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真实的大禹,真实的夏朝、真实的夏都,真实的治水,究竟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263 更新时间:2024/1/21 2:36:20

华夏文明来自于夏朝,夏朝的建立得力于、舜、禹三代形成的文明禅让制度。对于尧、舜、禹三位帝位传承者,所形成的接班禅让制度,现代人普遍认为是一种神话传说,尧、舜、禹也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很能相信他们是实实在在、从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尚品格的帝王。从怀疑尧舜禹人物的真实性,到怀疑禅让制度的真实性,进而否定夏朝在中华历史中的真实存在。

根据中国考古研究成果,我国在12000-9000年前进入早期陶器时代,9000-7000年前进入中期陶器时代,7000-4500年前进入晚期陶器时代,4500-4000年前进入晚期后段陶器时代。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农业经济类型可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陶器也不甚发达。

根据《孟子??尽心下》记载,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 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以及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中国夏朝的开始的年代为距今4100千左右,尧舜禹的年代距今4200-4100年左右,属于晚期后段陶器时代,陶器发展也进入了比较成熟期,陶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用具。

陶器在人类考古学上的划分,完全是近代的事情,远古人们只是把它做完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通过对我国文献中对于陶器的记载,可以为我们研究尧舜禹,提供不少的可靠资料,来印证尧舜禹做为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就是史料中对大禹从普通人成长为帝王过程的真实描述。大禹在成为管理天下的帝王前,也要依靠农业生产耕种来生活,还要进行制作陶器来获得生活用品,还要进行捕鱼来改善生活。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在不同时节进行不同的劳作,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状况下,通过多种的劳动,实现家庭的衣食温饱。这与神话传说中的高、大、上的大禹故事,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有着根本区别,是让尧舜禹走入现实人物,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至少在2400年前的孟子时代,大禹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实人物,否则,孟子的话就会遭到人们的反驳,或者孟子论证的道理就缺乏说服力。因此,大禹在孟子时代是位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而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崇。

如果我们从现代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大禹从事的“自耕稼、陶、渔”,完全符合我们所得到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符合4100年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符合人们所主要从事的生产生活内容。4100年前,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捕鱼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保障,陶器的使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品,必不可少,必须大量生产制造。大禹所从事的劳作完全符合4100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从考古学的成果来判断,历史记载中的大禹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大禹建立的夏朝,也有着考古学上理论基础。

在《孟子》的记述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大禹生活的自然环境,可进行农业耕种的广阔土地,可方便进行捕鱼的众多湖泊、河流,拥有众多人口,方便人们生产陶器、交易陶器、获得陶器。农业生产离不开温暖的气候与充沛的雨水;捕鱼离不开丰富的河流湖泊,这样的自然环境,只有在中国的南方或者相对南方,才容易满足。如果更具体一些,在中国的版图中,给这样的环境一个精确的定位,那么,淮河流域淮北平原,就与这样的自然环境不谋而合。

在淮北平原,既可以种植北方的粟、黍等旱作谷物,也可以种植南方的水稻等作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源充沛。在远古时期,人少地广,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来进行生产生活,淮北平原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最还好的生活环境,也是文明最容易形成、积累的自然环境。相信大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与生活。

在淮河以南的淮北平原,不仅有平坦肥沃的土地,适合人们农业生产,还有丰富的河流湖泊,来满足人们从事捕鱼生产,丰富人们的食品来源,给人们提供丰富的鱼类与水生植物食品。这些丰富的鱼类与水生植物食品,更容易促进人类的智力发展,催生文化与文明的诞生。而在双墩遗址发掘的双墩文化遗址,其7300年前人类文明印记,就是对这种自然环境催生人类文明最后的证明。4100年前发生的“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这一重要的夏朝历史事件,就是发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因此,大禹生产生活在淮北平原,从事“耕稼、陶、渔”就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类生存最好最优的选择。

淮河流域即使在现代,其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都要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是国家治水的重要区域。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历史记载也是重点发生在涂山地区,是大禹的夏兴之地。史料记载中最明确、详实的大禹治水历史事件、地点都是发生在涂山地区,大禹文化的传说也是最具体、丰富的。因此,大禹生于此、长于此、生活于此、治水于此,是最合情合理与符合史料记载的真正区域。

大禹生于此、长于此、生活于此、治水于此的淮北平原,大禹建立的夏朝,其国都会远离这个地方吗?会远离生活的地方、远离具有丰富自然环境、建功立业的地方?远离治水成果受益最直接的地方吗?其他地方的人们会到几百公里外,八年亦或一十三年长期在外治理别处的水患?不要说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极其有限,就是放到现在,人们的精神境界普遍崇高的情况下,让大禹带领众多的异地人士到淮河流域来治理洪水,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治理淮河建立不世之功的大禹以及大禹的追随者,必是身受水患的本地人民;他们才具有长期为彻底解决水患的动力、决心、毅力与条件。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的概念太大了,更具体、更精确地说,夏朝国都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华夏文化、华夏文明的标志。以夏朝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才是更精确、严谨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四方”一词在我们的话语中还包含有一种自豪、自美、自信;“四方”一词具有深厚的夏朝文明特色,夏朝时期建立的方国,是形成“四方”词语的根本来源。那么,“四方”一词可以为我们寻找确定并夏朝国都,提供一些隐含的重要线索吗?

