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发迹史
刘娥父亲刘通,本是虎捷都指挥使,在跟随宋太宗征北汉的时候,死在道路上。而此时的刘娥,尚在襁褓之中,在外婆家中长大。
初,母庞梦月入怀,已而有娠,遂生后。后在襁褓而孤,鞠于外氏。
等到刘娥渐长,嫁给了蜀地的银匠龚美。夫妻二人一起去了开封,只是生活很快陷入困顿。为了生存,龚美只好决定卖掉刘娥,重新给她找一个好人家。在这种背景下,刘娥进入了襄王(后来的宋真宗)府邸之中。只是《宋史》中,为了替刘娥避讳,只是寥寥几笔便对此事一带而过。
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后年十五入襄邸。
刘娥容貌艳美,受到襄王的喜爱。宋太宗见自己这个三儿子容貌憔悴,便非常纳闷,通过询问襄王的乳母刘氏,得知了刘娥的事情。宋太宗大怒,让儿子把刘娥送出府去。襄王不得已,把刘娥藏在了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
这样,襄王还不时能和刘娥私会。而且张耆为了避嫌,又专门买了一座宅子,和刘娥分开两地居住。由此可见,刘娥肯定是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把宋真宗迷得死心塌地。
太宗崩,真宗即位,(刘娥)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
宋真宗即位后,刘娥被正大光明地迎进宫中。而且,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以刘娥娘家没有兄弟为名,把刘娥原来的丈夫龚美,改名为刘美,算是继嗣刘娥父亲这一脉。而龚美被高官厚禄堵住嘴,自然也不会再曝光和刘娥做过夫妻的往事。
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第二任皇后郭皇后去世,宋真宗便想把刘娥立为皇后。但刘娥以前的经历自然是一大污点,受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这一次,以宋真宗的失败而告终。但刘娥并没有灰心,她通过在宫中长期的锻炼,已经有了极为出色的政治手腕。
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不顾朝臣反对,执意立刘娥为皇后。而此时的刘娥,已经控制后宫并参与朝政。而宋真宗,却是病情逐渐加重,此时的朝政已经多取决于刘娥。这样的状况,就为后面刘娥的专权奠定了基础。
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和宋真宗没有孩子,她把宋真宗和宫女李氏所生的孩子据为己有,取名受益(后来的宋仁宗)。宫中之人忌惮刘娥的权势,没人敢和宋真宗提起这事。后来这个故事经过民间演绎,便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宫女李氏一直到死,都没敢和宋仁宗相认。
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预感自己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便通过宦官周怀政联系宰相寇准,想让太子赵祯(宋仁宗,由原来的赵受益改名赵祯)监国,以学习处理朝政。
但因为事情泄露,被和刘娥勾结在一起的枢密使丁谓提前得知。因此,已经掌握了朝政的刘娥,利用宋真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现状,矫诏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而以丁谓代之。
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宰相寇准密议奏请皇太子监国,以谋泄罢相,用丁谓代之。既而,入内都知周怀政谋废后杀谓,复用准以辅太子。
一同谋划的宦官周怀政,想要通过武力政变,废掉刘娥杀掉丁谓。但因谋事不密,事情泄露后,周怀政被杀,原本不知情的寇准也被贬到出任知州。就连赵祯的太子之位,都差点被废掉。宋真宗一年多没见到寇准,问左右之人:“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但周围之人都不敢多嘴。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处军国大事,开启了她专政的时期。
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
这段话,其实有给刘娥脸上贴金的嫌疑。她在位期间,消耗大量财力营造宫殿、寺庙、佛塔。除此之外,刘娥开始幻想自己成为宋朝版的“武则天”。她甚至直接向执政大臣询问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想像皇帝那样建立刘氏七庙。只是当时的副宰相鲁宗道极力反对,此事方才作罢。
原先和她勾结在一起的丁谓、曹利用等人,因为想要架空刘娥权力,而遭到她的无情打击。等到吕夷简做宰相时,刘娥逐渐享受到了皇帝般的待遇。她在天安殿接受朝贺(按礼制只有皇帝才能这样)。等到拜谒太庙时,刘娥穿着皇帝的服装去拜宋太祖、宋太宗,只是没有佩剑而已。
刘娥生前要皇帝的实权,死后还想着皇帝的殊荣。直到临死一刻,刘娥的这种想法依旧没变。
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
副宰相薛奎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在衮冕也!”最终,刘娥还是以皇后的服装入殓。至此,宋仁宗才得以亲政。而此时,已经距离宋仁宗即位11年!
