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下的崛起,司马懿首当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既扮演了司马家族的领路人角色,也成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魏明帝曹叡是完全有机会不让司马懿夺权篡位的,但是在那个曹魏政权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无人可用,魏明帝也只能一遍重用司马懿给予高官厚禄,一边还要提防着他一面对自己有啥不诚之心。
司马懿这边倒是也干脆,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直接来了个高平陵之变,曹叡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白费,还给司马懿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魏文帝曹丕临终前给曹叡交代后世的时候,其实是有所叮嘱的,这几位大臣是经得起考验的,如果朝中有人作梗试图挑拨皇帝和几位辅政大臣的关系,不能轻易相信。然而我们的魏明帝并没有认真执行父皇的话,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让我执政了,我为什么要受到一帮所谓先帝亲信的牵制,所以,我们反观曹叡当政时期对司马懿等人的安排,就能看出曹叡是并不希望几位辅政大臣常伴左右的。
比如司马懿,在当时只要哪里有战事,曹叡必会派遣司马懿前去救援撑场,人送外号救火小队长。这样的话,让这些辅政大臣都不在眼前,曹叡自己就可以在朝中实际掌控朝政了。
三国志明帝纪中就有记载,当时司马懿的足迹几乎布满了所有的曹魏战场,拳打东吴和孟达,脚踢匈奴和蜀汉,可谓是只要是曹魏的战斗,司马懿几乎都参加过。
这也说明一个情况,也就是说曹叡当政期间,司马懿基本都是在外征战的状态,无暇顾及朝中的大小琐事,更加没有很好的执行先帝留下的遗嘱,好好辅佐这位并不喜欢自己的皇帝。
三国志陈矫传中有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儿,曹叡曾经有过一次问曹魏开国功臣陈矫:司马懿算不算上是我们曹魏的社稷之臣。陈矫到是懂得明哲保身,他这样回答曹叡:司马懿在我们朝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但是算不算社稷之臣我就不知道了。
社稷之臣也就是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其实在实际情况中,司马懿已经就是实际的社稷之臣了,但是陈矫肯定不敢亲口说出来这个事实,因为他明白,这是曹叡在试探自己的幌子。
在这里,小编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曹叡当政时期,曹魏内部的人才储备肯定要优于蜀汉和东吴,但是能够取代司马懿的可就比较难找得出来了。所以曹叡有这样的担心也是正常的,作为一国之君,眼前有个能够力压群臣的人,肯定会对自己有所威胁,但是迫于用人的压力,又不得不重用他,这就成了君臣之间的博弈游戏,不能让你太拔尖,也不能让你太平庸,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才是硬道理。
自古君臣一局棋,至于这盘棋怎么下,如何下好就看各位参与者的技术和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