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军势弱、袁军力强,双方难以抗衡。
当时,袁军已占据了北方的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等四州,拥有军队几十万,可谓兵精粮足,根本就没有把曹军放在眼里。
袁本初(剧照)
反观曹氏的力量是远不如袁氏的。曹军虽然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是地盘狭小,而且破烂不堪;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料说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二、袁军仗势、曹军恃谋,两军对决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本初命大将颜良等进军白马,向曹军发动了进攻。曹孟德没有畏惧退缩,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
曹孟德(剧照)
曹军先进至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以诱导袁军分兵向西。然后,曹军突然转变进军方向,兼程援救白马。
曹军突然出现在白马,杀了袁军一个措手不及,大将颜良丧命,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
官渡之战形势图
白马之围解了后,曹军迅速西撤,袁军紧紧追赶。当袁军渐渐逼近时,曹操命令军兵解鞍放马,并把辎重都放在道上。
袁军到了后,发现了辎重,就疯抢起来,于是袁军阵势混乱不堪。这时,曹军趁机突然袭击,大败追兵,斩杀了袁军的又一大将文丑。
虽然初战获胜,但曹军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轻视袁军,而是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这充分表现出了曹氏作为一个军事家的冷静和睿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军进逼官渡,曹军分兵坚守营垒,时刻关注着袁军的一举一动,见机而作。
到了官渡后,袁绍依仗着兵多将广,向曹军大肆进攻,曹军予以坚决还击。两军争斗,表面上看一时分不出胜负,相持对峙着。
两军对峙(图景)
袁军为了彻底战胜曹军,从河北运来了一万余车粮草,存储在离袁军大营只有十余里的乌巢,并命令大将淳于琼率领万余军兵守护。
但是,此时的曹军的供给已然十分困难。于是,曹操写信给留守后方的荀彧征求意见,荀彧从曹操的信中读出了“退意”。于是,荀彧鼓励曹公,迎难而上,坚持就是胜利。
两军对垒多日后,曹军的粮草眼看断绝,于是派人前往许昌催运粮草。
不料,使者被袁军的许攸俘获了,建功心切的许攸随即上报袁绍,但袁氏不相信,怀疑其中有诈,因为许攸是曹操的发小好友。
面对袁氏的不信任,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氏。于是,军情有了转机。
曹孟德根据许攸提供的信息,亲自率领精锐骑兵5000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
曹军火山乌巢(剧照)
到了乌巢后,曹军先在袁军的四周放起大火,然后突袭淳于琼大军。当袁氏得知信息后,一面派兵增援,一面去袭击曹营。
结果,曹营未破,据守乌巢的袁军大败,粮草尽失。于是,已失去斗志的袁军只好无奈地败退回了黄河以北。
三、曹军之胜,袁军之败,两相胜败有凭。
曹军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主帅能够头脑冷静、客观理性地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能够注意听取谋士的意见;能够亲自到战场上指挥作战,乃至亲自率军冒险偷袭——以少胜多。
战斗场景(剧照)
袁军所倚仗的好像只有所谓的“威势”——兵多将广。兵多将广是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若调派不当,也就只剩下“多”、“广”了,也就只是多了些“炮灰”——以多败少。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军统一北方的开始。同时,也雄辩地昭示出:统一北方,非曹氏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