在淮北平原(亦或就是原始的淮北中原)淮河流域,有一条古称夏水的支流北淝河,在北淝河的下游有一个称为“四方”的湖泊四方湖,在四方湖畔有一个人们不知原始历史来源的古城遗址。这座古城遗址与四方湖,共同构筑了《诗经》中的诗情画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这还不是古城与四方湖的全部历史,更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就包含在这“四方”之中。

四方之中是什么?四方之中就是夏朝的国都;夏朝国都旁的河流,四方人士人们怎么称呼?当然是夏水;北淝河的古称是什么?就是夏水;夏朝国都具有多大的规模才能成为夏朝的国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孟子》对天子失国的夏都描述。而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规模就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出一辙。

更多文章

  • 聪明绝顶的商纣王,为啥加速了商朝的灭亡?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商朝六百年,它经历了多次迁都、频繁的盛衰循环,可谓命运多舛。我们先认识下商朝的两大特点:第一,“殷因夏礼”,商朝本质上是对夏朝的延续。名为“朝”,实际上其实是部落的联盟,商王居住在都邑,定期巡守天下,统治着分散在各地的部落君长(即所谓的“诸侯”)。他们直接关系松散,一旦商王室实力衰落,就会面临来

  • 先秦:“牧野之战”前的大阅兵之周武王观兵孟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观兵 周武王九年,武王姬发在毕地给先君献完祭品之后,直接率领准备充分的大军向东方的天下之主殷商而去。那么周武王这一次的目的是什么呢?历史上把周武王的这次军事行动称为“观兵孟津”,也就是定义为了一次阅兵行动。周文王治理周国将近五十年,所以在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声望,因此周武王为了对外宣扬自己的正统性,这

  • 先秦:周穆王征伐犬戎之战一无所获的尴尬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穆王征伐犬戎,犬戎国,犬戎是什么意思

    01犬戎犬戎是上古时期就开始活动于我国西北一带的部族,他们可能是游牧民族,也可能是半农半牧民族,是华夏文明认定的西戎的一部分。早在夏代就有犬戎的记载,《竹书纪年》中记载,在夏朝第四代王“相”的第一年,夏王朝就进行了一次征伐犬戎(畎夷)的战争。此后犬戎就时不时地出现在史书上,商王朝与犬戎作过战,周文王

  • 为前途韩信几次背主,带兵赢家却结局凄惨,只因功高盖主不知收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韩信是不是最会带兵的人,韩信带兵有多厉害,韩信交出兵权的原因

    但是众所周知,韩信在项羽那里没有受到重用,而是当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郎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项羽的侍卫。时间一长韩信觉得升迁无望,所以就投靠了刘邦。但是韩信当时真的是升迁无望么?这点从韩信当时的职位就能看得出来,侍卫虽说没有什么明面上的权力,但其实在古代的军队中将领的贴身侍卫要比一般的千户官权力都要大的

  • 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诸葛亮死活不跟随,13年前孔明就已道明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后期为何疏远诸葛亮,诸葛亮孙权刘备关系,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刘备后来还拥有了五虎上将等一些著名的勇猛将士。在公元219年和曹操大战汉中的时候,刘备获胜。但是在公元220年,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败走麦城,中了曹操和孙权的奸计,死在了临沮,因为关羽这个人一直都是忠义之人,宁可战死也不投降,所以最后死在了孙权的手上,而荆州又丢了,这彻底的激怒了刘备。在公元221

  • 魏,蜀相继称帝,为何远在南方的孙权不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形成,孙权在哪里登基称帝的,孙权为何称帝那么晚

    时隔一年,公元221年,蜀中刘备听闻曹丕已经称帝,于是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作为三分天下的孙权集团却在229年称帝,国号吴,为何同为天下三分之主,却称帝这么晚呢?历史上对于孙权登基时间晚,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不妨我们以上帝视角去分析下孙权这也是明智之举。其一:没有合理的登基理由曹氏家族虽然一直是挟天子

  • 赵云比关羽强?为何文丑大战赵云不分胜负,却被关羽三回合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云为什么杀颜良文丑,文丑跟赵云大战为何被关羽秒杀,文丑和赵云的对决

    现如今许多的影视作品也是以这一时期作为背景、素材进行拍摄的,一些人也喜欢在闲暇时间观看这类影视作品打发时间,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最让人感到着迷的也许就是当时将领们之间的争锋与对决。不知道大家对于颜良这个人又有怎样的看法,我想提及到这个问题,一些人则会认为其身为袁绍阵营中才能最为出众的将领,下场确实极为凄

  • 魏延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关羽却对他惺惺相惜,其中暗示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延给关羽的三个忠告,赵云魏延关羽蜀枪,魏延与诸葛亮有关系吗

    在正史中似乎诸葛亮五次北伐,也并没有让魏延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可是“五虎将”中最为心高气傲的关二哥,对魏延可以说是惺惺相惜。按说关羽都看不起黄忠,为何却对“叛将”魏延欣赏有加?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敕封五虎上将,并且将魏延封为镇北将军。公元219年彼时的刘备还未称帝时,安排汉中太守这个职位时,

  • 魏延屡次被刘备委以重任,为何诸葛亮却不信任他,原因竟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接受魏延的建议,诸葛亮为何重用了魏延,魏延有多怕诸葛亮

    首先,就要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描写的一个情形,那就是北伐后期,诸葛亮自知自己的命数,为了能坚持完成北伐大业,他用七星灯为自己续命,但是在严密部署的情况下,魏延却突然闯入他的帐中,破坏了七星灯的阵法,导致诸葛亮的谋算失败,从诸葛亮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那等同于害命,虽然这个故事出自演义,其中有很多作者的夸

  • 魏延的一位同乡,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在蜀汉后期执掌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正史魏延和诸葛亮关系,正史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打压吗,魏延是蜀汉的猛将

    于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马谡果然在街亭之战中展现出自己纸上谈兵的一面,不仅失守街亭,更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功亏一篑。而除了马谡,就本文所要说的董厥,也是一位诸葛亮曾经非常器重的人才。诸葛亮开府治事,以董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不过,对于诸葛亮称赞的董厥,虽然在蜀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