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哪个更好?春秋一大国已经说出答案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哪个更好?春秋一大国已经说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295 更新时间:2024/2/12 7:32:34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生活中势必会碰到这两种现象,上级领导任人唯亲遭人非议,上级领导任人唯贤让亲近之人不再亲近、难以掌控局面,陷入两难的僵持。过分地注重“任人唯亲”或是过分地注重“任人唯贤”,都是不好,会引起许多显露出来、隐藏不见的祸患,当两个综合起来运用最佳。但是,两相对比,肯定是有更好和更差之分,这种更好和更差是大趋势下的整体而言。三代血缘贵族制,正是“任人唯亲”的时代,授予人官爵财物土地荣誉等,都是看此人的血缘贵族的身份,贵族等级高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贵族等级低者获得更好的东西;无贵族身份,再怎么贤能有才,却不经世事大变,是不会被挖掘、提拔和重用的。三代是贵族的盛世,奴隶百姓的悲哀。

[var1]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哪个更好呢?正值春秋乱世,一大国说出正确答案,“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亲”。楚国是从西周立国开始就分封的一南蛮小国,不被重视和尊重,楚人祖先感到耻辱,立志要将楚国发展成一个人人尊敬、周天子重视的大国。楚国先王筚路蓝缕,以山林,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天下认可的大国之称。楚国位居南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兼有较北方诸国更为严明的律法,对楚国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

“任人唯亲”带来的好处——王权集中

三代和春秋战国,国家都是由部落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具有浓厚的血缘贵族色彩。试举一例,周王朝的周天子是天下大宗的族长,周朝诸侯国多为周天子的同姓兄弟或姻亲,即便不是也是沾亲带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晋、齐、宋等诸侯国先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用“任用异姓贤能”的国策方针,不再以血缘和亲近来任免官职,他们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偏居一隅,极少参与中原事务,对这种改革毫不在意,因为当时的楚国不需要“贤才”,地大人多,足够楚国称王称霸。

西周初年,鬻熊建立楚国,经过数代的发展,形成有数个世袭大家族。这些世袭大家族有一共同特点:皆是某一任国君后裔形成的。楚国除至尊无上的楚王族熊氏,还有屈氏、蔿氏、若敖氏等,这些大氏族皆是王族后裔,只是后代分支与楚王室关系稍远。据《潜夫论●志氏姓》《楚辞》等古籍记载:蔿氏是楚国国君蚡冒后裔,屈氏是楚武王子屈瑕之后裔,若敖氏是楚国国君若敖熊仪之后裔。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主要是围绕楚国先王后裔展开的,异姓人掺和不进来(楚国大族皆是芈姓)。西周至春秋初期,蔿氏因站错队、支持错人导致失势;楚武王之子屈瑕也因战争失利被迫自杀,因此在春秋前期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是若敖氏之族,后来的斗氏、成氏是其两分支。

楚国很多制度不同于中原诸国,楚国令尹是中原之相国,位居楚王之下,百官万民之上;司马是楚国朝堂仅次令尹的军事要职。司马主管行政,令尹主掌军队,这两位都必须是楚王最信任的人担任,是极有实权的。楚国的司马、令尹、县公、县尹等显贵实权之官,一直是楚国的同姓贵族担任的。楚国执政集团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若敖氏执政,第二个时期是王室公子执政,第三个时期是昭、屈、景三族与王室公子联合执政。

第一个时期——若敖氏执政。春秋初年楚武王起,至楚庄王灭若敖氏,楚国十一位令尹出自若敖氏一族,楚国最高军事长官主要也是若敖氏及其分支。若敖氏占据楚国高位的同时,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王室密切配合立下许多征灭诸国、开疆拓土的战功,为楚国强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敖氏在楚国地位愈发崇高,因此嚣张跋扈,引起楚国王室的不安和其他大族的。楚庄王时期若敖氏与王权矛盾愈发激烈,最后诱发叛乱,被一举歼灭,终结了若敖氏的时代。

第二个时期——王室公子执政。楚庄王是位雄才伟略、野心勃勃的君主,灭若敖氏后不可避免地需要再次寻找合适的伙伴帮助自己管理国家朝政。楚庄王启用早年在楚国失势的蔿氏之人的孙叔敖为令尹,执政楚国。孙叔敖十分聪慧,知道楚庄王的心理,提拔重用自己只是国家需要、安抚各族需要和蔿氏式微,绝不会容忍第二个若敖氏出现与王室分庭抗礼,因此会处处防范。孙叔敖知道问题,同样知道该如何解决:他任令尹期间辅佐楚国称霸强大,同样也在扶持楚国王室公子,将楚国大权集中楚国王室。从此楚国王室力量不断加强,起到抑制世袭大家族的发展。除孙叔敖、叶公子高因镇压国内叛乱有功出任过令尹之外,楚国令尹之职被王室公子垄断,不仅如此,司马、重要县邑的县公、县尹也被王室公子所主要控制。楚国形成王室公子执政集团,王室权力独断楚国。

