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的衰微,却是乱世英雄的机遇,然而,这亦是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当初声势浩大的几路诸侯中,吕布为曹操所败,枭首于市井;袁术因众叛亲离,恨亡于病榻;张绣苦内外交困,复降于曹操;而刘表中立、孙策退守,整个北方,只剩下曹操和袁绍。
曹操剧照
、
决战总是要来临的,双方的野心,都不容许“两虎并存”,兵强马壮的袁绍率先出击,在建安五年,命大将颜良为先锋部队,直奔白马,文丑则兵进延津。曹操势弱,但他依旧押上了所有的家底,积极应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从数据上来看,袁绍精兵十万、良驹万匹,还有刘备数万援军。而曹操这边,兵力至多两万,而且还需分兵把守,因为谁也不知道袁绍会从哪边渡江。怎么看,这都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因为袁绍具有碾压曹操的实力。
袁绍剧照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大胜,完败袁绍。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处于绝对优势的袁绍狼狈而逃呢?
仔细分析这场战役的前后,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出兵时机错误
袁绍和曹操之间终有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虽然袁绍实力大过曹操许多,但当时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
首先是“兵非义兵”。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大义,可以自称是东汉正统,而袁绍则是以势压人,师出无名,只能背上叛军的名声。
曹操的军队,是尊奉天子,匡扶正义,这样一来,士兵们就有一种堂堂正正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军队便有了凝聚力。当时民生疲惫,连年征战,而袁绍妄动刀兵,所以相比曹操的军队,他们是缺少这种信念和凝聚力的。
汉献帝剧照
这两种因素,看似虚无缥缈,实际至关重要。若是袁绍的军队,能够一股作气,消灭曹操,自然无多大影响。然而一旦作战失利,打起了持久战,那么袁绍这方的士气,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对于这些因素,袁绍的谋士沮授早就提醒过他:
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庾无积…,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
更何况,出兵还不一定打得过。当然,这句话,一般的谋士是不敢说的,但是性格刚直的田丰说了出来,他言道:
曹公善用兵,众虽少,未可轻也。
他认为,曹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打得下的,袁绍首要的任务,就是稳定刚刚吃下的地盘,把占据的四州之地,使其富足起来,大兴农业,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加紧备战,联络其他诸侯,去攻打曹操。
内修农战,外结英雄。
沮授剧照
然而袁绍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消灭曹操,易如反掌,并且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关进了监狱,准备得胜归来,再收拾这个出言不逊的下属。然而,没想到,一切都被田丰说中了。
第二、好大喜功,贪图虚名
虽然袁绍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他依旧不敢掉以轻心,这场战役的开始,曹操便感觉很吃力,因此,在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便带着百姓和士兵退往官渡。白马和延津不要了。
其实曹操这一招“弃卒保车”是一个大坑,他知道在正面很难和袁绍抗衡,因此,他利用主场作战,以及袁绍贪慕虚名的性格,来为自己创造优势,弥补自己兵力的不足。那这个战略有着何种目的呢?
