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背水一战”,运用的兵法原理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的话,士兵们只能往前猛攻,不然仅剩死路等着自己,然而,韩信当年取得这场胜利,真的只因为这简单的一句原理吗?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什么三国时期马谡照搬此计,却失败了?
先看看韩信是怎么安排的。被刘邦拜将之后,韩信开启了自己的统兵之旅,他和张耳一起去攻打赵国,陈余听说韩信要来了,便在井陉口布置了20万大军(号称)迎战,井陉口道路狭窄,战车骑兵都不能列成阵通过,只能排成长蛇状、迤逦数百里前行,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根据这种情况,为陈余献了一条妙计。
李左车的妙计是,自己领三万精兵截断韩信的粮草后队,陈余在前面高筑营垒,阻碍汉军前进,汉军被前后夹击,一定失败,到时候韩信、张耳的人头,就是陈余的囊中之物了。这条计策极妙,奈何陈余饱读诗书,不愿意用兵家的狡诈计谋,并且自信满满,觉得韩信的弱兵必败,不用使计。
韩信打听到情况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布置下去,让2000名骑兵轻装出发,埋伏在山上隐蔽处,只看汉军诈败、赵军追击的时候,将赵军营地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旗帜。随后韩信告诉大家:等杀败赵军,我们来场大型宴会欢庆胜利。大家疑虑重重,不敢相信。
结果韩信命前锋出井陉口,背对河水列阵,高处的赵军看到这一情况笑得肚子都疼了,哪有这样逼士兵送死的将领?不料战斗开始后,汉军假装败退逃归,赵军追击,来到河边阵地后汉军拼死反抗,赵军无法取胜,此时,赵军营地已经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赵军望见,以为将领被擒,顿时军心大乱。
汉军趁机前后夹攻,赵军溃逃,大败。陈余被杀,赵王被俘,韩信取得绝对胜利,创造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战斗奇迹。那么,韩信取胜的原因,单单是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吗?当然不是。首先,战斗还没开始,韩信就充分了解了敌军情况,知己知彼才百战百胜,如果他连对方情况都没弄清就乱用这招,真不一定见效。
其次,这一招是韩信基于兵力远远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制定的,将士没有必死之心,哪来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是兵力不弱却还照搬这招,那不是巧胜,是找虐。其三,韩信使用背水列阵险招是有后招配合的,高邑伏兵就是他的后招,光弄险不留后手,能确保战斗胜利吗?所以说,马谡和韩信之间,大概差了10个项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