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明朝初期,为了巩固权力,朱元璋在贵州设学开科,效果如何?

在明朝初期,为了巩固权力,朱元璋在贵州设学开科,效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88 更新时间:2024/2/20 8:48:42

至有明一代,朝廷开始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贵州的儒学教育由此逐渐兴起。明初,朱元璋便言“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令兴天下学校”。

对于西南边地,明廷认为“云南、四川等边夷之处,百姓大多为罗罗,对三纲五懵然不知,应行教化,宜设学校以教其地。”

明朝的统治势力进入普安州后,对普安州的文化教育亦较前代重视,所谓“元以前无文教,明时设立学宫”。

普安州的学校便是“肇于前明,古无有之。”洪武十三年(1380),明廷首次设立普安土府儒学,随着建置的演变,改设普安安抚司学,至永乐十五年(1417),又改立为普安州学,并修建普安州文庙。为了鼓励生员读书入学,普安州规定:

“凡生员蒙提学道考居七名以前及教官一员,每月每员名支茴银八钱,作灯油之废,科举生员每名支茴银一两作路费,每新中举人,每名支茴银一十五两作路费”。

此外,岁贡生员、旧举人、旧监生都发放数量不一的盘缠费用,这些经费“俱于利银内支给,本银二百两,流水生放,不许停滞,亦不许别项支销,永为定规。”

从这一记载不难看出,朝廷对普安州儒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视,各项补贴措施也竭尽所能。而且特地强调此项规定不许停滞,亦不许别项支销,并永为定规。

且米鲁乱后,因屯田牛只不足,朝廷发银买牛,每年只收一定的租牛银,并将租牛银“给予儒学科贡赴京,坐监复班科举盘缠,亦不许别项支销。”

从种种规定便足以看出朝廷对文化的重视。除了州学之外,普安州还设有社学、卫学等教育机构。据(嘉靖)《普安州志》统计,全州共有社学十所,旧建三所,其中在崇山营、善德营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建有多所。

而卫学主要教授武臣子弟,甚至州学中也多有屯军子弟。宣德二年(1427),贵州布政司奏称:“普安州的儒学生员皆是罗罗、僰人,莫知学,今选俊秀军士玺等入学读书以备贡举。”

由于地方少数民族“莫知向学”,文化发展差距较大,为数众多的屯军子弟纷纷进学读书,二者的发展水平也越发不同。“是时,屯军子弟皆入学肄业,故一时文章之盛,甲于他郡。”

从宣德四年(1429)起,“云南、贵州合试,其中已酉科两省共取11名,普安州刘瑄为其中之一,他也是贵州的第一个举人。”

据统计,全省共有1145名举人,普安州95人,为全省州学之冠。有明一代,普安共计有十一名进士,其中普安卫十人,普安州一人,在全省卫所中仅次于贵州卫。

足以看出,普安州的教育水平相较前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少数民族的教育中,明王朝尤其重视土司子弟的教育。

正统九年(1444),朝廷“命各处土官衙门应继儿男俱照军生例遣送官学读书、乡试,其相离地远者,有司计议或二卫、三卫设学一所。”

米鲁争袭一事发生后,巡抚贵州都御史钱钺于弘治十二年(1499)提出:“贵州土官渐被圣化百三十年,污俗已变,但应袭子孙未知向学,请令宣慰、安抚等官应袭子孙年十六以上者,俱送宣慰司学充增广生员,使之读书习礼,有愿习举业者,比军职子孙补廪充贡出身。”

让土官子弟入司学学习,到其继承职位时,可以省去委派官员的保勘,只需亲自管理土司子弟学业的学官认证即可。

而不读书学礼,没有经过儒学熏陶的土司子弟,不准承袭,这样一来就可以杜绝争袭的源头。

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规定土官应袭子孙应按照相应规定,十岁以上者送往附近的宣慰司学或府、州、县学就读。

此后,土司子弟必须读书习礼,否则不能承袭。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朝廷一厢情愿的想法,真正施行的难度较高,土司的承袭问题并没有因此减少。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手下,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张无忌下场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朱元璋和张无忌,现实中朱元璋与张无忌有关系吗,为何张无忌在朱元璋还能当皇帝

    想必大家都看过《倚天屠龙记》,书中的男主张无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因为张无忌这个角色十分的出彩,他义薄云天、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倚天屠龙记》的背景是元朝末年,小说中出现的角色甚至有明朝皇帝朱元璋。并且他还是张无忌众多手下中的一员。身为张无忌手下的朱元璋,自然不愿一直屈居人下。所以朱元璋最终成为了明

  • 此人杀宋朝宗室三千人,朱元璋大怒:鞭尸三百,其后代永世为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杀老百姓真实原因,朱元璋杀官员有多狠,谁被朱元璋杀得最惨

