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恩怨关系和政治局势的角度,看商鞅之死的必然性

从恩怨关系和政治局势的角度,看商鞅之死的必然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54 更新时间:2024/1/16 17:58:01

老人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人们铭记且印象深刻的,后来吃的人就不那么引人注目。当然,这螃蟹不单指的是螃蟹,还有代指其他事物。个人认为这话有失偏驳的,后来居上名垂千古者比比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他被后人熟知铭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在他创建了皇帝制度当上第一个皇帝,而是其功绩、才华和成就,放眼中国五千年历史是能名列前茅,一些制度也是具有开天辟地性的。例如中国历史第一位进行变法的人是谁?恐怕没几个人知晓(李悝)。但要问到古时变法大成者有哪几位?商鞅绝对会被提到是其中一位。

[var1]

商鞅变法可以用“辉煌”和“急骤”两词来形容,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就,对外战争的实践中也是屡次获得重大胜利。据《史记》中的相关文献记载,商鞅变法十八年时间里,秦国共对外发动过九次不是小打小闹的战争,对魏七次,对韩、楚各一次,平均每不足两年就有一次对外战争。要知道战争所需要的粮草物资、兵马民夫等,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一般封建王朝打一次稍微一点大规模的战争,所消耗的各种东西需要数年时间积累,古往今来有不少因连年战争将自己打垮的国家。而商鞅变法下的秦国愈战愈强,战争反而促进着国家发展,完全不符合常理,但这就是商鞅变法的美丽梭子啊。九次对外战争,要么胜利结束,要么战平告终,失败?不可能的。

商鞅短短数年时间不到就让秦国享受到变法红利,地位绝对能位列秦国历史大臣中的前三甲,地位虽然崇高,结局却异常悲惨——战败身死,尸体被拖回咸阳车裂示众,同时全家被诛杀。真应验了这么一句古谚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商鞅也逃不过。商鞅之死,与秦惠文王有怎样的恩怨?秦孝公明知商鞅与秦惠文王不对付有矛盾,干嘛继续安排其辅佐?他不担心秦国有变吗?商鞅败亡影响着怎样的历史?商鞅非死不可吗?带着这些疑问接着往下看。

[var1]

商鞅与新君——秦惠文王的私人恩怨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七年,商鞅因太子(即后来的秦惠文王)犯法,念及太子是国之储君将来国家的颜面,所以劓刑(挖去鼻梁)了太子老师太子傅公子虔。此后公子虔闭门不出八年,深深怨恨着商鞅。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不过这件事应该是没有给两人留下什么恶劣关系的,有三个铁证。

第一,商鞅辅佐秦惠文王共同完成变法和东出天下的大业,这是得到秦孝公安排和认可的;若是两人有过大的芥蒂仇怨,孝公会将如此重要的事安排给两个有仇的人吗?第二,秦惠文王执政后力行商鞅之法,说明他认同变法内容,也可以说明他赞同自己的过失应当收到法律的制裁。第三,商鞅作为领政秦国近二十年的变法大臣,其中权柄不下秦孝公,若是他想换太子,绝对有充足的机会和足够的实力实行成功,但他没有,史书中对商鞅意欲换太子一事没记载下一星半点。

[var1]

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商鞅与秦惠文王之间没有多少私人恩怨的纠缠。

秦惠文王为何忌惮且想除掉商鞅?

不过实际上,秦惠文王忌惮和存有除掉商鞅的心思,是在一些事上商鞅严重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国君之位。首先,秦孝公临终前曾有禅位商鞅的想法和举动,即便现在商鞅不篡位,若是日后生出其他心思,进而废黜秦惠文王,改立其他王子为秦王呢?商鞅是有这个政治资本的。其次,秦惠文王为太子时,年少德浅,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即位秦王时自身镇不住军功新起贵族,而宗室人才又因“非军功不得为属籍、受上爵”的法令鲜有实权和高位,因此秦惠文王有点形单影只。

[var1]

再其次,拥护秦惠文王的死忠力量公子虔等,大多是旧贵族出身(商鞅变法损失最大的就是秦国旧贵族,挡人财路者,如同杀人父母,商鞅对他们所做的事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因此双方关系是势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火),况且其中的领头羊公子虔与秦惠文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秦惠文王亲近依仗这些人,势必要和商鞅发生政治碰撞。再再其次,商鞅性格高傲,朝野威望甚高,几乎所有秦国百姓都是“只知有商君,不知有惠文王”,另外当时的商鞅精力旺盛、锐意进取,一点都不显老态,给秦惠文王一种莫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最后,商鞅此人做事深谋远虑、滴水不漏,而且诡诈阴险,信义于他而言完全不算个什么东西(天下人这么认为)。并且秦孝公刚刚去世,其未经允许就返回封邑商地,意欲何为无人知晓,像个定时炸弹一样埋伏在秦惠文王身边。

[var1]

