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宫发现清朝圣旨,雍正的儿子密谋篡位,但史书却不记载

故宫发现清朝圣旨,雍正的儿子密谋篡位,但史书却不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01 更新时间:2024/1/19 22:38:39

雍正45岁继位,他的儿女并不像康熙乾隆那样繁多,雍正一生有10个儿子,但其中4个生下来就夭折了,序齿的也就6个。其中,皇长子名叫弘晖,7岁去世。皇次子名叫弘昀,10岁去世。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此人多子多福,活了89岁。皇五子弘昼,是著名的荒唐爷。皇六子弘曕,被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只有皇三子最为特殊,他叫弘时,历史上关于弘时的资料,少之又少。可以说,目前关于弘时的史料,只能找到2处,一处来自《清史稿》,另一处来自《清高宗实录》。

其中,《清史稿》记载仅有16个字:

弘,雍正五年以,削宗籍,无封。

至于弘时什么时候出生的,什么时候死的,以及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削除宗籍,一概不知。虽然后世很多也是对弘时的事迹大书特书,其实都没有史料依据。在乾隆执政60年官方史料《清高宗实录》上,只有一处提及弘时,仅14个字:

三哥年少无知,行事不谨,皇考严惩。

和《清史稿》一样,乾隆说自己的三哥弘时,因为“行事不谨”,被雍正严惩。根据清朝的玉牒登基,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雍正登基时弘时已经18岁,这样一位清朝皇子,竟然神秘失踪,不知道结局如,也没有他的墓地,堪称清朝的一个秘密。雍正的儿子本来就少,弘时到底犯了什么罪,能够让一个皇子秘密消失呢?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故宫档案被带到台湾。因为资料繁多,一时整理出来。后来,两岸化交流频繁,人们才知道,台湾工作人员在整理这些档案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份清朝的圣旨,圣旨的时间是雍正四年正月初五。圣旨如此写道:

将允禩治罪,撤其黄带子,弘时既与伊子,一并撤回黄带子,并从玉牒除名。

这句话很好理解,雍正登基后,他昔日的竞争对手,八爷胤禩被雍正扳倒,撤销了象征皇家身份的“黄带子”。弘时也一并撤销了黄带子,并且从玉牒中除名。也就是说,在胤禩倒台的时候,弘时也跟着胤禩一起被取消了皇家身份,从玉牒中出掉了名字,并且提到“弘时既与伊子”,即:弘时过继给了胤禩为儿子,这道圣旨非蹊跷。

首先,雍正登基后,八爷胤禩有儿子(弘旺),雍正自己的儿子本身就少,弘时作为三阿哥,是雍正登基后年龄最大的儿子。雍正不可能轻易把一个皇子过继给宗室,更不会过继给自己的敌人八爷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弘时和胤禩一起,犯了大错,雍正觉得弘时彻底站在了胤禩那一边,干脆把弘时过继给胤禩,一起治罪吧。

雍正登基后,因为政局不稳,他并没有急于扳倒胤禩,而是利用胤禩的影响力,继续团结新旧势力。但在雍正三年,雍正突然对胤禩下手,胤禩被雍正查出一系列罪名,胤禩不仅被囚禁,在宗室中除名,而且还被改名为:阿其那(满文,猪狗的意思),很多人因此受到牵连。胤禩再怎么说也是雍正的弟弟,雍正可以打压他,可以囚禁他,为何要把他改为阿其那呢,因为胤禩贼心不死,想拉拢弘时一起篡位。而弘时自知没有弟弟弘历优秀,所以就主动地站在了八叔胤禩这边。

胤禩事发之后,雍正对弘时犯下的大错不能容忍,既然他要跟着胤禩谋逆,就干脆下令将弘时过继给胤禩,撤销宗籍,然后秘密处死。弘时,一个皇子,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因为雍正、乾隆时期发生过比较严酷的文字狱时间,所以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对弘时这个名字都讳莫如深,《清世宗实录》竟然没有提弘时,而《清高宗实录》却仅仅记载了14个字。民国时期,编撰《清史稿》,因为找不出切实的证据,只能用上文提到的16个字来书写弘时。可见,弘时篡位之事,被雍正和乾隆极力地掩盖了。

更多文章

  • 她是民国的悲情才女,被鲁迅称“仙女”,9岁被送给大户做童养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白薇原名黄彰,于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也就是现在的资兴市,白薇的父亲是当地比较有实力的农民,很早就在村里开办了私塾,借父亲的方便,白薇从小就接受了四书五经的熏陶,后来还进入新式学校学习。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熏陶的白薇和很多进步青年一样反封建,但是她的父亲却十分迂腐,在她九岁的时候,妈妈就随便找了

