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的时候,中华的大地上除了破败不堪的元王朝残部,就只剩下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这三大势力。而在这三个势力当中,要数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庞大,张士诚次之,朱元璋要数最后。可就在这三人中,陈友谅眼中的敌人,不是那个势力微微弱过自己的张氏集团,而是盘踞在金陵的朱氏力量,因为就陈友谅分析,虽然张氏集团的实力对自己的威胁是比较大的,但就张本人而言,对问鼎中原和称霸天下没有什么野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系’领袖,但反观朱氏势力集团,虽然他们的实力远远不如自己,不论是从兵力、粮草以及军事装备上,可陈友谅清楚的知道,朱氏集团的实力虽然很是弱小,远远不及自己,但这个势力集团的领袖朱元璋却是一个具有着极强野心的人;所以在最后,在当时实力排名第一的陈氏集团便先发制人的组织兵力,想要一举消灭口中隐藏着獠牙的朱氏集团。
而朱元璋方面,虽然他的才智很是过人,无论是在作战的勇猛上,还是在权术的掌握上,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硬性不足,那就是“客观实力”的不足。当时陈氏集团率领攻打剿灭朱元璋的兵力为60万之多,还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船,其战斗力让朱氏集团的各位将领和谋士以及朱元璋本人也很是害怕。因为其清楚的知道,陈氏集团的此次进攻是一种毁灭性的行动,如果自己此次一旦被其打败了,那就是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很显然,朱元璋对陈氏集团的进攻有一种吃惊,这种吃惊如果是一句话,那台词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这么快就打来了!”
是的,朱元璋是早已经料到了陈氏集团的攻击,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快到自己的实力还没有壮大,快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可无论此时的朱元璋如何去感叹,陈氏集团的攻击和讨伐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迎战还是撤退,朱元璋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在后来,经过了元璋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迎战陈友谅,并将其与陈氏集团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鄱阳湖。要知道,这一仗,朱元璋配上了所有,他的前途,他的未来以及他的命运。
就当陈友谅抱着必胜的心情去讨伐那个连自己都对此次战役自信不足的朱元璋时,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陈氏集团以最后的失败告终,这次战役使得陈友谅的元气大伤,而这次战役也使得朱元璋在后来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最后,朱元璋以其超高的军事造诣赢得了与陈氏集团的战役后,其的心情一定是从紧张中瞬间放松,也一定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后怕,所以大家才会说,就当其赢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后,却感到脊背发凉,后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