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说中的四个顾虑都不存在,曾国藩手握重兵不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传说中的四个顾虑都不存在,曾国藩手握重兵不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811 更新时间:2024/1/16 18:16:47

曾国藩最终还是选择了屈身为奴,并全力争取当一个称职的奴才。有人还为此总结出了曾国藩不造反的四个顾虑。但是细细想来,传说中的这三个个顾虑都不存在,受尽欺压的曾国藩不肯或者不敢造反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曾国藩有功于清廷,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曾国藩也是清廷最讨厌的功臣,上至咸丰同治(慈禧),下至内阁大臣地方督抚,有机会就踩他几脚,我们试着可以说曾国藩是清朝挨皇帝骂最多的“忠臣”“功臣”。要是曾国藩真有三分骨气,应该早就摔耙子不干了,如果有十分骨气,肯定就要反戈一击掀翻清廷了——当时大厦将倾,只要伸出一个手指头一戳,被八旗贵胄挖空墙角的清朝基业就会轰然崩塌。

但是曾国藩最终也没有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有人总结出了曾国藩的三个顾虑,其中第一个就是湘军已经分裂,曾国藩失去了绝对掌控权。

在战争后期,原本有三十万的湘军已经分化成三大块,左宗棠带领的一块成了楚军,李鸿章带领的一块成了淮军,曾国藩真正能指挥动的,也就剩下十万人左右了。如果曾国藩举旗造反,可能会面临楚军和淮军的夹攻。

其实这第一点顾虑是不存在的,首先是最能打的左宗棠并不反对曾国藩起兵。跟左宗棠一样想法的还有彭玉磷、鲍超,“东南半壁无主,曾公(彭玉磷称老师)岂有意乎?”这是湘军将领的共同心声。有晚清最后名将左宗棠这个当时诸葛亮的支持,曾国藩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老师和伯乐,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李二先生在背后捅刀子——以李鸿章的政治智慧,岂有不知“拥戴之功大过天”的道理?与其守护烂掉渣儿的清廷,哪如把老师推上皇帝宝座当个从龙之臣?

退一万步讲,李鸿章犹豫观望甚至怀有二心,有左宗棠在旁边看着,李鸿章还真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李鸿章想卖师求荣,他的淮军也打不过左宗棠装备精良的楚军。所以说“曾国藩兵力不足”的顾虑,是根本不存在的。

传说中曾国藩地第二个顾虑,是清廷对他早有防范,而且湘军也染上了八旗陋习,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了。这个顾虑当然也不存在:以曾国藩的军事素养,哪能不知道清军已经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弱旅?不要说湘军淮军楚军,就是几个老百姓拎着打狗棒,也能把八旗军揍得抱头鼠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湘军虽然有些堕落,但是传承的精神还在,只要曾国藩施展出“剃头”手段,重建湘军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他本来最擅长的就是把农民变成精兵,更何况幸存的湘军百战余生,战斗技能已经变成了本能。

传说中曾国藩还有地三个顾虑:当时的江山已经稀烂,可以说是一个烫手山芋。往内看,民不聊生,往外看,列强环伺,重整山河是一件苦差事,或许还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以草根之心度枭雄之腹了:试想那一次改朝换代,不是把固有江山打得稀烂?乱世出英雄,要真是天下太平,根本就没有汉太祖(大家称之为汉高祖,错了,应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崛起的机会。

至于传说中曾国藩的第四个顾虑就更是扯淡了:居然有人说曾国藩之所以不肯或不敢造反称帝,是因为“九帅”曾国荃在造反这件事上太积极了。曾国藩害怕自己成为烛影斧声中的被害人宋太祖赵匡胤,而曾国荃这个真正的枭雄,可是比宋太宗赵光义还要心狠手辣。

这就是扯淡到不能再扯淡的顾虑了:大雁还没射下来,哪里有必要去考虑是炖还是烤?曾国荃就是一个武夫,政治上几乎等于一个白痴,而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则是一个政治高手,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就是曾国荃有兄终弟及的野心,也玩儿不过侄子曾纪泽。

既然上述四个顾虑都不存在,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为什么还是不肯起兵造反呢?其实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用现在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曾国藩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名将,但准确的称谓应该是“儒将”,事情就坏在这个“儒”字上。曾国藩所秉承的“儒家思想”,早已经被被朱熹和二程阉割得只剩下“三纲五常”了。按照宋朝以后统治者的思想,儒家只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早把孟子的“民贵君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曾国藩眼里,不管道光同治(慈禧)多么混账,那都是君,都是天,都是爹。

叛君不忠,逆天不详,忤逆不孝,这种事情曾国藩干不出来。所以说曾国藩不肯造反,并不是真有什么顾虑,而是他骨子里就没有真正儒家兼济天下的血性。他的膝盖已经习惯与地面接触,让他站起来振臂一呼,他不敢,也不肯……

更多文章

  • 乾隆患病,太医诊断后不好开口,无奈开一药方:和皇后同住一百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临终前用的什么药方,乾隆得羞于启齿的病,乾隆药方