  • 楚国灭亡后,还有哪些以“楚”为名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楚国灭掉的国家一览表,楚国的百姓能姓楚吗,楚国进入战国时为什么会衰落

    [var1]一、张楚张楚由陈胜创立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以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率“楚军”在陈郡(河南淮阳)王为始。曾一度发展至今天河南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但在当年的荥阳之战中,起义军败给了秦朝名将章邯,从此每况愈下。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很多将领、官吏目光短浅,开始勾心斗角,内讧不断。不久之

  • 韩信求刘邦封“假王”,错在哪里?他错在:没有在齐国拥兵自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要刘邦封假王,韩信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韩信对刘邦说哪16个字

    而“建不世之功,裂土封王”,向来是韩信的梦想,亦是其追寻的最高目标,他为此一直努力不懈。韩信经营齐地,雄据黄河以北。然楚汉多年的拉锯战,兵力消耗甚巨,刘邦、项羽双方都疲惫不堪。按照战争形势发展,汉对楚已完成战略包围,接下来就是楚汉对决的时刻。但是,汉军必须在决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决战的绝对胜利,

  • 汉服的衣襟,为什么向右掩?孔子曾经说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女人脱下汉服被男人发现,汉服与礼仪的关系,汉服跟儒家文化关系

    [var1]近年来,汉服复兴的热潮越来越热,首先要感谢那些为汉服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这项文化仍旧在平稳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穿着汉服出门,把古老优美的汉民族服饰带向了全世界。但许多人了解汉服的时候,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影视剧中的“古装”就是汉服,但许多古装并不能和汉服

  • 跟韩非学管理:《韩非子》中管理、考核、领导“三位一体”的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子管理之道,浅析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一书,其文字冷峻峭刻,咄咄逼人,文学界大多给予较高的评价;其中蕴含的思想,更是绽放着璀璨的光芒。韩非生活在由诸侯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时代。虽然战国初期,法家的政策在各国雷厉风行,但旧势力,也在凶猛反扑。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法家的发展在此时受到了挫折。不过,旧势力虽然想力挽狂澜,但当时

  • 吴国怪伍子胥?这个观点很片面,不信,看吴王寿梦的“奇思妙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吴王寿梦的儿子,伍子胥预言吴国灭亡,吴国的伍子胥

    春秋时期小国林立一派乱象,周部落的太子泰伯为了父愿,和弟弟仲雍上演了一出“千里奔吴”的历史大剧,在无锡的梅里建立了句吴小国,也就是后来古吴国的前身。句吴在泰伯的领导下与世无争,一直安稳于勤耕劳作之中,虽然谈不上强盛,却也是小康之家,传到第十九代时,才真正意义上进入吴王时代,起先充其量不过是个部落而已

  • 战国第五大名将是谁,为何相比前四位会毫无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十大名将排名,日本评论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谁排第一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应当来自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中的诗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虽然这四位将领都活跃在战国的后期,且都来自秦、赵两国,故排名范围有局限性,但因为这四人战绩辉煌,军事思想理论影响后世深远,故排在战国前四名的将领争议不大,基本算是官方和民间公认

  • 黄歇:一个非王室之人怎么可能当上楚国的相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黄歇是楚国皇族么,楚国黄歇有几个儿子,历史上的楚国黄歇

    [var1]黄歇少年游学,见识广博,并且能言善辩,所以得到了楚顷襄王的赏识。当时秦国在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鄢郢(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于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黄歇到秦国时,正好秦国想联合韩国和魏国一起攻打楚国

  • 春秋五霸中的首位霸主,死后尸体停在床上67天没人埋,惨不忍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五霸谁死最惨,春秋五霸称霸的背景,春秋时期五霸七雄

    [var1]在此期间,诸侯林立,天下分裂割据,动荡不安。史上把东周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部分,以当时发生的三家分晋为时间点。春秋时期,各国的经济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些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开始相继夺取霸主地位,许多小国纷纷被大国吞并,地区统一势在必行。春秋时期的大分裂状态,造成了各国之间的互相蚕食和争

  • 封神中,纣王有一大将,宁可殉国也不做俘虏,封神后人人避而远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封神榜纣王的真实实力,封神榜纣王的战绩,纣王为何可以封神

    要说封神演义的忠臣名将数不胜数,比如说殷商的闻仲,张奎,魔家四将等等英雄豪杰都是为国捐躯,至死不渝,虽说君不正,但他们仍是义无反顾的忠于殷商,忠于纣王,毫无后悔之意。此等英雄虽说是反派,但对于他们爱国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当殷商日渐衰弱之时,只因纣王的贪恋酒色,迷恋妲己,滥杀大臣,百官也对殷商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