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秋后自觉回来问斩,他们都守约了吗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秋后自觉回来问斩,他们都守约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4/1/16 13:50:00

公元598年,唐太宗世民在李家别馆呱呱坠地。从小聪明能干,胸襟广阔,李世民被家人外人都看好称赞。本为隋朝臣子的父亲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经历腥风血雨后,李世民终于成功登上位。他提倡节俭,休养生息,广纳谏言,对少数民族以仁政对待。

李世民在执政期间的二十多年里,留下了许多为人称赞的政绩。为了展示自己的爱民方针,对于即将要执行死刑的囚犯也适当采取宽容的政策。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秋后自觉回来问斩,他们都守约了吗?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审议一批判了死刑的犯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些囚犯按照唐朝的法律处斩,除了皇上基本上是无法被赦免的。李世民看着这些被关押在牢里的囚犯,即将面临死刑的命运,个个都显得十分沧桑憔悴。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知道自己奔赴刑场,这些人的个性心性早已和以前大不相同。

李世民仁心一动,决定先放这些死囚回家,来年秋天再问斩。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强行要求他们,也没有派人监督,只是告诉他们一定要按期回来。面对生死这种大问题,谁不想求得一命,逃得一死?被遣送回家的囚犯们心里依然是非欣喜的,就算来年问斩也可以多活一年。只是,无异于“放虎归山”的囚犯们能主动遵守诺言吗?

第二年秋天,被释放的390名囚犯纷纷按时归来。这件事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好不容易有了逃生的机会,这些人怎么还是选择回来赴死?其实,这其中不在乎两个原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囚犯们不想遵守约定也确实无处可逃。皇帝放话允许缓刑一年,囚犯们回家要来年服刑,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约定,其实是一种安排。无论天涯海角,不遵守诺言,到最后也会被抓回来,几乎是既定的结局。

主动归来的第二个原因是,古人对于诺言的看重。“人不信而不立”,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诚信。这种思想观念牢牢地根植在老百姓的心中,就算是囚犯心中也会有这种观念。所以,在没有监督和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和家人团聚了一年的犯人们主动回到了囚牢之中等待处刑。正当所有人以为按照这种趋势,囚犯们会一个不落地返回。

清点了人数之后,大家发现,本来放走的390人,还缺一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剩下的一个人已经逃跑,不想再履行约定。已经归来的囚犯开始埋怨毁约的囚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不到两个时辰,剩下的那个人赶着牛车慢悠悠地回来了。

原来,并不是这个人想逃跑,不遵守约定,只是他病得严重,行动缓慢,没法像其他人一样迅速回来。为了在这一天按时回来,他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达成了和皇帝的约定。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囚犯们心中也算是没有太多遗憾了。在这一年里,他们和家人得到了最后的团聚,也完成了诺言,心里多少对李世民有些感激。

在李世民看来,这些囚犯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是依然能遵守诺言,也是大丈夫所为。唐太宗再次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些囚犯全部赦免,并且释放他们。囚犯们欢欣鼓舞,朝中大臣和百姓们也纷纷称赞李世民的仁政。为什么李世民会赦免这些囚犯?

他前后这两个决策在人们看来都是出其不意的,仔细推敲却又不难理解。在政权的把握上,李世民并不是李渊第一选择的太子,因为威胁到太子的地位,还被下毒加害。经历了政变之后,与兄弟自相残杀的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却并不是十分“名正言顺”。为了赢得老百姓的认同,只能施行一些仁政来获得他们的支持。

赦免囚犯,不排除李世民确实是动了恻隐之心,但政治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的皇帝之位才能坐得更加牢固。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斗争里的腥风血雨他们并不理解。民生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朝廷施行的政策直接关系到民间的生活。

暴政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怨言,皇帝的爱民政策也自然能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的“二次释放”意义才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帝还是民,当承诺变成一条纽带,双方都能实现“一诺千金”时,李世民的天下自然是载舟多过覆舟。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更多文章

  • 两代皇帝被俘,十万百姓丧命,司马家族是如何把西晋江山败光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晋帝后谁灭了司马家族,从三国到西晋司马家族的崛起,司马家族如何建立西晋

    其实西晋就是司马炎一个人的西晋,和后来的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自从司马炎死后,西晋就垮掉了。司马衷,人称傻子皇帝,也是最窝囊的皇帝。从当上皇帝开始,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他死了,八王之乱结束了,西晋的江山也给打成稀巴烂了。司马炽,傀儡皇帝。朝政长期被司马越把持,和匈奴的刘渊,刘聪父子打