[var1]

第三个时期——联合执政时期。战国初年,楚悼王任用外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均平爵禄,功臣二世而绝禄”的政策,导致楚国的世袭贵族遭到极大的削弱,后来楚悼王身死、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失败,但还是对楚国政治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昭氏、屈氏、景氏三大世袭贵族(王室分支)为主干的封君执政的形式发展起来,不可避免地王室公子也参与其中共同执政。

总结而言:楚国执政集团无论怎么变,都是出自楚国王族及其分支形成的世袭贵族,清代学者言:“楚以令尹当国政,而自子文以后,若敖氏,成氏、阳氏,皆公族子孙,世相传授,绝不闻异姓为之。”任人唯亲这一政策被楚国发展到极致,但也带来好处,王权集中。楚国各级官员皆是与楚国国君休戚与共的利益同盟,他们是楚王意志的体现、楚国意志的忠实执行者。楚国任命王室子弟就职各级高官,无疑是加强了楚国王室的力量。因此在春秋战国数百年时间里,楚国王权一直比较强大,虽有内乱争权,王权却从未旁弱他姓之手,像中原大国晋和东方大国齐那样的江山该旗易帜的危机根本没机会出现。“任人唯亲”的贯彻落实,让楚国先许多诸侯国出现王权专制。

“任人唯亲”带来的坏处——人才外流

楚国独特的政治形势和国情,让王室独尊,打击世袭贵族,可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王室公子本就是王亲国戚地位崇高,如今又在朝堂上担任重要职位,掌握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非王族身份的士人上升空间极小,王室公子日益骄纵跋扈,更让一些非王室大族遭到夷宗灭族的严重打击,最后只能离开楚国,另谋出路,造出严重的人才外流,一时半会没什么影响,时间长了问题就大了。楚国许多贤能之士因遭王室公子的打击欺压,只好跑到与楚争霸为敌的晋国,去那里施展才能、一展宏图,史书称这种现象为:楚材晋用。

出逃至晋国的楚国大才,熟悉楚国内部经济、政治和军事情况,帮助晋国出谋划策,使楚国常陷于不利地位。楚国士人不仅出逃至晋国,还有去吴国和越国。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的伍子胥,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伍子胥本人也是从楚国逃出来的。晋国和吴国都在楚国出走士人的扶持帮助下成为强国,对楚国构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伍子胥那次,“吴兵人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最后复国靠的还是从秦国求来的军队。楚国因“贤才外流”一事几遭亡国之祸,更让其在争霸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北方霸业同样屡遭挫折。

贻害和新生

王室公子们生于安乐富贵的环境,顺风顺水的达到权力顶峰,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因此造成楚国执政集团的极度贪污、腐败、骄横、保守、落后,一年严重过一年。楚是南方大国,有许多仆从小国要向其朝贡进献,楚国公子们利用家族的权势身份,向他们索取贿赂,许多国家受不了了,叛离楚国,间接地促使战争频繁爆发。不单单是如此,楚国执政集团内部也存在有倾轧诬陷、中伤诽谤贤良的现象。楚国的乌烟瘴气闻名天下,韩国使臣史疾毫不客气地对楚王说:“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日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楚国那些大臣啊说着自己多好多廉明,但是境内盗贼横行,全是你那些大臣造成的。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相继开始“选贤任能”,才俊不看出处只看才能,楚国却仅引进吴起,还被楚国贵族们射死了。尤其是西方的秦国,任用大量的异国人士为自己的客卿重臣,例如白起范雎甘茂、蒙骜、张仪等等。当时的人都知晓了一个至理名言“哪个国家任用贤能,哪个国家就会富强”。秦国、吴国、魏国等都是铁证。

[var1]

总结

楚国从始至终都在贯彻落实的“任人唯亲”政策,严重阻碍了楚国的发展,致使楚国全境不能推陈出新、只能固守过去。《吕氏春秋》讥讽:时已徙矣,而政不移,楚之为政者,有似于此。刻舟求剑和抱婴投江两成语是专为形容楚国政治而来的。“任人唯亲”是楚国在战国时候开始国力不断衰微的重要原因,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楚国兴亡的实例很好告诉我们,“任人唯贤”优于“任人唯亲”,“任人唯亲”能取得一时之利,却会埋下巨大的隐患,“任人唯贤”则不同,它能够使国家、机构、组织和个人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大潮。

