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为何始终对楚王忠心不二?真相颠覆认知!

屈原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为何始终对楚王忠心不二?真相颠覆认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46 更新时间:2024/2/5 17:58:37

[var1]

屈原无疑是当时楚国在文化上最具开放态度、最博学的人。他与怀王具有特殊的感情关系(在诗篇中甚至流露出断袖之癖和对楚怀王单恋的倾向)。他在政治上抱负远大,试图复兴楚国,由楚国来统一天下。

但是,从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的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孤独少友。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必然难以成功。

不过一个人的缺点往往也是他的优点。性格上的弱点导致屈原与政治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却在文化艺术领域成就了屈原的伟大。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鸿篇世制的个性化诗人,他的诗篇创造了新的体裁类型,而且他所采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幽兰空谷的存在主义感受,成为后世无数文化人模拟的文化原型。

[var1]

屈原绝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史是由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这种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君王或政治环境的不利,同时也兼有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质与性格的原因。人们可以热爱他的诗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这种失败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治生态的不利。犹如生物遗传史上那些灭绝的动物(如恐龙),无权抱怨环境的恶劣(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其灭绝一样。因为在同样的大生态背景下,毕竟仍有存活下来的物种。先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变易,图发展,这种政治的现实主义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实现其抱负的第一要义。

总体来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类文人的典型,虽享有文坛生命,但清高孤傲一辈子在政治上不得志。这一类人中,还包括不久后的宋玉,其后的贾谊,以至身为王子的曹植,唐宋的李白、苏轼、陆游、辛弃疾,以至晚近的康有为、柳亚子、梁漱溟等等。文学与政治,道义的抽象价值与历史中的现实宿命,在本质上毕竟是全然不同的。

[var1]

那么咱们该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符合政治家的标准呢?

窃以为,合格的政治家,是基于在现实基础之上,懂得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才去做那些政治性大事,才能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中发挥出洪荒之力,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最大理想。

可是,屈原则过于浪漫,就往往走极端,将想象当作现实。如果说,他第一次被流放汉北,心里忧国忧民,“思美人(喻楚怀王)”,“揽涕而伫眙”,希望楚王再重用他,为抗秦强国做出贡献,这是常有的心理。那么,到他第二次被流放时,他仍不看清形势,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显迂腐了。如果他周围有一帮人助他,也许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可是,环顾朝野,只有他一个人为楚怀王流泪。

[var1]

当时,怀王已被秦国扣留,最终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指责子兰公子等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荒僻的地方。

屈原当三闾大夫时,曾经搞过流产的改革,因为他的振国方略触犯了贵族统治者的利益,遭到了贵族们的中伤打击。在靳尚等人的阴险策划下,让屈原陷入“桃色”圈套中,楚怀王愤怒于屈原‘’猥亵‘’了其夫人,怎么能再相信他再支持他,不被逐出朝廷才怪呢。

屈原的悲剧从时代背景上说,秦国作为改革成功的强国,朝统一天下的方向前进是大势所趋,楚国作为食古不化的想强又无法强的堕落大国,逐渐消亡是必然的,屈原想以一人之力抵扶倾厦,除了忠君爱国外就是十分浪漫天真了。[var1]

从其个人来说,他的浪漫思想成就了他的悲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天下之大,熙熙攘攘,只有他“独清”、“独醒”,纵然百姓拥他,朝廷大小官们能不排斥他?须知,当一个人犯众怒时,他的政治生涯也该到头了。

可是,屈原丝毫想不通,自己利国利民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什么得不到实现和实施?自己始终忠于楚怀王,却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上帝既然降下天命,为什么王者却不谨慎修德?为什么朝代有存亡兴废?为什么人间有贤凶善恶?......

在流放的路上,屈原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只能抬头问天,发出了淋漓尽致的充满伟大浪漫主义色彩的170多道《天问》。无疑,他仍得不到答案。

[var1]

一千多年后,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回答了他: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得到统治天下的权力。他的后嗣如果荒废政事,就会失去统治权力,天又哪会加以保护?

柳宗元在《天对》中指出了屈原的愚忠:楚怀王和齐国绝交,自己甘心情愿地跑到秦国,进入了秦国的圈套里,使楚国遭受衰亡,谗谄的人登上高位,狡猾的人得到重用,打击排斥好人。在如此不合时势的时候,屈原你应该藏匿远避,而你如此的悲叹怨恨,想得到谁的同情?你的忠心和忧患,不过是白白增加自己的身心交瘁而已。

[var1]

屈原爱国,首先爱君,他始终如一忠于楚王。因为他的才能是怀王发现的,从一个山野之辈,一跃为大夫,又一度执掌朝政,这怎能不叫他对怀王感激涕零,忠于之事呢?

他认为楚怀王和顷襄王是受了小人蒙蔽才不理他的,有朝一日仍会重用他。他在希望中等待,又在绝望中等待,最后绝望也没有了,只好向天发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他的浪漫与李白大不一样,李白的浪漫除其的诗歌外,本身也浪漫,很少有因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的时候,而屈原只有诗歌的浪漫,本身则一点不浪漫,或者说只有天真的浪漫,整天苦思冥想,充满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地希望楚王把他召回重新重用他,再次称赞他“志在天下,爱国之心,昭然烛明”。

[var1]

所以,后人将他的《离骚》称为忧愁之歌。

《史记》说屈原“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几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因此,他也许过于狂傲自负,过于看人白眼,过于主观,过于犯上,过于......有这么多的“过于”,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后,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眼看国破将亡,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先生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抱着一块石头走向汨罗江中,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var1]

屈原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

两千多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诗人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在江河里赛龙舟的时候,在书上读他“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诗句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的浪漫主义作品和爱国精神是永存的!政治上失意的屈原,却因为其伟大的爱国情操和诗歌作品成为不朽,必将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为世人铭记!

