惯,就是他不懂劳逸结合。皇帝上朝一般一天一次就可以了,但是到了雍正这里就要一天上两次朝。先是凌晨三点的时候,召军机大臣处理政事。早上五六点正式的早朝,雍正一个人勤奋不要紧,他手底下官员碰上一个这么勤奋的皇帝也算是有苦难言吧。他的父亲康熙六次下江南,虽然是微服出巡

  • 雍正最器重的三人:一位两省总督,一位三省总督,最后一位很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时期的五大总督,雍正极为器重的三个总督,雍正年间的两江两广总督都有谁

    今天就来为大家说说雍正身边这三位神秘的督抚,他们究竟是谁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来历背景?其实他们都是凭着本事受到皇上的喜爱重视的,风光了一生也是极其让人羡慕不已的。第二位:田文镜,这位身兼两职的大臣原本是监生出身,在康熙二十二年时升为知县和知州,出身不好的他只能通过从太监手里买回来身份,后来历经二十余

  • 朱元璋与康熙儿子都很厉害,为何没人挑战朱标,却都抢胤礽储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标死对朱元璋的影响,朱标与胤礽,朱元璋为什么对长子朱标那么好啊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和康熙的儿子都很出众,朱元璋有朱标、朱棣等儿子;康熙更是有著名的九个儿子。但是最后朱标却稳坐太子之位,而胤礽落得个被废的下场。总结下来有四点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继承人选择的制度不同。朱元璋是我们奉行的是千百年来汉族的皇位继承传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所以

  • 清朝总督主政一方,堪比唐朝节度使,为什么他们却很难犯上作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总督,清朝大将军和总督谁的地位高,清朝总督实力分析

    清朝皇帝清朝的总督权力再大也只是1个“官员”,唐朝的节度使却是1个“土皇帝”,谁容易犯上作乱很明显。我们先来看清朝总督。清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对臣下防范的制度设计也达到最完善,像总督这样的大官(管辖着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非皇帝亲信不可。换言之,无论是皇帝亲擢,还是廷臣会审,或者吏部简选

  • 康熙时的4品官,缘何穿龙袍入土?服饰以外,还有1处让专家费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皇帝的四大服饰,康熙的皇冠龙袍照片,康熙皇帝的服装是怎样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干尸”,我们知道,在埃及,有“木乃伊”,这干尸和木乃伊差不多,区别就是这木乃伊乃是“人工干尸”。为什么今天要先科普一下“干尸”为何物呢?主要是今天要讲的这位官员,在发现的时候就是一具干尸,也算是千古奇事儿了。这位官员名叫黄拙吾,乃是一历经明末清初的大臣,剃发易服在清朝为官,在他

  • 这种水果被康熙赐名,此后成为进贡必需品,至今受到人们喜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为何称这水果为哈密瓜,进贡必备的水果,补血水果第一名

    对于甘甜多汁的哈密瓜这种水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因为清脆爽口,风味独特等特点一直很受人们的喜爱。要说它和康熙之间的渊源,还要从新疆的两个地方说起了,前面已经讲到过,各番邦小国有向大国进贡的习惯。到了清朝这里也不例外,在康熙平定了准葛尔丹之后新疆也是清朝的一部分了,所以按照惯例,也是需要向清廷进贡的

  • 这位清朝状元的考卷一直拆不开,乾隆:换一个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历年科举状元,乾隆年间的状元有多少个,清朝科举状元真实故事

    清朝有一个叫做邵自昌的学子通过了前两项,眼看着就是最关键的殿试了,可是却出了点小插曲。乾隆四十三年,每三年一次的殿试终于拉开了帷幕,主考官们个个也都是状元出身,所以评判标准也比较严谨,也最终导致在状元的钦点上出了一些小分歧。有人认为戴衢亨担得起状元的名号,但也有人觉得邵自昌更受一筹。经过一番热烈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