参考文献:《楚国八百年》《左传》

更多文章

  • 从恩怨关系和政治局势的角度,看商鞅之死的必然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死得冤不冤,商鞅之死对后世的影响,商鞅之死具体分析

    老人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人们铭记且印象深刻的,后来吃的人就不那么引人注目。当然,这螃蟹不单指的是螃蟹,还有代指其他事物。个人认为这话有失偏驳的,后来居上名垂千古者比比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他被后人熟知铭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在他创建了皇帝制度当上第一个皇帝,而是其功绩、才华和成就,

  • 安山是一座宝山,山上藏有燕国府库的铜钱,为何至今也没有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燕国钱币,石臼湖为什么有很多古代铜钱,燕国47位君主列表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大安山位于北京房山区,属于太行山的一个分支余脉,最高海拔为1438米,虽然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考古研究表明在11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在秦汉时期,大安山开辟了通往河北

  • 秦始皇安置在咸阳的六国王室哪去了?牵扯出一个秦末大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什么时候从邯郸回到咸阳的,秦始皇定都咸阳是今天的哪,秦始皇是在咸阳驾崩的吗

    数百年的割据分裂,让神州大地各处的人失去夏朝时期的大一统观念,纷纷视邻国人为异域,和自己并非同宗同族,就像我们现代中国看待蒙古、越南等国一般。抑郁愤懑的人肯定很多,其中六国王室是最明显且最多的,秦灭六国带来统一,不再有大规模战争,刚开始对百姓来说是好事,终于可以安心种田耕地,不用背负那么重的徭役和参

  •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为何能在2年后满血复活,反杀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有40万人吗,长平之战赵国二十万人为何不突围,长平之战赵国真正死了多少人

    45万人啊,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赵国的总人口也不过300万左右,相当于全国10%以上的精壮劳动力,都损失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赵国这次元气大伤,没有个十年八年是绝对缓不过来气的。万万没想到,仅仅2年后,赵国就在“邯郸保卫战”中,狠狠的“反杀”了秦国。即便是秦昭襄王御驾亲征,照样灰溜溜的回去了。不得

  • 六国均进行过变法,为何独秦国统一天下?真是变法最彻底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变法后六国还有机会吗,六国评价秦国变法,秦国的变法有多彻底

    [var1]战国时的“变法”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成了烂大街的货色,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能说出“变法”的好处和措施,变法走进战国群雄的朝堂多年。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更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但他的变法所带来的好处便利却是最大,惠及王国百年,可不是他变法和变法最彻底的缘故。战国时期,各国无不想以变法图强

  • 为何教材将扁鹊移出课本?专家:你看他的病人年龄有多大,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何将扁鹊踢出课本,扁鹊被移出几年级的课本,小学课本插图扁鹊

    小明听了顿时很不解:难道不是因为医生能够救人吗?[var1]从古至今,医生作为一位救死扶伤的职业,为军队为平民都奉献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一个个都是非常响亮的名字。但还有一位号称是“神医”的古代医生,他的名气也不算小,但奇怪的是,他却被移出了教科书,他就是神医扁鹊。[va

  • 秦国丞相张仪死后,陵墓为何“诡异”消失,原因让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张仪之死,张仪离开秦国的背景音乐是什么,秦国崛起中的张仪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张仪的生平。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由此可知,张仪是当时的魏国人,年轻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谋略之术。不仅如此

  • 鹿上会盟遗址,出土了一枚战国铜印,揭露了阜阳历史上的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铜印,战国铜印印玺欣赏,战国时的鹿山会盟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烽烟四起,各个诸侯国纷纷逐鹿中原,试图在众诸侯国中制霸。在春秋时期,共先后出现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然而,其中最为传奇也是最令人

  • 从白起之死看秦国君主专制,开启文贵武贱的历史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东西两方强国的大决战,或者说是西陲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决胜负之战。秦赵双方皆是后起之秀,不是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老牌大国。秦以步兵锐士称雄,赵以胡服骑兵称霸,两者之间的战争胜败决定着未来百年的神州走向。作为东西双方战略决战的长平之战,山东六国并没有丝毫同仇敌忾的意思,代表东方的赵国连一点其

  •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对秦国的预言,秦国统一后对商鞅的评价,商鞅虽死其强国之术却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它们都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创新和鼎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现代政治会议中也是反复提到历史上的变法,尤其是开先河、创古今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变法改革绝非就三次,可最值得提的就这三次,尤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地位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