更多文章

  • 封神:轩辕坟三妖之千年狐妖恩州驿取代妲己的情节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封神中狐妖简介,女娲轩辕坟三妖最后去哪了,妲己和狐妖二人合体

    《武王伐纣平话》中的妲己 封神中妲己的原型是由两部小说借鉴过来的,一部是《武王伐纣平话》,一部是《春秋列国志传》。这两部小说中的妲己与封神中一样,都是被九尾狐占据了身体的傀儡。《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故事描述经常有缺漏的部分,有些情节连接不上。这里的苏护之女妲己在获嘉县驿馆休息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在旁服

  • 项羽乌江自刎后,有5个人瓜分了他的尸体,这5人后来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兵败后在乌江什么地方自刎,项羽乌江自刎全过程,项羽乌江自刎后跟随他的5位名将

    项羽只对自己在乎的人低头,但是在面对其他人时,项羽的性格缺陷就暴露了出来。而他在性格的推动下,逐渐走向失败,最后在乌江自刎。项羽死后,有五个人瓜分了他的尸体。这五个人最后都如何了呢?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祖上是楚国贵族,他的家族在楚国的地位非常高,祖父和父亲都是楚国的高官,一家人为了楚国奉献了生命,因此

  • 湖南发现一批竹简,内容颠覆历史,学者:请从新认识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1974年出土秦始皇竹简内容,秦始皇竹简,秦始皇竹简出土了吗

    而这一切也足以说明,关于秦始皇的一系列传言,很有可能与事实不符,在一定程度上秦始皇也一直是被冤枉的存在,或许会有一些不当的决定,但是称之为暴秦或许并不准确。相信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那时秦始皇到底为人如何,会更加准确的呈现在公众面前。那么专家从湖南出土的那批竹简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 刘禅投降之后写3字,司马昭免他一死,群臣困惑,昭:倒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禅死后写了哪三个字,刘禅投降魏国后写的哪三个字,刘禅说三个字司马昭不敢杀他

    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按道理,刘备既得到卧龙诸葛亮的辅佐,也曾得到凤雏庞统的协助,应该得天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让诸葛亮为蜀国量身定做的既定战略,完全泡汤。一来为了挽救时局,不得不着险棋,二来为了给关羽复仇,刘备发动了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

  • 关羽墓到底有什么秘密,为何千百年来无人敢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有了两座陵墓,一座是葬有他首级的关林,另一座则是葬有他尸身的关陵。如今这两处都香火旺盛,并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更令人惊奇的是,据研究表明,他的这两处陵墓都从来没有被盗。这是为什么呢?关羽死后,孙权把关羽的头送给了曹操,从此千古一将——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据资料记载,关羽死后有

  • 韩信拥有帝王命格,却死于妇人之手,司马光:另有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光与韩信关系,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司马光杀妇人是真的吗

    韩信一生命运坎坷,功勋卓著,他为刘邦的汉室基业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室江山。刘邦集团成员也对韩信十分的推崇,刘邦更是亲自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并在功成之后将韩信封为了淮阴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饱受赞誉的淮阴侯,却成为了被刘邦杀死的第一位大人物,

  • 韩信凭借这一招,领1万残兵大败20万大军,千年来无人学会其精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最可怕的一条计策,韩信的必杀秘诀,韩信最强过人之处

    所谓“背水一战”,运用的兵法原理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的话,士兵们只能往前猛攻,不然仅剩死路等着自己,然而,韩信当年取得这场胜利,真的只因为这简单的一句原理吗?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什么三国时期马谡照搬此计,却失败了?先看看韩信是怎么安排的。被刘邦拜将之后,韩信开启了自己的统兵

  • 原创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那个人才是三国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面一句更经典,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到底出自哪里,卧龙不死郭嘉不出

    对于这两人才智的孰高孰低,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想必“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大家都听过,这句话是在《三国演义》的水镜先生所说的,这个水镜先生是一个相士,看人的眼光非常的毒。他这句话的意思是,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是旷世奇才,不能同时在世界上展露才能,所以才要其中一个死了。另外一个人才能出山,由此可见

  • 汉初如果用韩信为将,能消灭匈奴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信不死能灭匈奴吗,韩信可以打败匈奴吗,假如韩信带兵能打过匈奴吗

    演义和小说里,仗是这么打的,某某勇将越阵而出,三下五除二把敌将斩于马下,然后就是敌军阵营大乱,丢盔弃甲,勇将趁机率众兵丁掩杀过去,大胜。包括那些众寡悬殊的历史战役,本人是存有疑问的,如南朝陈庆之七千人击败敌军数十万人。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是处于弱势的,即使如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也未能达到如此辉煌。一位

  • 官渡之战,曹军获胜、袁军战败的玄机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袁军照片,官渡之战时曹袁各多少人,官渡之战给后人的启发

    一、曹军势弱、袁军力强,双方难以抗衡。当时,袁军已占据了北方的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等四州,拥有军队几十万,可谓兵精粮足,根本就没有把曹军放在眼里。袁本初(剧照)反观曹氏的力量是远不如袁氏的。曹军虽然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是地盘狭小,而且破烂不堪;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