    纵观中国历史,论及屠杀大臣,恐怕没有比朱元璋更狠辣的了。然而,宋朝有位官员,早已入土百年,却被朱元璋掘坟鞭尸三百,并下令其后代永世为奴,男性全部充军流放,女性则为娼为奴。这到底有何深仇大恨?让朱元璋恨不得穿越杀人,让此姓氏后人不得不改姓求安。蒲寿庚,本是阿拉伯商人后裔,祖上最早在越南占城做生意,后又

  •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朱元璋朱棣父子,为何能获得如此赞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远迈汉唐吗,朱棣的疆域比汉唐大吗,明朝皇帝朱元璋背后的心酸史

    历史上的明朝初年,可以说是一派新朝气象,以至于后世对于明朝初期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以及成祖朱棣都给予了极高的历史评价。这中间,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甚至亲自在南京明孝陵,提笔“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根据《明史·成祖本纪》中的记载则为“远迈汉唐”。由此可见,对于这两位明朝皇帝,后世给予了

  • 崇祯在位17年,灾情也持续17载死亡人数超过百万人,不亡才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历史事件,崇祯死后多少人殉葬,崇祯在位发生的大事件

    说起明朝,总是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如果明朝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皇帝,明朝的历史不会只有短短的三百年,那么中国后面的历史是否就会被改写,是否就不会有后面屈辱的近代历史呢?但是历史是一段已经过去,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谁也无能为力改变。遍观明朝历史,有许多事情都显得十分讽刺,比如救国的于谦却被误国的皇帝杀掉

  • 岳飞路过金山寺,道月禅师送他一首保命诗,可惜他临死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岳飞上金山寺,岳飞回朝路过金山寺,岳飞和道悦禅师的故事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英雄,在南宋王朝更是中流砥柱,如果没有他所培育者岳家军的存在,南宋王朝的寿命或许会更短。然而,南宋君主十分昏庸,给这个一心只想完成自己政治抱负的爱国将领,加上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以至于岳飞断命在风波亭。 千百年来,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即便过了千年,他也是妇孺皆知的

  • 岳飞虽蒙冤入狱被害,但他留下一个棋子,再次改变我国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入狱照片,岳飞入狱狱卒说的一段话,谁为岳飞之死最大的责任

    在《宋史》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向微唐岛之捷,则(完颜)亮之死未期,钱塘之危可忧也,(李)宝之功大矣!”现在很多人不太清楚这场战役的具体经过由来,在我们的历史书上记载的也比较少。但是如果了解宋代历史发展的人都知道,正是因为这一次战役,南宋才再一次得到的喘息的机会,而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此次战役的具

  • 岳飞虽为报国死,后代却一代比一代更牛,二十一世孙战功显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岳飞的战绩有多厉害,岳飞一生的真实身份,岳飞有什么历史事迹

    岳飞,人们从小便听着他的故事长大。他是北宋时期为数不多的名将,位居“中兴四将”之首。他率领岳家军屡次击败金兵。让金兀术都做出了这样的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朝可谓是春风得意,能让其主将做出这样的感叹,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已是不易。 可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宋朝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竟

  • 朱元璋为何要纵容“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明争暗斗?真是机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的淮西帮,朱元璋为啥整治淮西,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

    从而实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是到了后期,“党争”就变得无法控制了,很多时候,很多国策都因此而夭折,最终将明朝送上了断头台,成为最悲催的存在。明朝初年,“淮西党”以李善长为首领,包括汤河、蓝玉、胡大海、胡惟庸安徽籍军政官员都属于淮西集团领导人。其中,朱元璋是他们最大的靠山,这个集团里面的很多人,从小就跟

  • 岳飞背后刻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被念错了近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岳飞精忠报国事迹,岳飞为什么把字刻在背上,岳飞后背上的字是用什么刻的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开始知道岳飞其实往往是从一个故事传闻开始的,那就是关于他背后刻的那4个字“精忠报国”。在故事传说里,岳飞原本出生于豪富之家,因为在出生的时候有大鹏落于屋顶,于是就叫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因为洪水淹没了他的故乡,以至于幼小时的他只能够随着母亲去他乡逃难。 尽管陷入了家穷以至于无法

  • 岳飞墓前昔日跪着五个铁人,现如今只剩下四个,少的那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正义可能来得很迟,但它终究不会不来,哪怕黑暗的乌云曾经荫蔽了天空,但在多年之后,还是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就像是曾经的岳飞,活着的时候他置身于群体的污蔑之中,在奸臣贪图私欲趋利避害的本能里,丧失了生命,但在此后很多年,他的存在被誉为英雄,而那些曾经受众多支持、混淆视听的奸臣们,长跪于岳飞的墓前永世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