曹操剧照
目的就是让袁绍拉长战线。袁绍好大喜功,对于送上门的延津和白马,他绝对会吞下,并且,但凡是曹操退出的城池,袁绍都会派兵占据,这样一来,他便可以摆出自己战无不胜,吓得曹操望风披靡的胜利姿态。
可是,袁绍本来就是异地作战,军资运送不便,此时他又占据了那么多的城池,一则兵力分化,二则补给线拉长,运送成本增加,袁军本来兵多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而曹操正是凭着以退为进的手段,才能以两万的兵力,和袁绍打了一个平手,其实对于袁绍来说,这样的局面,已经是输给曹操一筹。
第三、内部矛盾
曹操退守到官渡之后,双方一直相持不下,连续几个月,都没能打破僵局,此时,就看哪方坚持不住,或者出现变故了。
袁绍、曹操势力范围地图
曹操连续几个月都是精神紧绷,身心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作为主帅,他不能表现出颓废的神情,在许县镇守的荀彧也一直给他打气:袁绍倾巢而出,只要打赢了这一仗,那么整个北方都能收入囊中。
坚持就是胜利,曹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在建安五年的九月,刘备看到袁绍久攻不下,有点情况不妙的感觉,因此他借着去荆州刘表搬救兵的借口开溜了。
刘备不在,对于袁绍来说,影响并不大,但要命的是,他的重要谋士许攸倒戈投向曹操了。关于许攸倒戈的原因,有两个:
许攸贪财,绍不能足。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而叛绍。
许攸剧照
在《汉晋春秋》中,则是说袁绍屡次都不听许攸的建议,贻误战机,许攸颇有“竖子,不与为谋”的心态,转而投向曹操。反正不管怎么说,许攸的这此行动,使得胜利的天平向曹操倾斜了。
因为许攸是袁绍团队的核心人员,对于袁绍军队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听到许攸来投,曹操高兴的无以复加,他知道胜利的契机已经来了。
果不其然,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军资都在乌巢,并且乌巢没有重兵把守,只要派一支奇兵,将粮草烧毁,那袁绍的军队便不攻自破。
曹操听到之后,喜不自胜,挑选了五千精兵,自己作为主将,趁着夜色从小路奇袭乌巢。情况果真和许攸讲的一样,乌巢守备松懈,曹操轻而易举就得手了,一把火将袁绍的后勤物资烧了个精光。
刘备剧照
如果说刘备开溜和许攸叛逃对袁绍是双重打击,那接下来的第三打击,使袁绍胜利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曹操在偷袭乌巢的时候,那里的守军第一时间向袁绍报告了情况,之后苦苦坚守,想等袁绍派兵支援。他手下的大将张郃也建议立刻救援乌巢,因为粮草对于军队来说,是重中之中。
但是有人和张郃唱反调,此人是袁绍的谋士郭图。他认为,可以趁此攻打曹操的老巢一官渡,“攻其所必救,乌巢危局自解”。这个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是纸上谈兵。
乌巢守备松懈,如果不救,曹操顷刻之间便可攻破。但是官渡,是曹操的大本营,易守难攻,而且曹操偷袭乌巢,只带了五千兵马,大部分兵力还在官渡,若是等袁绍攻下官渡,曹操早就从乌巢杀了几个来回了。
张郃剧照
然而就是这样的昏招,竟然被袁绍采纳了,于是带着重兵去攻打官渡。在他看来,郭图说的很有道理,等攻下官渡,粮草有没有无所谓了,即使攻不下,曹操对于老巢肯定非常在意,一定会立刻回援,而他可以半途阻击。
但事实结果,如张郃料想的那样。
袁绍这个人,没有容人之量,并且容易把过错迁怒到他人身上,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上文说的田丰,因为在出战前直谏过袁绍,袁绍兵败回去后,便杀了田丰解恨。
像这样的事情,在袁绍身上屡见不鲜,张郃也是袁绍身边的老人,知道他的这种性格,更知道袁绍此去必定失败,而他失败后,一定会拿自己撒气开刀。
官渡之战动画图
所以张郃直接带着部下投降了曹操。在这三重打击之下,袁绍已经彻底失败了,曹操从乌巢回来,看到来投降的张郃,知道大局已定。因此,在贾诩的出谋划策之下,曹操背水一战,而袁绍这边,颜良、文丑已死,张郃叛变,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并且粮草被付之一炬,军心涣散,最后兵败如山倒,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退回河北,从此再也翻不了身。
结语:
袁绍失败的这三个因素,归根结底,是其性格使然。袁绍曾广招贤士,想学战国四公子的做派,但是战国四公子是真正的礼下贤士,而袁绍只是沽名钓誉,正因为他是一个贪慕虚名的人,才会吞下曹操抛出的诱饵。
曹操剧照
并且,袁绍网络了大量人才,文武兼备,可是他从来不会真正使用这些人才,这一点,他和曹操完全相反。曹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所以,最后是曹操统一北方,而不是他袁绍
像田丰、沮授、张郃、许攸,这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可是对于他们的良言,袁绍从来没有听从过,因此,所有胜利的因素,都被袁绍完美错过。
四个字形容他,就是刚愎自用,如果不是这种性格,也不会有这次的师出无名,也不会有战斗中的步步失利,更不会有后来的内部分裂。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在绝大多数事物中,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