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总是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如果明朝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皇帝,明朝的历史不会只有短短的三百年,那么中国后面的历史是否就会被改写,是否就不会有后面屈辱的近代历史呢?但是历史是一段已经过去,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谁也无能为力改变。遍观明朝历史,有许多事情都显得十分讽刺,比如救国的于谦却被误国的皇帝杀掉。然而,要说最讽刺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明朝在明思宗朱由检的手上走向了灭亡。
明思宗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说的是谁,但是说崇祯帝就是明思宗,那很多人的脸上就会露出一种原来如此的神情。明代历史上明明有很多懒政、惰政甚至荒唐至极的皇帝,但是明朝偏偏没有在他们手上灭亡,却在勤勤恳恳、事必亲躬的崇祯手上走到了终结,不得不说这真是讽刺。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如果没有像于谦、张居正这样的能臣谋臣,明代可能不会到崇祯帝手中才灭亡。由于前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宦官,使得魏忠贤肆意妄为,整个天下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明思宗朱由检接手明朝时,此时的明朝已经积弊太深,而且在崇祯在位的17年里,各地灾情不断,持续17年之久,而死亡人数也超过百万人之多,再加上其他因素,勤政廉政的崇祯帝也无力回天。那么这17年的灾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许是天要亡明。虽然崇祯皇帝即位后,就着手清除阉党,铲除“九千岁”魏忠贤及其党羽,准备大展拳脚,但是自崇祯元年,也就是1628年,明朝就天灾不断,各地遭灾的百姓死亡众多,无数人流离失所,流寇四起,社会变得极度不稳定。在崇祯元年,陕西全境天空出现了血红的异象,北方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不少百姓离开故土,远走异乡。第二年,由于饥荒等原因,朝廷对陕北驿站进行“裁员”,这也让影响了明朝历史进程的重要的人物——“闯王”李自成,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作为驿站兵士的李自成在这场“裁员”风波中失业了,变成了无业游民,四处流动,最后成为了流寇。第三年,陕西继续爆发饥荒,由于这几年的灾情,更多的百姓没有了存粮,只好去吃草,吃树皮,甚至是去吃观音土。观音土能充饥,但是无法消化,许多百姓也因此而死。之后十几年持续大旱,再加上蝗灾、水灾,野草树皮,甚至观音土都被百姓吃完了,于是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形。随着灾情不断加重,许多饥民落草为寇,其中李自成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崇祯期间不仅仅有饥荒,还有瘟疫。据记载,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河北境内出现重大疫情,一种烈性传染病广为传播。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感染者死亡比例非常高。再加上河北境内的饥荒,百姓无以生存,要么逃走,要么成为贼寇。
因为防疫措施不够严谨,在1641年,河北的疫情传到了北京。由于这种疾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被当时的人称为“疙瘩病”,现在医学称其为“腺鼠疫”。后来,腺鼠疫发展转化为肺鼠疫,疫情进一步加重,尽管采取了医疗卫生措施,但是还是让当时的北京人口减少了40%之多,可见那次疫情的严重。
在1643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每日死亡人数最多时高达数百人。之后鼠疫开始向南传播,到达山西之后又向周边省份传播,有的地区为了躲避鼠疫,当地百姓全部逃走,只留下了空荡荡的房子。这场瘟疫持续了四年之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
鼠疫的流行,再加上旱灾、蝗灾等灾难,使得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数耕地荒废,粮食税收每年都是入不敷出。由于灾情,使得各地流民众多,起义不断,朝廷需要不断地出兵镇压。而出兵就要有粮草和军饷,这让当时的明朝局势日益严峻。仅仅是国内的局势就已经让朝廷焦头烂额,更不要说还有来自北方的不断骚扰入侵。最终明朝走向了灭亡,而明思宗朱由检也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
虽然明思宗朱由检继位之后勤政廉政,兢兢业业,比起明朝很多的皇帝都要强不少,但是他挽不回明朝的颓势,最终,这位勤政廉政的皇帝给明王朝画上了句号。崇祯在位十七年,灾情十七年不断。也许明朝的灭亡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就像西楚霸王项羽所说的那样“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