  • 唐朝名将为守城,杀3万妇孺当军粮,为何还被后世称作千古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最强守将照片,唐朝守城名将,唐朝最厉害的四大将军

    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唐朝的繁荣局面,也让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盛唐时期,唐朝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万。唐朝的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人民消费水平高,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非常的高。许多周边国家了解到了唐朝的发达水平,都开始积极地和唐朝交流,希望可以借鉴到唐朝的治国之道,于

  • 百战不殆的唐初名将,晚年李世民赐予2个绝色美女,不久后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最著名的战绩,李世民死前二十四功臣有几个,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骁将有谁

    确实没错,我今天说的这个神秘武器就是美色,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对人性充分挖掘,然后借助人性的欲望来诱之以美色,从而杀人于无形之中,古人有云“色是刮骨钢刀”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当然,除了古语之外,我今天要讲的这个历史故事,一样是对这个道理最好的诠释。唐初时期,有一个名将可以说是百战不殆,可是后来晚年李世

  •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它能避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及影响

    最浅显的原因,是唐玄宗晚年昏庸,宠信贵妃杨玉环,重用奸臣杨国忠,信任胡人将领安禄山,导致国家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文臣与武将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按照这个层次的原因来解读,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就是唐玄宗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所导致,所以李隆基就是最大的责任人。当然,它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唐玄

  • 周瑜英年早逝后,娇妹的小乔有如何下场,葬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对于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肯定都不陌生,周瑜和孙策是三国时期的少年杰出英雄人物,而小乔和大乔这一对姐妹花更是三国时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两大美女。周瑜娶了小乔为妻,孙策把大乔纳入囊中,自古就有美女配英雄的种种佳话,才子佳人更是绝配。可是小乔到底有多么漂亮,也没有资料查询认证,但可以认定的是周

  • 司马懿有多狠?宁可让士兵长冻疮也不发棉衣,11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懿隐藏很深的秘密,司马懿到底有多狠毒,司马懿一开始就有反叛之心吗

    曾经,曹操叱咤风云,司马懿一开始在曹操手下任职史上,也是处处小心谨慎。在历史上,曹操本就是个疑心病较重的人,司马懿在曹操身边虽说一直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情,但是,也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处,但是,众所周知,这司马懿也并非是个“老实人”,他心里同样有着私欲,只是,不轻易显露罢了。曹操自是聪慧的,司马懿的能力之强

  • 司马懿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撤军?专家:不撤军才是自取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一眼就识破了空城计,司马懿识破空城计为什么撤军,司马懿早已识破诸葛亮空城计撤军

    古人打仗比较讲究策略,这也是古代那些名将能够以弱胜强的根本之所在,现在人们常说的三十六计,就是古代三十六个著名的兵法策略。而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这三十六计之一,也是其中最著名的疑兵之计。空城计的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第九十五回,讲的是司马懿挂帅进攻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然后司马懿趁势率兵乘

  • 从“主帅”章邯的战略、行动和心理,探巨鹿之战中秦军大败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军巨鹿,章邯和秦军谁厉害,秦巨鹿大败后为何很快就灭亡

    巨鹿之战是秦与反秦义军诸侯的生死决战,秦朝手中最后两支能够调动的机动精锐部队全部投入进去,反秦义军一方亦是聚集了所有军事力量在巨鹿附近,此战胜负决定着中国未来百年的历史走向,影响着暴秦的延续和新王朝的诞生。巨鹿之战是新生力量和腐朽力量的对决,可是新生力量并不是强大的,相反腐朽力量才是强大的,武器装备

  • 黄忠斩夏侯渊造成了多大震撼?曹操爆粗口,刘备打官腔,关羽更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心高气傲,他在樊城之战中威震华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也在这一战后败走麦城丢掉了性命。究其原因,除了他和东吴之间因为嫁女而引发的矛盾之外,他瞧不起老将黄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都是因为他太过于心高气傲。关羽的眼界很高,在五虎将的另外四人中,张飞、马超和赵云都有着辉煌的

  • 《三国》开篇,为何不先写刘备,而要先说两条蛇?一白蛇,一青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中关于刘备的5个故事,刘备与蛇,刘备三个著名故事

    书中开篇提到的两条蛇,一条是白蛇,一条是青蛇。书中第一句就提到了刘邦“斩白蛇”的典故,算是交代了汉朝江山的来历。紧接着又说汉献帝在上朝的时候,突然从房梁上掉下来一条大青蛇,把大臣们吓的不轻。如果从表面上看的话,这两条蛇好像和三国并没有关系。那么,作者为何非要在开头就写这两条蛇呢?实际上,这两条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