被架空的宋仁宗
刘娥专政的十一年,宋仁宗是处于长期被架空的状态。即使宋仁宗到了二十多岁,仍旧没能亲政。刘娥当初自称:“候上(宋仁宗)春秋长,即当还政。”但这些话,显然是刘娥的违心之语。
天圣六年(1028年),宋仁宗已经十九岁,刘娥却毫无还政之意。谏官只是上书,让刘娥把日常事务交由宋仁宗处理,便立刻被刘娥逐出朝廷。范仲淹奏请还政于仁宗,便被贬到地方去当官。此后,越来越多的中低级官员请求刘娥还政,均被她一一贬逐。刘娥把控权力的姿态,显露无疑。
调等请太后御别殿,太后遣张景宗、雷云恭谕曰:“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设一殿?”于是请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名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议已定,太后忽出手书,第欲禁中阅奏章,遇大事即召对辅臣。
晚稍进外家,任内宫罗崇勋、江德明等访外事,崇勋等以此势倾中外。兄子从德死,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
明道元年(1032年),宋仁宗生母李氏病逝(亦有说是刘娥派人毒死)。刘娥以“一宫人死”,想要草草了事。而宰相吕夷简却主张大操大办,甚至悄悄安排用皇后的礼仪埋葬李氏。
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
此时的宋仁宗,还被蒙蔽在鼓里,不知道死的是自己亲生母亲。刘娥也害怕宋仁宗知道此事,才支开宋仁宗后质问宰相吕夷简。在吕夷简说明利害关系后,刘娥才醒悟。最终,在吕夷简的坚持下,李氏得以被用皇后礼节入殓。
后来,亲政后的宋仁宗,知道事情真相后,派人包围了刘府,并打开李氏的梓宫。当宋仁宗亲眼看到自己母亲是用皇后礼节埋葬的,才对刘氏网开一面。
而在同年的八月份,宫内发生大火。宫内的小黄门王守规首先发现火情,他一路击落宫门锁钥,带领宋仁宗逃了出来。
非王守规引朕至此,几与卿等不相见。(宋仁宗语)
而火灾发生后,百官上早朝的时候,宫门并没有打开。仁宗从拱宸门出来,百官都下跪。而宰相吕夷简却要求看一看宋仁宗的容貌,简直和当年吕端看所立皇帝是否是宋真宗一样。
宫廷有变,群臣愿一见清光。帝举帘见之,夷简乃拜。
宰相吕夷简这近似无礼的举动,说明当时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宋仁宗有被取代的可能。而在此时,荆王(赵元俨)的儿子养在宫中,吕夷简原先上奏请其离宫,刘娥却以让他陪宋仁宗读书拒绝。此次皇宫失火后,赵元俨的儿子才离开皇宫。这场大火来得十分蹊跷,刘娥的嫌疑也很难洗刷。
太后崩,帝始亲政事。
刘娥专政十一年,始终把宋仁宗架空,一直等到她去世,宋仁宗才得以亲政。而在这期间,刘娥大量消耗国库存银,使得仁宗亲政时已经国无余财。宋真宗末年形成积贫的局面,经过刘娥十一年的专政后,情况更加严重。
这个一心做着皇帝美梦的女人,虽然迫于大臣的压力,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当上女皇。可她却长期把持朝政,仪制等同于皇帝,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而已。至于史书中的褒美之词,亦不过是“为尊者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