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9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李家别馆呱呱坠地。从小聪明能干,胸襟广阔,李世民被家人外人都看好称赞。本为隋朝臣子的父亲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经历腥风血雨后,李世民终于成功登上王位。他提倡节俭,休养生息,广纳谏言,对少数民族以仁政对待。
李世民在执政期间的二十多年里,留下了许多为人称赞的政绩。为了展示自己的爱民方针,对于即将要执行死刑的囚犯也适当采取宽容的政策。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秋后自觉回来问斩,他们都守约了吗?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审议一批判了死刑的犯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些囚犯按照唐朝的法律处斩,除了皇上基本上是无法被赦免的。李世民看着这些被关押在牢里的囚犯,即将面临死刑的命运,个个都显得十分沧桑憔悴。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知道自己奔赴刑场,这些人的个性心性早已和以前大不相同。
李世民仁心一动,决定先放这些死囚回家,来年秋天再问斩。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强行要求他们,也没有派人监督,只是告诉他们一定要按期回来。面对生死这种大问题,谁不想求得一命,逃得一死?被遣送回家的囚犯们心里依然是非常欣喜的,就算来年问斩也可以多活一年。只是,无异于“放虎归山”的囚犯们能主动遵守诺言吗?
第二年秋天,被释放的390名囚犯纷纷按时归来。这件事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好不容易有了逃生的机会,这些人怎么还是选择回来赴死?其实,这其中不在乎两个原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囚犯们不想遵守约定也确实无处可逃。皇帝放话允许缓刑一年,囚犯们回家要来年服刑,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约定,其实是一种安排。无论天涯海角,不遵守诺言,到最后也会被抓回来,几乎是既定的结局。
主动归来的第二个原因是,古人对于诺言的看重。“人不信而不立”,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诚信。这种思想观念牢牢地根植在老百姓的心中,就算是囚犯心中也会有这种观念。所以,在没有监督和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和家人团聚了一年的犯人们主动回到了囚牢之中等待处刑。正当所有人以为按照这种趋势,囚犯们会一个不落地返回。
清点了人数之后,大家发现,本来放走的390人,还缺一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剩下的一个人已经逃跑,不想再履行约定。已经归来的囚犯开始埋怨毁约的囚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不到两个时辰,剩下的那个人赶着牛车慢悠悠地回来了。
原来,并不是这个人想逃跑,不遵守约定,只是他病得严重,行动缓慢,没法像其他人一样迅速回来。为了在这一天按时回来,他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达成了和皇帝的约定。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囚犯们心中也算是没有太多遗憾了。在这一年里,他们和家人得到了最后的团聚,也完成了诺言,心里多少对李世民有些感激。
在李世民看来,这些囚犯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是依然能遵守诺言,也是大丈夫所为。唐太宗再次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些囚犯全部赦免,并且释放他们。囚犯们欢欣鼓舞,朝中大臣和百姓们也纷纷称赞李世民的仁政。为什么李世民会赦免这些囚犯?
他前后这两个决策在人们看来都是出其不意的,仔细推敲却又不难理解。在政权的把握上,李世民并不是李渊第一选择的太子,因为威胁到太子的地位,还被下毒加害。经历了政变之后,与兄弟自相残杀的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却并不是十分“名正言顺”。为了赢得老百姓的认同,只能施行一些仁政来获得他们的支持。
赦免囚犯,不排除李世民确实是动了恻隐之心,但政治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的皇帝之位才能坐得更加牢固。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斗争里的腥风血雨他们并不理解。民生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朝廷施行的政策直接关系到民间的生活。
暴政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怨言,皇帝的爱民政策也自然能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的“二次释放”意义才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帝还是民,当承诺变成一条纽带,双方都能实现“一诺千金”时,李世民的天下自然是载舟多过覆舟。
参考资料: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