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没有什么私人仇怨,相反商鞅应该是对秦惠文王和秦国有大恩的。可是在国家社稷和王位权柄面前,这些是不够看的,换做是任何一位君主即位,想起下面这位老臣商鞅,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有点智慧才略的君主刚即位,都会向商鞅实行雷霆一击,将这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剔除。

秦孝公晚年的安排

秦惠文王即位至秦惠文王拜相犀首公孙衍的五年时间里,秦国除诛杀商鞅的举动外,其余的国策、人事一切如旧,没其他大动作。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为惠文君,秦惠王元年,公子虔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遂下令逮捕商鞅,杀死商鞅在彤。秦孝公重病至秦孝文王即位初期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坛上存在有三支政治力量:秦惠文王、商鞅和公子虔,他们影响着秦国的未来,其中商鞅一派是决定秦国政治的主导力量。可惜孝公初死,商鞅误判局势,过早退出权力中心,遂被秦惠文王和公子虔合力打击至败亡。

[var1]

秦孝公晚年,各方势力就开始着手布局,为以后的官职权势做准备,而主导影响着这一切的自然是那稳坐钓鱼台的秦孝公。秦孝公对秦惠文王进行特别的栽培,“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秦孝公让年幼的太子赢驷走向政治舞台,提前去历练、积累政治资本和增长威望。而秦惠文王同时对商鞅进行着让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扶持:第一,商鞅继续辅国领政;第二,封赐商鞅与魏韩楚交接的商於战略要地;第三,意欲禅让一事让满朝皆知。这一切让商鞅的权势愈发显赫,地位让人难以动摇,为其生命保驾护航。

而商鞅本人在暗地里开始接触、学习儒学,要知道商鞅曾怒斥儒学是无实用的,并且用心拉拢着一些儒学名士们(个人见解:要知道,儒学是安定和稳固国家之学)。史书记载:“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一位得到君主权力支持变法、执政秦国大权一十八年的权臣,在新君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诛杀,虽说有着商鞅本人粗心大意使然,但要说没有反商势力的长期谋划,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var1]

商鞅死前的秦国局势

可以这么说,商鞅死前的秦国局势,有点过分宁静,连接着后来的商鞅之死,又有着风雨欲来的味道。《战国策·秦策一》记:“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所以在秦惠文王即位初期,是有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商鞅归封地应该是在公子虔一派激烈的攻讦之前。顺序应当是:商鞅告归,公子虔进言,商鞅被杀。

《史记·秦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明商鞅是未经允许自行返回封地的:“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商鞅列传》:“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商鞅未得允见的突然出走给了政敌公子虔等人的攻击口实,因而也引起了秦国官吏的追逐出咸阳实施逮捕的行动。商鞅擅自返回封邑,使自己一派的政治力量在中央空虚失去主心骨,同时也为后来被迫起兵叛乱埋下伏笔。商鞅突然告请秦惠文王返回封邑,虽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却有着猛虎入深山,想借此反手谋求更高权位的手段。

[var1]

商鞅执行的策略核心,是以自己主动告归封邑向秦惠文王示弱表示谦卑,以此化解秦惠文王的戒心和取得秦惠文王的信任,毕竟他连自己的权位都主动放弃了,秦惠文王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要知道在秦国的中枢咸阳,才是商鞅的主场,才是其权位之根本(不是在封地)。商鞅清楚秦孝公死后,若是新君不信任自己,自己很有可能被旧贵族和宗室子弟撕碎。

可是在商鞅离开咸阳中枢,秦惠文王竟没有任何的挽回意思,连起码的询问其为何回封地都没有说,直接派遣官吏军队缉捕。要知道之前商鞅没任何大过,门生故吏、有恩之人遍布朝野,朝堂之事多年由商鞅一人决断;可谁都没想到,本来反戈一击的商鞅却陷入死地,秦惠文王迫于公子虔等人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的忌惮,不符合常理地认定罪名直接派兵诛杀。商鞅轻视了嬴秦宗室等旧贵族的政治力量,高看了自己在中枢的影响力和后手,同样没有看透秦惠文王这个新君。

[var1]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他自认为宗室对他的政治攻击没有充实的证据,自己不过是未经允见回到封地,以自己的权势地位应当不算什么,还威胁不到自己。可谁曾想到,秦惠文王也想商鞅死,要清楚这个不稳定因素。可以想象,若是商鞅重回咸阳中枢执掌大权,公子虔等敌对力量绝对会遭到大清洗,朝堂之上将会是秦惠文王一君面对商鞅群臣,政治平衡将会完全失去,秦国将会变成君非君、臣非臣的局势。即便商鞅不想做秦王,也不认为自己是秦国最高统治者,可秦国人不这么想,山东六国人不这么想,秦惠文王也不会这么想。

好比一个小男孩单纯善良,但是手上一把半自动手枪(真),大人会放心吗?警察会放心吗?不管他有没有做坏事的想法,都不能允许他手上拿着这东西。秦惠文王默许大军出动绞杀商鞅,并安上造反罪名,可以说是快刀斩乱麻的明智之举。况且借着杀商鞅的契机,秦惠文王可以敲山震虎,可初步掌握朝中大权,让秦国大臣、秦国贵族、秦国军队、秦国百姓、六国之人知晓,谁才是秦国的真正主人。

