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从政的朋友,学习王阳明心学时,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在传统官员的眼中,王阳明根本不适合成为一个县的县令,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王阳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成为一县的县令,至少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王阳明在京城为官时,仅仅是兵部的一名小官,没有任何地方工作经验。
被贬谪到贵州龙场时,作为一个驿丞,没有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因此,他不可能有地方管理经验。
没有工作经验,怎能胜任知县一职呢?
二是没有经过任何考核。
王阳明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没有经过任何考核,只是获得了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就获得朝廷任命了。
没有经过考核,就能直接出任知县?在很多官员的眼中,这是一件非常草率的事情。
事实上,从王阳明到任后,所施行的政策方针来看,并不特别。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为老百姓减免赋税。
赋税是维护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税种的制定都是由上级领导制定,甚至是朝廷制定,像王阳明这样一个小小的知县,并不能左右赋税政策的执行。
王阳明成为庐陵县令后,他完全可以按照以前的模式,继续执行现有的赋税政策即可。
可是,在庐陵县,有一项赋税,引起老百姓的不满。王阳明刚刚上任,就遇到老百姓来上访,原因是官府强制收取“葛布税”,而庐陵县并不产葛布。
按照以前知县的做法,是不理睬上访的老百姓,甚至将带头上访的老百姓抓起来。
王阳明并没有这样做,他是带着“良知”来思考问题,他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也发现“葛布税”确实是一项不合理的赋税。
既然不合理,就应该取消。王阳明的做法,现在的很多官员都不敢尝试,他给上级衙门写报告,要求取消“葛布税”。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当时,没有官员敢提这个要求。王阳明则不一样,他甚至以辞官的方式来为老百姓请命。
王阳明一心为老百姓的赤子之心,不仅让上级衙门取消了这项不合理的税收,也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对老百姓来说,谁是好官,他们的心里如明镜一样。
二是清诉讼。
庐陵县的老百姓民风彪悍,尤其喜欢打官司,鸡毛蒜皮一点小事,就要闹到县衙,要知县大老爷为他们断案。
王阳明的前任知县,办公桌上常年有上千件诉状。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知县什么事情也不做,都去处理这些案子,也会累得半死。
王阳明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呢?
一是恢复朱元璋制定的“两亭”制度,即申明亭和旌善亭,对好人好事、为国家和地方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大力表彰,对犯错的人则进行批评,并将他们的名字都刻在“两亭”中。
二是对诉讼的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状纸的内容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30个字;每次告状只能讲一件事情;自己认为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能到县衙告状。
除了从政策上进行规定外,王阳明特别善于攻心,他劝老百姓不要随随便便打官司。打官司耗费精力银两,也耽误了农时。
老百姓也都觉得王阳明说得很有道理,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王阳明为何能获得老百姓欢迎?是因为他做官不带私欲,是用良知做官。如果一个官员的心中有良知,他无论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都能干出成绩。
无论在任何时候,官员都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要能满足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并愿意为他们解决问题,老百姓能不喜欢吗?
这就是心学思想的威力。善于心学者,都能成大事。如果你是一个心学思想的初学者,建议看看《王阳明心学实战》,当我们了解王阳明将心学思想用到实践中的方法后,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获得更多人的欢迎了。
订阅方式很简单,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即可购买。
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王阳明传》、《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