    乾隆皇帝算得上是我国古代长寿皇帝中的佼佼者了,他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竟然活到了八十九岁高龄,而且当了整整六十年皇帝,加上做太上皇的三年半,乾隆实际控制朝政六十三年半,这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他之所以能如此长寿,是因为乾隆平时很注意保养身体,不仅吃得好,而且他喜欢骑射类的运动,所以

  • 清朝灭亡后,皇族都去哪了?多数人从事了一个行业,如今依然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灭亡后皇族去向,清朝灭亡的皇族有哪些,清朝灭亡后的皇族后来怎么处理

    “不恋经商利万金,晚来古路问佳音”,这是宋代诗人笔下对商人这一职业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重农抑商一直都是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商人,自古以来在小农社会都是处于最底层的职业。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古代史也渐渐瓦解,随之而来的社会大变革,考验的不仅仅是百姓,那些皇族后代的生活,也有着一次“大换血”。那

  • 李善长死前大喊:我有免死金牌!朱元璋:看清楚上面的9个字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吴王的手中,曾经就有那么一块免死金牌,意思就是说这个金牌可以免除其他的人的九次死罪。而且,里面更厉害的是,如果那个人犯的罪不是严重,那么就连官府也无法对他用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是否正确。但是它的作用十分的大,很是厉害了,如果自己想要去保什么人,它就会派上用场了。这也是很多的人这么想要得

  • 此人堪称明朝之卫青,如若不死,朱棣不敢起兵靖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靖难战死将领,明朝卫青有多厉害,朱棣靖难其他皇子在干嘛

    太子朱标还在世时,朱元璋便有意识地为他储备全套班子的文武精英,以便作为巩固皇权,彻底解除北元之患的需要,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常胜将军蓝玉。遗憾的是,因为朱标早逝,朱元璋害怕皇长孙朱允炆压不住这帮太子党成员,于是便将他们斩尽杀绝;老将之中只留下善于防守的将领——耿炳文。朱棣起兵靖难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

  • 水浒传:方腊8员大将,为什么能灭杀大半的梁山英豪?原因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水浒传方腊有多厉害,水浒传方腊为什么那么厉害,水浒传方腊势力排名

    在梁山起义的时候,他们是创业,为自己打拼,因此个个干劲十足。但是自从接受招安之后,就变成了为朝廷打工。再加上很多人本来就对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有很多怨言,因此意志消沉。在这种情况下,梁山好汉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方腊起义的军队中有很多人才,不仅能文,还能武,所以,对于这样厉害的人物,自然让梁山好汉们吃了

  • 水浒中宋江死后,他就起兵造反,还在陕西当了一年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宋江起兵,宋江在水浒传最后下场

    结果呢,朝廷给了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职,就忽悠着他打辽国,征方腊,最后他自己被高俅毒死不说,还让梁山好汉七零八落,死的死,走的走,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断送了大好前程。那么,梁山就这么完了吗?没有。事实证明没有宋江,梁山好汉好像会更了不起。梁山好汉(影视剧截图)传说中,李俊等人跑到暹罗,自立为王,过起了逍遥

  • 胡惟庸:九族全灭,3万人垫背,中华最后一位丞相,究竟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古代丞相的形象写照。丞相一职,作为朝廷中话语权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名忠心耿耿的好丞相,不仅是当朝皇帝的心安,更是后世赞扬的对象。而明朝的这名丞相胡惟庸,却与上面的描述大相径庭。以至于朱元璋为了他一人,不惜杀掉了三万人,酿成了明初四大案之

  • 水浒传这3人恨宋江入骨,明明身怀绝技,上梁山后却一次不肯施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水浒传中唯一看穿宋江的人,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所有事件,水浒传宋江的绝技和特征

    再比如鼓上蚤时迁,凭借一身偷鸡摸狗的好本领,成为梁山第一侦察兵!将徐宁赚上梁山,全靠时迁潜入徐宁府中,盗得雁翎圈金甲,不管攻打曾头市还是高俅,也全靠他刺探军情,而在征讨大辽、田虎、王庆时,他屡次潜入敌营放火,也是立下汗马功劳!而帅哥燕青更是卖力,在李师师面前出卖自己一身“玉亭柱上铺阮翠”般好花绣,才

  • 水浒中下场最好的人,他识破宋江意图,谎称回乡探母,却一去不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浒唯一看透宋江的人,水浒宋江著名事件,梁山聚义后宋江回乡探亲了吗

    根据小说我们都知道,梁山的掌权人本是晁盖,但是后来宋江投奔梁山,不敢屈居人下,于是就设计拉拢底下的人架空晁盖,等到晁盖去世以后他自然而然就被奉为了梁山老大,受尽梁山好汉的尊敬和追捧,共同谋划着美好的未来,而这时公孙胜却借机离开了。公孙胜见证了晁盖和宋江之间的争夺,深知宋江是一个心机深,手段狠的人,他

  • 史上最惨状元,不足二十日,却被朱元璋以车裂处死,原因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最悲惨的状元,朱元璋为什么杀新科状元,两状元被杀朱元璋影响600年

    前言: 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而每每当有人说起我们的高考如何如何“不公”之时,我都会笑笑。在翻看了众多的历史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对于我们而言是何其的公正,与古代的科举制度而言,进步良多,让我们以一件明朝科举之案,来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让我们能够砥砺奋进,成就自我。科举制度自隋朝隋文帝杨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