[var1]

秦孝公死后,商鞅破局只有两条路最稳健:废秦惠文王立新君,之后慢慢谋夺大权自己上位;或是放弃在秦国的权位,出逃六国隐姓埋名。前者商鞅念及旧情和秦人情况下不去手,后者商鞅舍不得自己秦国事业和权势。若是不走这两条路,商鞅是注定惨死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商鞅评传》

更多文章

  • 安山是一座宝山,山上藏有燕国府库的铜钱,为何至今也没有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国燕国钱币,石臼湖为什么有很多古代铜钱,燕国47位君主列表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大安山位于北京房山区,属于太行山的一个分支余脉,最高海拔为1438米,虽然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考古研究表明在11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在秦汉时期,大安山开辟了通往河北

  • 秦始皇安置在咸阳的六国王室哪去了?牵扯出一个秦末大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什么时候从邯郸回到咸阳的,秦始皇定都咸阳是今天的哪,秦始皇是在咸阳驾崩的吗

    数百年的割据分裂,让神州大地各处的人失去夏朝时期的大一统观念,纷纷视邻国人为异域,和自己并非同宗同族,就像我们现代中国看待蒙古、越南等国一般。抑郁愤懑的人肯定很多,其中六国王室是最明显且最多的,秦灭六国带来统一,不再有大规模战争,刚开始对百姓来说是好事,终于可以安心种田耕地,不用背负那么重的徭役和参

  •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为何能在2年后满血复活,反杀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有40万人吗,长平之战赵国二十万人为何不突围,长平之战赵国真正死了多少人

    45万人啊,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赵国的总人口也不过300万左右,相当于全国10%以上的精壮劳动力,都损失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赵国这次元气大伤,没有个十年八年是绝对缓不过来气的。万万没想到,仅仅2年后,赵国就在“邯郸保卫战”中,狠狠的“反杀”了秦国。即便是秦昭襄王御驾亲征,照样灰溜溜的回去了。不得

  • 六国均进行过变法,为何独秦国统一天下?真是变法最彻底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变法后六国还有机会吗,六国评价秦国变法,秦国的变法有多彻底

    [var1]战国时的“变法”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成了烂大街的货色,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能说出“变法”的好处和措施,变法走进战国群雄的朝堂多年。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更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但他的变法所带来的好处便利却是最大,惠及王国百年,可不是他变法和变法最彻底的缘故。战国时期,各国无不想以变法图强

  • 为何教材将扁鹊移出课本?专家:你看他的病人年龄有多大,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何将扁鹊踢出课本,扁鹊被移出几年级的课本,小学课本插图扁鹊

    小明听了顿时很不解:难道不是因为医生能够救人吗?[var1]从古至今,医生作为一位救死扶伤的职业,为军队为平民都奉献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一个个都是非常响亮的名字。但还有一位号称是“神医”的古代医生,他的名气也不算小,但奇怪的是,他却被移出了教科书,他就是神医扁鹊。[va

  • 秦国丞相张仪死后,陵墓为何“诡异”消失,原因让人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张仪之死,张仪离开秦国的背景音乐是什么,秦国崛起中的张仪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张仪的生平。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由此可知,张仪是当时的魏国人,年轻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谋略之术。不仅如此

  • 鹿上会盟遗址,出土了一枚战国铜印,揭露了阜阳历史上的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铜印,战国铜印印玺欣赏,战国时的鹿山会盟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烽烟四起,各个诸侯国纷纷逐鹿中原,试图在众诸侯国中制霸。在春秋时期,共先后出现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然而,其中最为传奇也是最令人

  • 从白起之死看秦国君主专制,开启文贵武贱的历史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东西两方强国的大决战,或者说是西陲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决胜负之战。秦赵双方皆是后起之秀,不是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老牌大国。秦以步兵锐士称雄,赵以胡服骑兵称霸,两者之间的战争胜败决定着未来百年的神州走向。作为东西双方战略决战的长平之战,山东六国并没有丝毫同仇敌忾的意思,代表东方的赵国连一点其

  • 从商鞅坚持“利出一孔”的思想,看其对秦国带来的迅速富强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对秦国的预言,秦国统一后对商鞅的评价,商鞅虽死其强国之术却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它们都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创新和鼎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现代政治会议中也是反复提到历史上的变法,尤其是开先河、创古今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变法改革绝非就三次,可最值得提的就这三次,尤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地位崇

  • 秦国的富强商鞅功不可没,一直为他保驾护航的那人却始终被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商鞅简介,商鞅什么时候进的秦国,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

    [var1]商鞅变法之前,各国变法呈现井喷式蓬勃发展,以吴起变法为代表,训练出一支悍勇魏武卒,帮助三晋之一的魏国走上霸主王座,北方的赵燕,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韩国秦国,莫能与之争锋,开始了近五十年的霸业,大魏国之名响遍四面八方。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战国第一个,也不是战国最后一个,但为什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