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时期,我们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在白帝城被托孤的蜀汉名相诸葛亮。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也无愧刘备的赏识和卧龙之名,先是帮刘备争取到与孙权合作的机会,在赤壁打败曹操后,以荆州为根据地,建立了蜀汉。后又在刘备死后尽心尽力辅佐其子刘禅,历经几次北伐,最终命陨在实现刘备光复汉室的梦想之路上。
可是有一点十分奇怪,我们想起诸葛亮时,总是一副羽扇纶巾的模样,并且坐在“轮椅”之上。可是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都不曾有过诸葛亮腿部受伤的记载,那他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总是坐在轮椅之上呢?又为什么说,坐在轮椅上是诸葛亮的可怕之处呢?
年轻也不坐小车
首先我们要清楚,年轻的时候诸葛亮也并不是在战场上坐小车示人。诸葛亮通晓军事战术,他的长处在于谋略,并非上战场杀人,甚至说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也不为过。在早期,诸葛亮上战场的次数很少,他与现在的指挥官无异。
他通常坐在指挥部统领全军,负责战术安排,调遣赵云、关羽、张飞等骁勇善战的三国名将攻城略地。这是极为正常的,诸葛亮上战场也不能杀人,甚至还要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保护他,不如老老实实的坐在指挥部负责调遣。
何况毕竟刀剑无眼,万一作为战术担当的诸葛亮不幸被流矢射中,这仗也就不用打了。就算偶尔有人员流动的需要,诸葛亮也主要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他并非常常坐在轮椅之上,但为何诸葛亮后来出现在了战场上呢?
智囊也要上战场
其实诸葛亮后期进入战场也是无奈,这与当时的蜀国形式和他与日俱增的履历是分不开的。
前期刘备的“蜀汉创业集团”虽然实力不强,但有一个特点,名将众多,根据俗语的三国战力排名,战力排行榜前五的三位都是刘备麾下的名将。
七进七出的赵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还有号称万将中取敌人首级的张翼德,个顶个都是打仗的好手。有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士气绝对高涨,跟着这群大将厮杀敌军,势如破竹。可到后期,情况就不相同了,蜀汉集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年龄代沟。
或许也是因为后期三国各地势力也趋于稳定了,很少再能听说三国前期那样武力爆表的猛将了,而老一批的将领正一个个死去。黄忠,投奔刘备的时候就已经是高龄了,关羽败走麦城,张飞睡着的时候脑袋被人割了,赵云在跟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已两鬓斑白。
声名赫赫的五虎上将,有的老了,有的死了,到后期竟然无人可用。当然,诸葛亮也在努力培养新人,可培养的却始终比不上上一代的实力,马谡被斩了,姜维以身殉国。与此同时的是诸葛亮的声名鹊起,经过多年的指挥,诸葛亮已从初出茅庐的一介儒生,化身为运筹帷幄的“战场大魔王”。
虽不能像五虎上将,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可若是声名赫赫,少有败绩的诸葛亮坐阵,必定士气高涨。再看敌军,如果他们发现对面是运筹帷幄,德高望重的诸葛亮,还没打就觉得要输了。士气就是这样,在古代乃至现代战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士兵不要命的冲锋陷阵,敌人就会恐惧,一旦冲垮了对方的士气,对方临阵脱逃,一个跑就能带动十个逃,十个逃就能卷走百个。感觉要赢,不介意痛打落水狗,墙倒众人推,感觉要输,便抓紧逃跑或投降。
钟爱四轮车
由此可见诸葛亮出现在战场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为何钟爱自己的小四轮车呢?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早期的诸葛亮其实也骑马,马在古代一直是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可是骑马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更是需要一定的体力。
在今天,骑摩托车在公路上,长时间我们都会感觉到腰酸背痛,何况是重心更高,骑起来更为颠簸的马呢?诸葛亮当时年事已高,与他同期的人早已入土为安,一把老胳膊老腿哪里能受得了这等颠簸之苦。
另外,诸葛亮是儒将,马毕竟不是人,它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冷静自若,时刻调整身姿给诸葛亮安排舒适的办公环境。一马匹受惊,一个箭步冲进敌阵,诸葛亮难道用羽毛扇杀敌吗?所以考虑再三,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小四轮车,虽看上去像轮椅,但确实结实耐用。
另外,诸葛亮的小四轮车可能也不是简单的小推车,有民间野史记载,诸葛亮的四轮小推车为诸葛亮自己所制。不仅可以在各种路况行驶,适应各种环境,内里还藏有各类武器,一旦发生问题,诸葛亮自保是不成问题的。对于道听途说的野史,大家半信半疑,但考虑到木牛流马的记载,直到今天都没能完全复刻出来,就很难否定诸葛亮四轮车的实战性了。
结尾
历史流传至今,因为时间和当朝统治者所处的角度,难保充满了各种陷阱和被歪曲的事实,各朝各代都想要人们看到他们所希望的东西。但时间不语,却总会给人们留下答案,因为真相是藏不住的,他们往往藏在哪些最不起眼的细微之处,等待我们去发现推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